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2:07:33

霜降過後,初冬将臨。大周鎮小河董村的冬小麥剛剛播種。

“要不是去年那場洪水,俺村的小麥早就種好啦,才不會這麼費勁兒!不過去年那麼艱苦的條件我們都豐收了,今年一樣能把鄉親們這1000多畝地種好!”小河董村黨支部書記謝曙光說。

2021年夏季的“7·20”洪災中,小河董村1900多畝農田遭遇水淹。

當年秋季小麥播種季節,面對着嚴重水毀的農田,村民們幾乎失去了播種的動力。這時小河董村黨支部組織支部委員成立生産合作社,主動承包了1300多畝土地,幫助村民承擔風險。

一年後的夏天,這些農田平均畝産突破了1000斤。

這也讓謝曙光對村内農業合作社的未來發展充滿憧憬:“今年我們就開始嘗試種植一些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了,未來這個合作社不但要把大家的地種好,多打糧食,還要真正讓大家增收!”

一場洪水,讓全村多半村民“不敢”種地了

去年八月,剛剛帶着全村1000多名群衆在洪災中守住家園的謝曙光犯了愁。

眼看着洪水慢慢退去,被泡壞的農田能否在秋季及時完成冬小麥的播種成了萦繞在所有人心頭的一個問号。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長葛哪村成立合作社)1

去年夏季的洪災中,小河董是大周鎮受災最嚴重的幾個村子之一。圖為洪水退去後,小河董村部分農田依舊積水嚴重的景象。

“俺村和107國道對面的夏張村是整個大周鎮受災最嚴重的兩個村子,全村1900多畝農田淹完了。洪水退去,農田還是泥濘一片,人踩上去半條小腿就陷下去了,這咋播種。”謝曙光說,“别說我這種不怎麼會種地的人不知道咋處理,就是村裡種了幾十年地的老人,看着田地也都連連搖頭。”

這樣的大背景下,冬耕到底能不能完成,明年收成有沒有保證,讓全村村民心生疑惑。時間來到10月底,天氣一天天轉涼變冷,再拖下去小河董村第二年的夏收就要絕收。

在與村委委員充分讨論後,謝曙光終于鼓足了勇氣,召開村民大會,告訴大家:小河董村将成立農業合作社,以每畝每年800元的标準包下全村1300多畝農田。“大家不敢種的話我們來種,明年絕收的風險5名村委委員承擔!”

“也就是說,無論風險多大,明年是否有收成,這1300多畝總計約104萬的土地租金,是要給村民發下去的,讓村民實實在在受益!”謝曙光說。

初雪降下才播完的1300畝農田,平均畝産突破1000斤!

最開始的時候,謝曙光是抱着“自己掏錢保住鄉親們一季收益”的心态去成立合作社的,畢竟這1300多畝農田被洪水泡了兩個多月,來年收成如何謝曙光自己也确實沒有信心。

但經過村“兩委”接連幾天的讨論,大家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全力種好這1300多畝洪災後的冬小麥。

“當時的情況非常現實,即便我們能通過土地流轉的費用,保住大家這一季收益。那來年呢?難道就承包這一個季度就把農田還給大家?那辛辛苦苦成立的合作社還有什麼意義?得讓土地産生應有的價值,得讓群衆看到你是想要辦實事,而不是走過場。”謝曙光說。

話雖如此,但小河董村黨支部5名委員平均年齡不到45歲,談到種地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擅長”。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長葛哪村成立合作社)2

今年夏天,小河董村夏糧平均畝産突破了1000斤,豐收的小麥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謝曙光的安排下,5名委員分成兩組,一組負責組織秋播,一組負責向市農業農村局、大周鎮本地種田大戶尋求技術支持。

那個深秋,或者說那個初冬,小河董村這1300多畝農田按照受災情況不同被分成了數個區域,分别播種上了成長期不同的品種,整個冬小麥播種持續了将近一個月。甚至最後幾塊農田播種時,天上已下起第一場雪。

冒着雪種小麥,這常人難以想象的景象,就這樣出現在了小河董村。然而那也是謝曙光最為焦慮的時候。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長葛哪村成立合作社)3

經過一年的實踐,小河董村農業合作社開始嘗試探索胡蘿蔔、土豆、洋蔥等高産值經濟作物的規模化種植。圖為小河董村胡蘿蔔田。

“按照普通莊稼戶的經驗,我們這1000多畝小麥百分百白種了,第二年八成要絕收。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是絕對相信給咱們作指導的農業專家的,但面對這樣反直覺的操作,說實話我心裡是真的沒一點譜,都是在咬牙讓自己堅持下去。”謝曙光說。

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有意義的。

今年夏天,小河董村農業合作社的1300畝小麥平均畝産超過了1000斤。

謝曙光懸了半年多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鄉親們把自己的土地交給了你,如果種不好就太對不住大家了。萬幸我們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

“我們創辦合作社的初衷,始終是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

謝曙光去年春天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最初競選時,他是抱着一腔要為村民辦實事的熱血參與的。

“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生意,事業穩定了就想為大家辦點實事。”謝曙光說,“當上支部書記後才發現,熱情和口号人人都有,但真想推動一件實事落地,為鄉親們真真切切地帶來利益屬實不易。”

一年多來,謝曙光最大的收獲是真正了解到了農業合作社這種新的組織形式對于農村基層農業生産的巨大意義。

“就拿我們去年的搶播搶種來說。當時我們開始播種的時候,農田的土壤結構已經逐步改善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通過種子包衣、土地深耕等多種技術配合是能夠挽救産量的。但問題在于,我們以合作社的名義出面尋求技術支持的時候會相對順利,如果讓一家家農戶自己去找這些外在的幫助,那可太困難了。”謝曙光說。

長葛後河土地流轉(長葛哪村成立合作社)4

如今,眼看地種得這麼好,今年有更多村民願意把土地流轉出來,交給合作社打理。今年秋季,小河董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600畝。

今年,謝曙光專門安排了100畝土地,專門種植胡蘿蔔、土豆和洋蔥,嘗試探索更多經濟效益更好的種植組合。

年輕時候為了更好的生活,謝曙光自己學習做生意賺錢。到了中年,他又回歸土地,琢磨着怎麼把一畝地的糧食多打點。

“不止我,俺大周可多人都是這樣的。年輕時候出去打工、做生意賺錢,上了年紀回來種地,仔細想想還怪有意思的。”謝曙光說。

随着小河董村秋播接近尾聲,謝曙光開始忙不叠地預備明年的承包方案。在他的設想中,明年計劃把全村的土地承包款再提一提。

“最好能提到每畝每年1000元,這樣鄉親們每年收入又能多出幾百元。畢竟我們創辦合作社的初衷,始終是要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啊!”謝曙光說。

全媒體記者/張帥

版式/王銳 審校/文潔 終審/趙鳳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