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愛,太原清徐人,生于1949年4月20日,1958年經父親張萬裡朋友趙月樓的介紹,與姐姐張學蘭一起考入山西省戲曲學校。她的啟蒙老師是梁彩雲和楊桂香,主工晉劇小旦,在老師嚴格認真的指導下,基本功紮實,手眼身法步準确到位,表演活靈活像。1960年晉劇名家劉芝蘭從太谷調入省戲校,發現張學愛是個好苗子,把自己拿手的《拾玉镯》、《鳳台關》等劇目手把手的傳授給她。她天資聰慧、悟性好,不怕吃苦,老師教的戲,她很快就融會貫通,學有所用。1965年7月畢業彙報演出中以《打金枝》的金枝女,受到校内外戲曲名家的好評,以優秀成績分配到山西省晉劇院。
在劇團的實踐學習中,能與衆多晉劇名家同台演出,不斷吸收前輩的表演特色,不斷鑽研戲曲表演藝術。一個演員唱腔是否優美,不僅僅有天賦的好嗓子,而且要講究技法,尋求情韻,以情促聲,以聲傳情。從一味的模仿到創造自已的特色,努力練習吐字行腔的方法,唱腔情感節奏與情境的配合,高低委婉,緊扣劇情,力求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她就是這樣學的。
在《紅燈照》一劇中,扮演民族英雄田小雁,以紮實的基本功和多彩的武打技巧,把一個柔情活潑,不乏英姿飒爽威風。此劇在南宮連演四十多年,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演出之後受到藝術界領導、同行以及觀衆的稱贊歡迎,省電台進行了錄音播放後,在省内産生的一定的影響。在新編曆史劇《三打陶三春》中,她扮演陶三春,以唱念作打技巧融為一身,大膽運用舞蹈化表演,集刀馬、小旦兩行為一體充實人物表現力,既表現出陶三春武藝超群,也突出了鄉野村姑潑辣爽直,深刻展現人物性格,愛憎分明,不畏強權的精神。在《六月雪》中,她注重突出悲劇的關鍵所在,以青衣為主小旦為輔的表現的段來塑造人物,以大闆唱腔來控訴蒼天的不公與社會的無情。在《審寇珠》中,她認真分析人物形象,着力表現寇珠的聰明幹練,善解人意,明辯是非的女中英豪的氣概。在不同場次的情感中,唱腔發揮小旦俏麗奔放的基礎上,以青衣的沉穩大氣來表現寇珠機智勇敢的堅韌性格。通過“玉龍絞柱”、“托背”等難度動作,借以烘托劇情,表面寇珠甯死不屈,堅貞勇敢的性格品質。達到以藝達情,以情傳神的藝術審美境界。《打金枝》是晉劇經典傳統劇目,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傳承,曆久彌新。張學愛扮演的金枝女,奔放中求含蓄,既有皇有女的驕蠻,又有年少幼稚。在《雙下山》扮演情窦初開的小尼姑,戲曲有句行話“男怕夜奔,女怕思凡”,這出戲難演就在于人物的刻畫,既有奔放活潑,又要表現少女的羞澀,張學愛與姬榮生同台演出,兩人惟妙惟肖,輕松自如的表演,在于1982年中青年演員調演中,姬榮生榮獲表演獎。
為了學習兄弟劇種的精彩表現,她曾去運城地區向蒲劇學習《表花》,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學習,使她對塑造人物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不論是《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盧鳳英,《拾玉镯》,她都能生動刻畫入微,表現人物内心世界。
由于工作需要,她調入山西省戲曲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培養晉劇新秀。工作上退下來曾在飲馬河公園、迎澤公園、兒童公園與老藝術家舞台姐妹,為省城觀衆義務演出。沒有看過她演出的人對她比較陌生,看過她演出的都認為其天賦極高,表演細膩生動。人生和舞台一樣是很大,但并不一定都能放下所有好演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