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村,潼關縣秦東鎮渭河岸邊一個小山村,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村裡雞鳴狗吠,青磚粉黛,一湯渭水村前緩緩流過,不遠處萬頃濕地相連,千畝荷塘立污泥而不染競相開放,靜聽雨落,誰在遠處吹笛?吹得悠揚如意,輕輕蕩漾着一池荷花。藍天白雲之下,侯鳥掠過,綠樹芳草,村道上豬哼狗吠牛吃草,鍋碗瓢勺炊煙袅袅,靜卧關中平原一偶,一幅古樸無華的鄉村立體畫徐徐展現。
人在畫裡走,畫在人的四周暈染,村口迎面矗立高大的白色牌坊擋住去路。高聳藍天之下的牌坊高懸“四知坊”在藍天白雲下極具古風漢韻,一幅楹聯“千古潼關清風明月廉聲遠,萬尋華嶽劍影蓮峰正氣高”,镌刻在牌坊兩邊方形石柱上,顯得與一般村落的不同。在青磚鋪陳的廣場在漢風古村裡行走,兩層三開間的正門,青磚砌牆,白灰勾縫,樹木本色常見門窗清素雅緻。“一座雄關踞河嶽湯池鐵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節梅風”的楹聯格外惹眼。步入四知堂正廳,前排六根方柱,後排四根圓柱,門前一尊身着漢袍的先生雕像,漢服寬敞,白發蒼髯,雙目炯炯,手持書卷,器宇軒昂。一派漢朝古樸之風,這些是和東漢時期揚名天下的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關西夫子”,古聖先賢——東漢太尉楊震。
楊震(約59-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潼關縣)人。自幼勤奮好學,熟讀聖賢書,是名震當地的大才子。楊震關切教育,二十歲以後,自費開設學堂,傳道授業,秉持有教無類、不論貧富,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因而被人們尊稱“關西夫子”。
《後漢書》記載,大将軍鄧骘聞楊震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谒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震遂以“四知”先生行天下。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楊震四知”,也說“暮夜卻金”,而楊震由此被後人尊稱為“四知太守”。各地有關楊震的風物,也多以“四知”命名。荊州昌邑縣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楊震拒金的廉行,後來特地在他辭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廟”,又稱“四知台”或“辭金台”。在潼關縣秦東鎮渭河岸邊楊震故裡的村莊由此改名為四知村。
楊震出身名門,八世祖楊喜,在漢高祖劉邦時因誅殺項羽有功,被封為“赤泉侯”;高祖楊敞,漢昭帝劉弗陵時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親楊寶因對歐陽生的《今文尚書》有獨到見解而成為當時名儒。楊震“常客居于湖(即弘農郡湖縣,隋改阌鄉縣,今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在此教書授徒數十年,從學者如市。楊震教授的學生,英賢甚多,其中不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如虞放(漢桓帝時司空)、陳翼就出自楊震門下。
楊震一生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曆史上廣為流傳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現在讀來依然震耳發聩。楊震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楊震門下)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趁深夜無人之機,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斥責王密。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天地可知,你我可知,何為不知,成為各朝為官者的座右銘,既然天地都知,何不清廉為民,一心為政,濯清漣而不妖呢。
後來,楊震官至司徒太尉。漢安帝劉祜時,他樹大招風因得罪宦官而被誣陷罷官,漢安帝下诏遣送楊震回歸故裡。現在看來仍有教誨意義,東漢社會盛行人情黑金,禮尚往來之風,一生清廉的楊震憑借一己之力改變官場陋習,勉為其難,何況在官宦勾結的封建社會。
