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自媒體圖文創作3年有餘,熟悉我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在衆多的教育領域作者當中,我是一個有情懷的作者,在極個别有情懷的作者當中,我是一個關注傳統文化的作者。
我最新的簽名内容為:童書推介,幼學啟蒙,助力孩子“大語文”學習。
我的簽名不是喊高調,而是在新聞專業背景之上,在家庭教育傳統文化普及基礎之上,在自媒體領域默默深耕傳統文化推廣,這是我堅持寫作這麼久以來重要的精神支撐。
作為形單影隻的個人作者,能夠一路得到平台的青睐,感謝慧眼識珠。
沒錯,下面的文字就是一位教育領域愛好者的肺腑之言。
我想聊一聊針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國學啟蒙,家庭教育應扮演什麼角色?
秋季開學,有幾個鄰居家的孩子上到小學一年級,她們希望我帶着孩子學國學的同時也能帶着其他幾個小孩子一起學。
我還在猶豫,我猶豫的原因一個是因為自己資曆尚淺,另一個就是家庭環境不同、傳統文化的基礎不同,究竟以什麼樣的形式來讓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孩子坐在一起學習傳統文化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趁着目前手頭寬裕的時間,好好雞一雞自己家的娃。
後來我跟鄰居建議,我提供書籍和方法,讓鄰居自己給娃雞。
很顯然,家長隻習慣掏錢。
那麼,針對那些有信心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家長來說,在學齡前兒童接觸幼小銜接内容之前,應該進行哪些國學知識普及或者說是哪些幹預呢?
為什麼會用幹預這個詞?
因為正經國學學堂出來的孩子,不學拼音。
适才還和一位送孩子上國學學堂的大姐聊,拼音識字系統和古文字識字系統是兩個認知系統。
在拼音産生之前,中國人一直通過切音來認識漢字。
比如“古”,現代人知道拼音是“gu”,三聲,組詞是“古代”的“古”。
古人識“古”,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公戸切。
上面簡單提一下識字的古今差異。
再來說說學習内容的順序。
熟悉國學的人都知道,古人開蒙要學習“三百千千”,具體指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其中《三字經》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目錄,《千字文》選自王羲之遺書中不相同的千字組成,文采斐然,講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百家姓》簡要系統的中國人的姓氏錄,目前由于時間原因,暫時還沒有陪孩子接觸。
《千家詩》選錄了中國詩歌史上最發達的唐宋時期的許多有代表性的,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的律詩、絕句,計劃在小學階段再跟孩子一起學。
略過了《百家姓》和《千家詩》,我陪孩子學了一遍《弟子規》。
關于《弟子規》究竟是不是糟粕,此處不贅述,因為我曾撰多篇文章來讨論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翻看往期文章。
在陪孩子接觸過的這三本書中,《三字經》1145字,《弟子規》1080字,《千字文》1000字整。
作為3-6的兒童,如果家庭中父母有一方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可以優先選擇這三本作為傳統文化啟蒙。
古人開蒙,講究包本,所謂包本,就是孩子能夠完整地背完一本書,且大緻知道其中意思。
目前,淑的寶三本基本算包本了。
正在我猶豫到底要給孩子繼續深入學習《幼學瓊林》和《聲律啟蒙》,還是繼續強化鞏固識字系統。
一位精研國學的朋友建議我強化鞏固識字系統。
關于識字,再補充一下,目前周圍接觸國學的老師都是通過《說文解字》540部首來進行識字教育,大人、小孩都要過這門課,因為這是傳統文化的敲門磚。
《說文解字》540部首,我啃了很久,目前考慮入手一本輔助性參考書,用于自學和陪孩子學。
幼兒學習傳統文化,還有一項學習内容——吟誦,目前已知的權威是著名吟誦專家徐健順教授。
另有徐老師著述的一篇文章《我所理解的中國古代教育》,被國學機構封為教學指導大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找來看看。
《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已經開播,《永樂大典》一集看得人熱淚盈眶,如果傳承和延續中華文化?火種在每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兒童身上。
這也正是我緻力于持續分享家庭國學教育心得的初衷之一,所幸一路有陪伴的師友,并不孤單,每每念起民族信仰的火光在衆人拾柴的過程中越燒越旺,内心倍加感激。
學齡前兒童國學啟蒙,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勇敢的舵手。
我是淑的寶麻麻,幼兒國學啟蒙,經典童書推介,歡迎一起交流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