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的自稱是什麼?“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谷”,人最讨厭什麼?人最讨厭孤身寡人、沒有人支持,也最讨厭人家罵他不善良、無德、人品太糟糕、福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代君王的自稱是什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谷”,人最讨厭什麼?人最讨厭孤身寡人、沒有人支持,也最讨厭人家罵他不善良、無德、人品太糟糕、福薄。
“而王公以為稱”,但王公卻以它們為自己的稱号。為什麼君王要這麼稱呼自己?前面說過,是因為謙虛低調,自己說自己是個什麼都不懂、沒有人支持的缺憾鬼。不過,老百姓就算想謙虛低調一點,也不能這麼稱呼自己。要是你在封建社會自稱“孤”或“寡人”,不但會被人笑話,搞不好還會惹來殺身之禍。為什麼?因為,這是皇帝的稱号,你一個老百姓怎麼能用?所以,在古代中國,這幾個稱呼對老百姓來說是禁忌。
“故物或損之而益”,所以,有些東西似乎是越少越好的。“損之”就是減少,“益”就是增益。看起來好像在減少,其實在增益。怎麼樣才算增益呢?得到某種好處,或者增加了福報,都算是增益。比如,你上供下施時看似減少了财富,其實增加了慈悲與智慧,也增加了福報和福德。這就是看似減少實則增益。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世界上最大的賺錢秘密是什麼,大家知道嗎?就是布施、做慈善。你布施得越多,在慈善事業上投入越多,得到的也會越多。最明顯的就是邵逸夫,中國到處都有逸夫教學樓,很多縣城都有好幾座逸夫教學樓。據說,他在這方面的投入至少有二十五億,除了教學樓,還捐資修建過圖書館、科技館、文化藝術機構和醫療機構等等。而且,他在2002年設立了“邵逸夫獎”以及專門管理這個獎項的“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專門獎勵一些在學術或科學研究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它跟諾貝爾獎一樣,也是無國界的,不過它的獎項比較少,隻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三項,每項獎金過去是一百萬美元,2016年增加到了一百六十萬美元。
據統計,邵逸夫在慈善事業方面投入了超過一百億港元,有趣的是,即使這樣,他也還是很富有,他的财産好像怎麼都用不完。他究竟有多少錢?誰也說不清。而且他非常長壽,2014年去世時,他已經一百零七歲了,從清朝一直走到了新時代。香港還沒有回歸中國的時候,伊麗莎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稱号,我們國家曾将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而美國舊金山市也将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所以,這個人的福報非常大。這就叫“損之而益”——表面看來在減少自己的财富,其實成就了自己不朽的功德。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漠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