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時期
冬蟲夏草首次進入公衆視野,是從唐代冬蟲夏草入藥開始,到清代末年的千餘年中,人們對這種跨界組合的的物種充滿了好奇,也賦予了很神話色彩。
但是至于它是如何形成一直沒有定論,我國古代的醫藥學家雖然一直在研究其生長過程,但未能揭開謎底,緻使冬蟲夏草一直被雲遮霧罩,顯得神秘莫測。
探索時期
大約從清代以後,随着人們對冬蟲夏草認識的增多,有關冬蟲夏草的生态環境、生長過程及生理特性的記載也越來越多。
如吳儀洛《本草從新》說:它産在四川及雲、貴,“冬在土中,身體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則複化為蟲”
《青藜餘照》說:“四川産夏草冬蟲,根如蠶形,有毛能動,夏月其頂生苗,長數寸。至冬苗槁,但存其根,嚴寒積雪中,往往行走于地上。”
《七椿園西域聞見錄》說:“夏草冬蟲生雪山中,夏則葉歧出類韭,根如朽木。淩冬葉幹,則根蠕動化為蟲。”
徐厚山《柳崖外編》說:“冬蟲、夏草,一物也。冬則為蟲,夏則為草。蟲形似蠶,色微黃。草形似韭,葉較細。
入夏蟲以頭入地,尾自成草,雜錯交于蔓草間,不知其為蟲也。交冬草漸微黃,乃出地蠕蠕而動,其尾猶簌簌然帶草而行。
蓋随氣化轉移,理有然者。”紹興平蔡仲先生說:雲南麗江産冬蟲夏草,“其草冬為蟲,一交春,蟲蛻而飛去。土人知之,其取也有期,過期無用也。”
朱排山《柑園小識》說:“冬蟲夏草……,冬生土中如蠶,夏則頭上生苗,形長寸許,色微黃,較蠶差小,如三眠狀,有口眼,足有十二,宛如蠶形,苗不過三四葉。”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說:“夏草冬蟲,夏為草,冬為蟲,長三寸許,下趺六足,膽以上絕類蠶。”從上述記載看,時至清代,人們已經了解到冬蟲夏草是一種生在川、雲、貴的雪山上,“冬則為蟲,夏則為草”的物種。
然而,這些記載無論對蟲草的生态環境,還是對其生長過程及生理特性,均是模糊的、不确切的,與事物的真相相差甚遠。畢竟古代的科學不發達,對許多事物看法都不夠全面。
陰陽一體假說
至于冬蟲夏草為什麼能由冬天的蟲變為夏天的草,古代本草中論述得很少,惟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卷五》中有所論及。
他在書中說:“物之變化,必由陰陽相激而成。陰靜陽動,至理也。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謂一陰一陽,互為其根。
如無情化有情,乃陰乘陽氣;有情化無情,乃陽乘陰氣,故皆一變而不複返本形。田鼠化駕(即一種小鳥),駕化田鼠;鸠化鷹,鷹化鸠,悉能複本形者,陽乘陽氣也。
礦石化丹砂,斷松化為石,不複還本形者,陰乘陰氣也。夏草冬蟲,乃感陰陽二氣而生。夏至一陰生,故靜為草。冬至一陽生,故動為蟲。
輾轉循運,非若腐草為螢,陳麥化蝶,感濕熱之氣者可比。入藥故能益諸虛、理百損,以其得陰陽之氣全也。然必冬取其蟲,而夏不取其草,亦以其有一陽生發之氣可用。”
趙氏的此段論述,一般人讀起來比較吃力。實際上趙氏是想借助于古代的陰陽學說,來說明冬蟲夏草為什麼能由冬天的蟲變為夏天的草。
他認為冬蟲夏草之所以能由冬蟲變為夏草,是由于它秉承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在陰陽轉化規律的作用下,才發生了動态的屬陽的“蟲”與靜态的屬陰的“草”之間的相互轉化。
這種轉化,既不同于同屬于陽的兩種不同動物間的相互轉化,也不同于同屬于陰的兩種不同礦物間的相互轉化。
由于曆史的局限,趙氏的這種解釋遠未觸及冬蟲夏草能由蟲變草的實質,在所舉的實例中有的是主觀推測,不但沒有說明冬蟲為何能變夏草的道理,反而令人感到玄妙難解。
現代研究明真相
按現代生物學說,“蟲”與“草”是自然界兩大類别的生物,一個屬于動物,一個屬于植物。在動物和植物之間,是不可能相互直接轉化的,蟲不能直接轉化為草,草也不能直接轉化為蟲。
那麼,冬蟲夏草究竟是怎樣生長的?為了弄清這一問題,當代的科學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經過無數次的觀察研究,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底。
