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聶教練
有句話是這樣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想所有人,從小到大,都會産生很多的想法、願望和理想,總渴望自己會達到某個目标,或滿足各種各樣的欲望。但事實上,真正到老的時候,能實現的能有多少呢?難道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想法都是錯的嗎?難道我們的人生就不能有個小目标嗎?萬一實現了呢?
我想說的是:在跑動中,讓每一步落在臀部的正下方絕對是正确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力學原理,是我們在運用跑步技術的核心方向。但這個動作,能不能做到僅僅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不是這個動作意識的問題。
也可以這麼理解,即使我們沒有能力讓每一步落在臀部的正下方,起碼也是要盡量接近這個點,距離越短越好。
而這個動作意識最佳的體現就是觸地時間的長短。當你的落地點離身體重心正下方的距離越近,觸地時間就越短,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早上不經意看朋友圈一個文章,有個人吐槽某個跑步大咖,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重點吐槽落地點的問題,他認為跑動中不可能讓每一步落在重心的正下方。他還煞有其事地舉了一個全馬330水平的跑友的數據,貌似很聰明地得出這個跑友的落地後身體重心移動的距離。但我看了這個跑友的心率140bpm和觸地時間223毫秒的時候,差點就把早餐笑噴出來。
兩個方面:第一,從心率看,這個跑友處于放松跑的狀态。第二,觸地時間223毫秒,絕對不是這個跑友的真實水平。
那麼,他的技術動作數據分析,可以參考,但不能作為落地點處于重心正下方的論證。很簡單道理,他的觸地時間顯示他的落地點靠前,重心意識不夠。如果這是他目前的真實水平的話,那麼他的提升空間很大,但如果是放松跑狀态,那就合理多了。
至于這個吐槽者還列出類似于專業人士标榜的落地點應該在重心正下方的一腳或一腳半的距離,這是無稽之談,明顯的主觀臆斷,而不是從科學原理去追尋真相所導緻的。落地的時候,身體重心垂直于地面,這個動作意識吸收落地壓力是最佳的傳導方式。無論距離有多近,隻要産生距離,就會産生角度,都不能和垂直角度對比(這是一個力學概念,或許我表達得比較粗糙)。
所以說,在跑動中,讓每一步落在臀部也就是身體重心的正下方是最佳的着地方式。我們應該按這個方向去練習,不管最終能不能達到這個動作效果,但起碼在這個練習過程中,我們是以自然科學的态度去執行的。
說點題外話:我曾經說過,在跑乳酸阈值配速的時候(我們的比賽配速也是盡量以接近乳酸阈值配速為最佳狀态,能不能做到,也是一個努力方向),個人體現的技術數據是最佳和最合理的。我們在做技術或視頻分析的時候,盡量以該配速的技術數據做依據。好比是我要和配速700的人一起跑,那麼,我在跑700配速的時候,我的動作數據能和跑400配速的動作數據一樣的嗎?所以說啊,有些人,還沒搞清楚事情的本質就随意吐槽,挺無趣的。
回到剛才的例子,我們這輩子都會立下很多目标,能不能實現,其實是取決于我們是否付出了努力。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想要的效果,那麼,我們僅僅是需要考慮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而不要考慮目标的真實性和可行性,你自己做不到,并不代其他人做不到。在我全馬還是425的時候,我已經在一次跑團年會上大膽地說出我能在兩年内跑進330,當時全場哄堂大笑。諷刺和挖苦的人比比皆是,在那個時刻,他們覺得我跑進330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和有人說跑動中落地點不可能處于身體重心正下方的心态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即使基普喬格去挑戰全馬破二,也是非常科學合理的。你不去做,你怎麼知道能不能實現呢?
人類是無極限的,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這是科學發展的方向。
【歡迎關注“谷子李0411”,更多詳細内容微信搜索“小聶跑法”微信公衆号,關注跑步,關注馬拉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