一生出污泥而不染的楊震接诏後,悲憤返鄉,在途經洛陽城西幾陽亭時,慷慨悲憤地對兒子和門人說:“死是人不可避免的尋常之事。我蒙聖上恩典,官居太尉,今生已經滿足了。所痛恨的是官場惡習沒能誅殺,奸邪之人禍亂朝綱而未能匡正,我還有什麼臉面苟活于人世。我死之後,以雜木做棺闆,以粗布做壽衣,既不要送我回歸祖茔,也不要立祠祭祀。”說完,服飲毒酒而亡。一心為國,為江山社稷,隻能以死明鑒,以身殉國昭示後人,清廉大儒形象刀刻斧鑿立于傳說之中。
楊震一生清廉為民,冤案終得昭雪。永建元年(125年),漢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被誅,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上書漢順帝,為楊震洗怨。此時,上至朝廷官吏,下到平民百姓,一緻稱贊楊震正直忠烈,于是,漢順帝下诏任命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官,贈錢百萬,并以隆重的禮儀禮改葬楊震于華陰潼亭。改葬這天,相傳有一大鳥,高一丈多,在楊震的墓地俯仰悲鳴,淚流濕地。弘農郡守将這一情況連同其他災異現象上報朝廷。漢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于是下诏為楊震平反說:楊震正直剛烈,盡心盡力輔佐朝廷,但因小人構陷蒙冤而死,以緻上天降威,災害頻發。我不能察其中冤情,真是昏庸之至。山嶽崩塌,棟梁折斷,令人不勝唏噓惋惜。
廉潔乃為政之本,勤政乃公仆之木。曆史上,衆多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都曾拜谒過楊震墓,并留下許多脍炙人口的詩篇。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巡遊潼關時曾來祭拜,親自撰文以祭。仆射房玄齡也進曰:“可謂雖死猶生,沒而不朽。”詩仙李白在《送楊燕之東魯》詩中寫道:“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贊說:“行矣慎所遊,惡草能敗蘭。”清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後經過,感其忠廉,也曾下辇緻祭。千百年來,曆代政府、官民合作,不遺餘力地修複楊震公祠,表達了後人對楊震精神的尊重和推崇,把弘揚楊震精神作為啟迪官員、教化民衆的活教材。如今,四知村、四知街、四知公園、四知學校、四知廉政文化節……在楊震故裡開展,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寄托對楊震這位古代清廉官員的緬懷與敬重,楊震公祠已成為陝西省廉政教育基地。
1959年陝西省博物館組織發掘,出土的西漢陶磨坊、羊圈,東漢陶望樓、孔雀燈等文物,均藏于陝西省博物館中。“關西夫子楊公墓”碑石,存置于潼關縣文化館,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楊震墓僅殘存土冢一座。本世紀初,潼關縣政府重修楊震墓祠,墓祠占地175畝,由祠前區,祠院區、墓園區、潼園區四部分組成,内有四知堂、潼亭、楊震雕塑、無知軒、積善橋、不諱亭等。園區内主要以實物史料介紹楊震的生平和史績,并以大量文字、圖片、多媒體介紹曆史勤廉人物,其主題是廉政教育,為遊人提供憑吊緬懷楊震的場所,教育後人學習楊震為官清廉的品德,弘揚勤廉精神,鞭撻腐敗污吏。
翻閱楊震後裔的人生軌迹,他的子孫們恪守“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因此,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有“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楊氏滿天下”之說。
先生的祠堂坐落在四知村東面,先生的靈魂沉安放在出生的地方,先生靜卧福地,俯瞰華夏土地。山水險峻天成,雄關古城虎踞,秦晉豫三省相交,雞鳴聽三縣,犬吠驚四鄉,一彎大河滋潤着先生仁義清廉。四知村沿襲至今,是對古代先賢清廉傳家尊崇禮贊,也給後來為官之人一種提醒。
傲骨何輸千古玉,清心不懼九秋霜。
昨日夜,觀看由陝西省紀委、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指導策劃,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排的新編秦腔曆史廉政劇《關西夫子》,用大秦之腔傳頌楊震廉政故事,看起來那麼妥帖。一本大戲聚焦廉潔從政,儒子救國讓人發醒。 夫子走出學堂救災民于水火之中,廉潔從政“四知拒金”可見秦人對大儒的尊崇與懷念。 夫子之儒,在于固守清廉信條。 古有三秦大儒清廉為政傳佳話,今有廉政《關西夫子》之秦腔傳唱,實在難得。好在楊震在故裡教書育人,桃李天下,“金投暮夜”“四知金”震耳發聩故事流傳至今已經足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