長期生活在地下的蟲草蝙蝠幼蟲,雖然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卻時時刻刻受到冬蟲夏草真菌孢子及菌絲的侵擾。
冬蟲夏草真菌為了生存,為了延續後代,不得不去尋找自己的寄主。每年6月中旬後,特别是到了7、8月份,冬蟲夏草真菌的孢子及菌絲,在遇到蟲草蝙蝠蛾幼蟲後,就使出渾身的解數對其入侵。
它們侵染蝙蝠蛾幼蟲的途徑有二:
一是從口而人。子囊孢子被彈射到土中後,有的就黏附在植物的根部,有的就發芽形成菌絲或菌落,當蝙蛾幼蟲将粘有子囊孢子或菌絲段(或菌落)的食物吃到腹中後,子囊孢子或菌絲就通過消化道,進入其機體。
二是從皮膚而入。蝙蝠幼蟲的表皮,雖然能抵禦外敵的侵襲,但子囊孢子及菌絲在化學酶或物理力量的作用下,仍然能穿透蝙蝠蛾幼蟲的表皮,侵襲其機體。
子囊孢子及菌絲侵入蝙蝠蛾幼蟲的機體後,以其内髒為營養,進行發育生長。菌絲在幼蟲體内迅速蔓延,很快就充滿蟲體。
此時幼蟲因中毒性反應而停止進食,并出現麻痹症狀,行動遲緩。菌絲在幼蟲體内,最先破壞的是其脂肪體。幼蟲的脂肪體一旦被破壞,就不能蛻皮,特别是變态。
數天後,被感染的蝙蝠蛾幼蟲的外殼,便會出現明顯的褪色,常由深褐色變為淡黃色,以後直到全身披上灰白色的菌絲,最後蟲體死亡,菌絲密集成堅硬的組織,習稱僵蟲。
此時的蟲草蝙蝠蛾幼蟲雖然死了,而留在其殼内的冬蟲夏草真菌卻生活得十分美滿。真菌為了迎接冬天的到來,菌絲不斷纏繞,在蝙蝠娥幼蟲的體内形成了真菌菌核,以保護冬蟲夏草真菌度過嚴冬。
約從9月下旬開始到10月末,真菌菌核首先在僵蟲體的表面長出菌絲,并與土壤黏結成一層膜皮。
接着,它耗盡體力,将能孕育後代的子座從蟲殼頭部的脫裂線頂出。此時,生活在離地2~6厘米下的僵蟲體内,冬蟲夏草的子座也開始萌發生長,并有相當一部分生長到5毫米左右。
從11、12月份到次年的1、2月份,因氣候寒冷,菌核及子座生長得十分緩慢。到了3月下旬、4月初,當大地回春時,真菌又恢複了生命的活力,為繁衍了一代而開始忙碌,在子座頂端的子囊殼中孕育擔負傳宗接代的孢子。
4月中旬是子座迅速生長期,當地溫回升到1.5℃時,子座在土壤内生長得很快,平均每天以3毫米左右的速度向地面生長,呈白色略帶一點灰色。
子座長出土後,由于受到陽光的照射,其生理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生長速度驟然減慢。5月中、下旬,子座出土20毫米後,其生長速度再一次減慢,到出土第25天後,子座多已長至40毫米,生長停止。
此時的子座呈褐色,可孕部開始隆起。子座出土30天左右,地下僵蟲菌絲老化,從尾部開始萎焉,商品質量下降。到50天左右,子囊孢子開始彈射,随風雨飄落在地面,進入土壤。
彈射孢子後的蟲草,即失去藥用與商品價值。另一類昆蟲螨類,在冬蟲夏草子座的生長後期,悄悄進入它的體内,咬食其地下部分,使其腐化,生命終結。
雖然蟲草蝙蝠蛾蟻幼蟲被蟲草的子座消耗了,冬蟲夏草的子座也被螨類侵食腐爛了,而蟲草子座頂端的子囊孢子卻生機勃勃,它重新去尋找新一代的蝙蝠蛾幼蟲寄主,為繁殖下一代而勞作。就這樣,冬蟲夏草代代生息,周而複始。
一般每個僵蟲隻産生一條子座,這就是我們見到的生長正常的冬蟲夏草。然而,自然界是千變萬化的,有時我們會看到形狀各異的蟲草。
若在子座生長的初期受到損傷,生命力頑強的它,就會從旁邊重新生長出另一條子座。若因冬季土層結冰或解凍後引起土壤移動而使僵蟲平卧,便可從其尾部(肛門)長出子座,個别的還可從其腹部長出子座。
當僵蟲頭部被蟲咬傷時,或者頭部距地表較淺時,可形成2~4條或多達7條子座。各地還均可見到分枝蟲草,它實際上是蟲草的畸形。分枝一般為2~5枝不等,分2~3枝者其子囊果仍能正常膨大。
這類多頭蟲草,因其子座細弱,故質量較差。此外,還有從頭部和尾部同時長出子座的蟲草,頭部子座能正常發育,而尾部子座卻屈曲在地下。極個别在幼蟲進入預蛹期時,也能長出子座發育良好的蟲草。
關注“青海冬蟲夏草在線”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