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禮儀的來源?一、公務禮儀的概述(一)含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公務員禮儀的來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公務禮儀的概述
(一)含義:
1、禮:指禮儀、禮貌、禮節,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别。禮的本意為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舉行的儀式,也可泛指社會交往中的禮貌、禮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2、禮貌:一般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通過語言、動作向交往對象表示謙虛和恭敬。它側重于表現人的品質與修養。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是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時的外在表現。它通過儀表及言談舉止來表示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它反映了時代的風尚與道德水準,體現了人們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
3、禮節:一般是指人們在交際場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慣用形式。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際場合中,相互表示問候、緻意、祝願、慰問以及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禮節是禮貌的具體表現,具有形式化的特點,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個體禮貌行為。
4、禮儀:是禮貌、禮節的統稱。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禮儀包括“禮”和“儀”兩部分。“禮”,即禮貌、禮節;“儀”即“儀表”、 “儀态”、“儀式”、“儀容”,是對禮節、儀式的統稱。禮儀:人們在各種社會的具體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表、儀态、儀式、儀容、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和程序。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和交際藝術。狹義,通常是指在較大或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意、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範和道德規範的儀式。
(二)來源:
1、中國禮儀的起源關于禮的起源,說法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三是禮産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産物;五是禮生于理,起源于俗。從理論上說,禮的産生,是人類為了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首先,禮的産生是為了維護自然的“人倫秩序”的需要。在群體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異,既是一種天然的人倫秩序,又是一種需要被所有成員共同認定、保證和維護的社會秩序。其次,起源于人類尋求滿足自身欲望與實現欲望的條件之間動态平衡的需要。人對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們在追尋實現欲望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和,為了避免這些矛盾和沖突,就需要為“止欲制亂”而制禮。從具體的儀式上看,禮産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都是最早也是最簡單的以祭天、敬神為主要内容的“禮”。這些祭祀活動在曆史發展中逐步完善了相應的規範和制度,正式形成為祭祀禮儀。随着人類對自然與社會各種關系認識的逐步深入,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為禮,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日益發展的精神需要和調節日益複雜的現實關系。于是,人們将事神緻福活動中的一系列行為,從内容和形式擴展到了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從最初的祭祀之禮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禮儀。
2、西方禮儀的起源在西方,禮儀一詞,最早見于法語的Etiquette(禮儀,禮節,行業的規矩,成規等),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但它一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着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曆史。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避免“格鬥”或“戰争” ,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戰争”有關的動态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丢盔卸甲”,于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三)作用:
1、社會秩序禮儀作為社會行為規範,對人們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禮儀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家庭的和諧與安甯,鄰裡的和諧,同事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都依賴于人們共同遵守禮儀的規範與要求。社會上講禮儀的人越多,社會便會更加和諧穩定。禮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産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蘊涵着豐富的文化内涵,體現着社會的要求與時代精神。禮儀通過評價、勸阻、示範等教育形式糾正人們不正确的行為習慣,指導人們按禮儀規範的要求去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正常生活。讓國民都來接受禮儀教育,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
2、形象塑造禮儀講究和諧,重視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禮儀在行為美學方面指導着人們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我并潛移默化地熏陶着人們的心靈。人們的談吐變得越來越文明,人們的裝飾打扮變得越來越富有個性,舉止儀态越來越優雅,并符合大衆的審美原則,體現出時代的特色和精神風貌。在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隻有按照禮儀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際交往才可以順利進行和延續。熱情的問候、友善的目光、親切的微笑、文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等,不僅有利于樹立良好形象,喚起人們的溝通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和範圍的擴大,進而有助于事業的發展。
3、民族精神通過對禮儀的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人們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弘揚民族精神。禮儀和道德法律等都是人們的行為規範,是精神理念的制度化和外在的行為表現形式。孝敬的禮儀可以涵育孝順的精神,對國家旗幟和國徽的禮儀可以涵育愛國精神。
(四)講禮儀的原則:
遵守:不論地位高低,年齡老少,性别男女都要自覺遵守禮儀規範,禮儀才可以推廣。
自律:在沒有人的時候也能遵守規範,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敬人:心中常存敬人之心,行為才可以透出敬人之意。
寬容:對待一些不是很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如果不傷國體事體可以不必求全責備。
平等:禮儀規範雖然對長幼秩序,官民身份,師生關系,同窗之誼,夫妻之道做了約定,但這并不意味着前者對後者有特别的權利,除了儀式上有這些區别以外,每一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不可以借助禮儀之名行侵權之實。
從俗:就是入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民間也是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因此要入俗,做客人的時候要注意客随主便。真誠:禮儀如果不是處于真心的話,所有的禮節隻能是虛僞的表演。
适度:不是所有的禮節都适合所有的場合,所有的人的,因此看清楚場合才講禮節。如飲食的禮節,西方講究吃飯不響,不打飽嗝,但如果在中國,如果吃的是老友粉,那時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實際中不必讓禮儀束縛手腳而應讓它為你服務,恰到好處表達你敬人的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