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剖析一下我們耳熟能詳的半月闆。
導讀:
相比于其他損傷,膝關節損傷可以引發更多問題。膝關節損傷最常見的問題内側和外側半月闆損傷。常見的發生半月闆損傷的運動項目是足球、籃球、棒球和滑雪等,及即運動過程中出現膝關節旋轉、剪切應力的體育項目。
半月闆在膝關節的功能和生物力學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半月闆切除後可造成膝關節功能不全并可加速膝關節退行性改變。
解剖:
半月闆為月牙形結構。
内側半月闆和外側半月闆是位于股骨髁和胫骨之間的“C”形楔形纖維軟骨結構。
内側半月闆纖長,外側半月闆較内側半月闆寬,圓,形成這種結構的原因是外側半月闆的前角被固定于胫骨平台内的非關節區,而内側半月闆的前後角附着點則在胫骨平台以外。
1.内側半月闆
内側半月闆長約3.5cm。内側半月闆前角固定于胫骨前部,距離胫骨平台有一定的距離。前交叉韌帶的前部纖維與橫韌帶融合,橫韌帶連接内、外側半月闆前角。内側半月闆後角固定于胫骨後面、後交叉韌帶附着處的前方。内側半月闆中點通過内側副韌帶加強固定于股骨和胫骨。内側半月闆沒有直接連接至任何肌肉,但是關節囊和半膜肌的間接連接可導緻肌肉收縮時半月闆後角被向後拉。
2.外側半月闆
外側半月闆外形接近圓形,覆蓋胫骨關節面的面積比内側半月闆大。外側半月闆全長寬度一緻。前角與前交叉韌帶附着點融合,後角附着于髁間隆起後方,通常和前交叉韌帶後面相融合。外側半月闆與外側副韌帶之間沒有連接。其外緣附着處被後方的腘肌腱分離。
與内側半月闆相比,關節囊與外側半月闆的連接更松弛,活動度更大,外側半月闆約存在10毫米左右的前後方向活動範圍。
半月闆的供血分類:
1. 外側1/3的血供最好,損傷後愈合情況最好,被稱為紅—紅區。
2. 中間部分血供尚可,損傷後能夠愈合,被稱為紅—白區。
3. 最内側1/3基本無血供,愈合能力最差,被稱為白—白區。
0:關節囊血液供應;1:紅-紅區;2:紅—白區;3:白—白區。
随着年齡的增加,半月闆血供逐漸減少,而血供的減少與關節承重相關。半月闆中央和外周的細胞依靠關節滑液的浸潤提供營養。
人類的半月闆前後角比體部存在更多的神經分布。中間1/3幾乎沒有神經分布。終止于半月闆的神經纖維具有感覺功能,作用是感受關節位置的本體感覺。
半月闆功能:
1. 吸收關節受到的沖擊:
當膝關節受到沖擊時,半月闆可通過向外伸展吸收能量。當關節受到應力,半月闆楔形的外側面向外擠壓,其圓形走形的纖維發生延展。因此,半月闆可以持久地吸收能量并減少對軟骨和軟骨下骨的沖擊。當受到較低速度的外界壓力時,半月闆可以吸收絕大部分能量:即使外界沖擊十分快速猛烈,半月闆吸收能量的功能也十分顯著。半月闆切除後,膝關節吸收能量的能力可下降20%。
2. 保護關節的承重結構,分配負荷。
半月闆将30%-70%作用于膝關節的能量向下傳遞。半月闆可以抵抗十分強大的壓力,當股骨壓向胫骨時,由于半月闆的楔形結構、圓形走行的膠原纖維,以及前後角的強有力連接,承重的半月闆可以延長。後角比前角承受更大的壓力,前後角負荷的分配取決于膝關節的屈曲角度。當關節伸直時至少50%的膝關節壓力通過半月闆向下傳遞,而屈曲90度時,半月闆可傳遞85%的應力。
3. 減少關節表面靜态負荷。
研究表明移除半月闆後膝關節上的壓強能夠增加2.5倍。
4. 通過填充胫骨和股骨之間的間隙增加膝關節的匹配度。
半月闆在保證膝關節穩定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因為它能夠保證胫骨和股骨之間的相對位置。半月闆的存在使得關節面向下加深,并填充了存在于股骨髁外周的無效腔,從而使關節更加穩定,而這種結構也使關節囊和關節滑膜不能進入關節面之間。另外,半月闆與交叉韌帶和關節囊之間緊密的連接關系也在半月闆的穩定功能中發揮作用。
下期我們介紹半月闆損傷後的康複訓練。歡迎點贊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