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13:21:36

考古發掘的戰國 楚國 完整的一套天平衡器包括:天平衡杆、砝碼、托盤以及系提鈕、托盤的絲線。

這是一種特定形式的等臂天平。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

湖北江陵九店 M246 出土的一套天平和砝碼

1“分細益”

1990年秋,在湖南五強溪水電站淹沒區沅陵縣太常鄉搶救性考古發掘中,于第1016号楚墓内出土了一套帶有銘文的底碼。墓中一套彩繪陶禮器如鼎、敦、壺的器形.特别是鼎的形制演變及彩繪紋飾等均反映了湖南晚期楚墓的特征,因此墓葬年代應不岀戰國晚期。所出砝碼共5件,狀如銅環,除4号外表面皆鎏金呈淡黃色。按重量、大小列表如下: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2

其中4号砝碼明顯小于比它輕的3号,雖同為環形,但截面卻近于直角梯形,且表面有明顯的磨痕.色玄黑,說明4号破碼在外形、成分與制作上均不同于其餘4件,應是件替代品,5号砝碼最大,環上并陰刻三字,當釋作“分細益”。 19.2 克( 1 / 12.5 益)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3

“分細益”

2“鈞镒”

楚國的全套砝碼應當是10枚。1945年長沙市近郊楚墓中出土的一套“鈞益”砝碼,保存非常良好,這是目前發現的所有楚砝碼中最多的也是最完整的一套。 1958年入藏湖南省博物館。

黑色,圓形,由大到小十個成套。十枚銅環權是完整的一套,重量大體以倍數遞增。

環權第九枚刻“鈞镒”二字。“鈞”同均。《呂氏春秋·仲春紀》:“同度量,鈞衡石,角鬥桶,正概”。“蓋”同镒,戰國時期的黃金重量單位。而從第一枚到第十枚,每枚間的重量都是以倍數增長的。“鈞镒”指平準量值。 “鈞”同均,“均益”就是平準分割黃金一镒的标準重量,從二号到十号砝碼為一镒以下不同量值的單位,九個砝碼加起來恰好等于第一号砝碼即一镒的重量.鄭玄注: “大半兩為鈞”。“益”同镒,與“斤”同為當時黃金計量的兩個通用單位,但有古籍中楚國隻有“斤”這一計量單位。

亦有認為,“鈞益”應為“間益”,即為半镒,“鈞益”砝碼量值範圍小到1侏,大到楚制2斤,由此推論楚國一益重量為251. 3g,戰國時秦國一斤重253g一兩重15. 8125 g。楚國的益相當于秦國的約十六兩。

“鈞益”。

1、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出土楚國木質天平杆和銅盤及銅砝碼九個,重量依次增倍。分别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半兩)、一兩、二兩、四兩、半斤。最大的第九枚(半斤)為125克;

2、1945年長沙近郊出土過一套“鈞益”砝碼,一共十個,重量依次倍增,第九枚上刻“鈞益”二字,重124.37克。

實測結果是:

A、楚砝碼(九個):一、0.6一铢 二、1.2二铢 三、2.1三铢 四、4.6六铢 五、8 半兩 六、15.6一兩 七、31.3二兩 八、61.8四兩 九、125 半斤;

B、鈞益碼(十個):一、0.69 二、1.33 三、1.94 四、3.87 五、8.04 六、15.53 七、30.28 八、61.63 九、124.37鈞益 十、251.53

從上面可以知道1“鈞益”重125克。那麼,1鎰重251.53克左右。在“鈞益” 這套衡制中,1鎰則相當于西漢的十六兩,也就是相當于西漢的1斤。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4

“鈞镒”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5

一铢重0.69克,一兩為15.5克,一斤為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1铢是最輕的一枚砝碼,是天平的最小稱量。其換算公式為:

1镒=16兩≈250克

1兩=24铢≈15.6克

1铢≈0.69克。

“ 鈞益 ” 砝碼 , 用來 稱量較重的黃金 , 即一斤以上的大份 金稱量 。

“鈞益” 衡制中,1鎰則相當于西漢的十六兩,也就是相當于西漢的1斤。可知1“鈞益”重125克。那麼,1鎰重251.53克左右。在“鈞益” 這套衡制中,1鎰則相當于西漢的十六兩,也就是相當于西漢的1斤。

“分細益” 祛碼 , 用于小份量 黃金 的稱量 , 所以它的祛碼個體輕 , 個數少。

“分細益”衡制中,1鎰相當于西漢的二十四兩,重約384.8克、383.6克。

3 黃山銅權 4組 戰國晚期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6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7


