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後,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已經不再服從周天子的管制。
尤其是周宣王還破壞了宗法制這一統治基礎,違反嫡長子繼承制,以天子的權威強立魯國立武公的少子戲為國君。引發魯國政治動蕩,引起諸侯國的不滿。還有一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可見,西周的滅亡可真的是時運不濟、不義之君當道所緻。
随後,周王室東遷到洛邑一帶,開啟了“東周”這一曆史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的名字來源
為什麼稱之為“春秋”而不是“冬夏”呢?
一是,在中國的傳統節氣之中,“春秋”比“冬夏”來得更重要,春是一年之始,耕種之始。秋是一年辛苦勞作豐收的日子,碩果累累。
“春秋”在中國文化的含義比“冬夏”要更加重要。
二是,“春秋”是當時史書常見的名稱,這一時期當中孔子所修訂的《春秋》,大約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與東周的時間大緻吻合,所以稱之為“春秋時期”。
周王室衰微
東周時期的周王室權威比西周時期要弱,從王畿(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區域)範圍不斷縮小就可以知道了。周天子剛遷到洛邑的時候,王畿的範圍還有六百公裡方圓大小。
後來,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争,大部分被外部搶奪。部分又需要分封賞賜給随從作戰,有功之臣。
所以王畿的範圍不斷縮小,最後竟然隻有方圓一百多公裡。大概就是今天河南西部的地區,周天子直接能夠掌握的區域已經不足一省之大。
沒有了強硬的軍事實力,怎麼能夠号令諸侯呢?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同的“王”,但是随着各諸侯的實力不斷增強,他們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竟然自作主張代替周天子發話。
開啟了諸侯兼并戰争,謀求春秋霸主的地位。
周王室衰微體現在軍事和政治上,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諸侯不再繳納貢賦。周天子沒有了這部分稅收,生活一下子變得拮據起來,隻能朝諸侯借錢。
春秋時期,周天子們真的是絞盡腦汁尋找各種借口要錢,比如周桓王、周頃王就以“求赙”(喪葬費)、“求饑”(夥食費)、“求車”(交通費)的借口找強國要錢。
經濟不獨立,就難以尋求政治上的獨立。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地位一下子倒換過來了,西周時期是周王室接受諸侯上貢,賜予諸侯賞賜;東周時期周王室祈求諸侯國給錢,自然就不能夠建立權威。
周王室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存在,在政治上變成一個工具人,接受諸侯國的擺布。周天子經常要接受諸侯額邀約,參加諸侯召開的會議,位坐高堂的已經不再是周天子。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揮臂一振,各諸侯雲集響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動蕩、大混亂時期,各種社會矛盾、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
春秋時期系列文章還在更新中,歡迎關注曆史風物鑒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