随着寶寶的成長,他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很多家長發現,原來那個奶聲奶氣、口齒不清的娃,居然變成了一個“小話痨”。他每天圍繞在你身邊喋喋不休,最讓人頭疼的是,他每天能有“十萬個什麼”,讓人實在招架不住。
一樣的孩子同款娃,睜開眼睛就問為什麼我們發現2-6歲敏感期的孩子,尤其愛問為什麼。比如我家4歲的二娃,最喜歡纏着我和他爸問一些腦路清奇、五花八門,而且根本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媽媽,為什麼天上的白雲跟着我們走?”
“媽媽,為什麼小鳥會飛,我們卻不能飛?”
“爸爸,為什麼火車有很多節?”
“爸爸,小魚為什麼生活在水裡?”
就連上三年級的哥哥也難逃他靈魂式的提問:
“哥哥,鄰居姐姐考了100分,你為什麼沒有?”
“哥哥,超級飛俠為什麼沒給我送包裹?”
……
孩子都天真懵懂、好奇心重,這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被提問的人答不出來啊!要怎麼告訴他呢?跟他講大自然規律、物理原理、生物特性?或者告訴他想做的事不一定能做到,電視裡的世界都是想象出來的?
這樣的回答能不能聽懂是一回事,但勢必會觸發更多的提問,那簡直是在給自己挖坑啊!
英國《獨立報》曾對1500個家庭進行過采訪,數據報告顯示:2-6歲的孩子,每個孩子平均每天約會提73個問題;每個媽媽平均每周需回答孩子近500個問題;孩子提問的時長可達14個小時,這意味着他們從早上六點就開始提問,直到晚上睡着後才會結束。
如此密集的提問攻勢,想必再有耐心的爸媽,也會變得煩躁不已。所以你現在能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孩子明明無辜,自己卻一不小心就把他吼一頓。然後心裡充滿了自責、懊悔……敏感期孩子的父母,可不好當呀!
孩子愛問問題,但真正的需求并非要一個标準答案孩子兩歲以後時,自我意識成長,好奇心更濃,他開始漸漸對周圍的事物産生強烈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加上語言能力的飛躍式提升,所以常常會發起主動提問,成為名副其實的“十萬個為什麼”。
家長想要得體、自如地對應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首先要弄清楚其問題背後所要表達的意思,或者真正的需求。當孩子向你提問時,傳遞的信息其實是:我對這個話題以及關聯的事物很感興趣。
比如,孩子問“小鳥為什麼會飛”,我們會考慮得比較寬泛,或許你會想到生物進化、物種的起源、飛行的原理等等。但很顯然,這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答案,因為他根本聽不懂。
了解這一層後,你應該想得到,孩子所提問的問題,并不是要你告訴他一個标準、知識性的答案。那意思是給孩子一個敷衍的答案嗎?當然不是。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用4招巧應對面對孩子的提問,家長切不可随意敷衍和應付。經常忽視、打斷孩子的問題,會讓孩子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就不想再問問題,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也會被磨滅。以下4點,值得借鑒: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小鳥會飛”的問題,很明顯孩子已經對小鳥飛行提起興趣。但問題不好回答呀,不如你給他抛出一句反問:“你知道除了小鳥會飛以外,還有哪些動物也有翅膀能飛嗎?”
接下來,孩子會順着你的思路,打開更多的探索空間,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事物。然而并不是每一個問題你都能看出他的興趣所在,這時候需要更多的反問,“你覺得呢?”“這個問題有點難,你能不能說得詳細一點呢?”
對于孩子的有些問題,我們并不一定需要正面去回答他,而是可以鼓勵孩子以别的方式探查和獲取他所需要的答案。
比如,孩子問“小蝌蚪怎麼變成青蛙”,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答案。當然,也可以去野外觀察,甚至可以抓一些小蝌蚪回來養,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如此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還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且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孩子也能體驗到無限的樂趣。
當孩子提的問題超出了你能解答的範圍,不妨告訴孩子“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來給你找找答案”。然後借助身邊的智能工具,找到答案後,再用盡量淺顯易懂的話告訴孩子。
又或者一些問題不容易給出答案,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我也要好好想想,等有答案了我第一時間告訴你”或“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你願意跟我一起去找答案嗎?”
2-3歲孩子的語言進入“爆發期”,能夠說長句,具備了語言思維,會用語言去描述和評價周圍的人和事物,當然也能夠提出問題。
對于一些語言能力欠佳的孩子來說,平時他們問的一些問題,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聊天才是。給孩子營造輕松開放的語言環境,适當的引導話題,激發孩子更多的說話欲望,語言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快速提升。
寫在最後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存在,他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種探索行為,都值得被用心對待。如果你家也有一個“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千萬别覺得他很煩。
其實,他并不需要你給他十萬個标準答案。相比之下,給予他更多關注,經常與他交心暢聊,引導他探索更多的新發現,這些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孩子的每一次思考和提問,家長每一次的解答,這些都将彙聚成為孩子未來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經驗。所以坦誠、真實地交流,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