4.四兩砝碼

18845.四兩祛碼

【時 代】戰國晚期。

【出土時地】1981-1989年湖北江陵縣九店公社雨台山(M423. 6)。

【收藏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尺度重量】1号法碼外徑4.8、内徑2.6厘米,重124. 18克;2号法碼外徑3.8、内徑1. 85厘米,重61.75克;3号法碼外徑3、内徑1. 65厘米,重30. 98克;4号法碼外徑2. 4、内徑1. 3厘米,重15. 44克;5号法碼外徑1.8、内徑1.1厘米,重7. 64克:6号法碼外徑1.1、内徑0.5厘米,重2. 13克。

5、6 号砝碼之間還應該有一枚重量約為3.8 克的砝碼

【形制紋飾】有一件衡杆,六件法碼,均呈圓環形,大小相次。

【着 録】九店圖版8.4。

【銘文字數】2号砝碼刻銘文2字。

【銘文釋文】三(四)兩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8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9

5臤子砝碼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0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1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2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3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4

6楚 “王”字青銅衡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5

戰國 楚

衡器

傳安徽壽縣出土

一件長23.1厘米,寬1厘米,厚0.35厘米;一件長23.15厘米,寬1.3厘米,厚0.35厘米

兩件銅衡形制相同,體扁長,衡幹背都刻一“王”字。杆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中有孔,系拴提繩的鼻紐。銅衡杆的長度相當于戰國時的一尺。兩件衡杆正面均刻線,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間二寸有寸刻線,其餘每半寸刻一線。兩件衡杆都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力臂)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重臂),然後計算物品的重量,這是比較準确的衡器。衡杆背刻“王”字,很可能是楚的宮廷遺物。 這兩件青銅衡杆為窄長條形,中部上方有圓形突起,中有一圓形孔,系拴提繩的鼻鈕。橫杆的長度相當于戰國時的一尺。兩件橫杆正面均刻線,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另一件中間兩寸有寸刻線,其餘每半寸刻一線。兩件橫杆背面均刻一個“王”字。 此衡是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力臂)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重臂),然後計算物品的重量,是一種比較準确的衡器。壽春(今安徽壽縣)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在這裡發現有壽春故城遺址,在城北的長豐縣楊廟、朱家集一帶還發現戰國晚期的大型墓葬,李三孤堆墓更被認為是楚幽王之墓。因此,在壽春故城内出土的刻有“王”字的青銅衡,很可能是楚遷都壽春城後王宮使用的遺物。


7嬰家錢衡

1975年 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号漢墓,據木犢和天平衡杆的文字記載,應是爵五大夫的裡正。 出土“四铢半兩” 101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周郭的。天平衡杆 一件,出168:245竹笥裡。竹質,長29.2、寬1、厚0.3厘米。上面正中釘一小銅環作準心,以系繩;近兩端處分别于底面或背面各插入一竹釘,用以系繩懸掛銅稱盤。天平衡杆上有隸體墨書四十二字,分别寫于蔑黃、蔑青及其側面,文字基本清晰,可認識。蔑黃上寫二十二個字:

“正為市陽戶人、嬰家稱錢衡,以錢為絫,劾(刻)曰四朱(铢),兩疏□十”。蔑青上寫十七個字:“ 敢擇輕重衡及弗用,劾論罰繇裡家十日”。側面上端寫三個字:“□黃律”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6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7


翻譯:裡正(當時的基層政權機構)為市陽民戶、商家頒發的稱錢天平,以錢(指銅錢)為标準,法定重四铢,仍承襲“半兩”為名稱。該天平為第十号。敢選輕擇重用錢及不用稱錢衡者,按《口黃律》處其在裡正服徭役十日。值得注意是:這裡第一次提出貨币“以錢為累”。

西漢 武帝劉 徹 在 位 4 5年 , 即建 元元 年 辛醜 至 後 元 二 年 甲午 , 當公元 前 14 0 年至 前 87 年。 當政前期 , 沿用文 景二帝 币制, 繼 續鑄行 四 株 半兩達 2 年 。


8“大劉一斤”

海昏墓出土12枚砝碼,這套砝碼中,有2枚最大的,所以才出現了偶數 青銅材質最大的一枚上刻着“大劉一斤”,一斤為248克,最小的實測為五铢,3.5克。這套砝碼最輕的可以稱到2克,全部加起來也隻能稱幾斤重的物體。一枚最重的銅環權上刻有“大劉一斤”四字,說明這套銅環權與“大劉記印”是同一時期使用的,很可能是專門用于稱黃金或稱藥材的,所以也叫“稱錢權”。

與“稱錢權”配套使用的“稱錢衡”在哪裡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至今并未發現衡杆。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8


戰國秦漢時期的字典(戰國楚國-西漢)19

大劉一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