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部分考生看來,高考結束鈴響起的那一刻,一切就已經塵埃落定了。
但現實情況是,這場關乎學生未來發展的“節點”,才剛剛過去了1/2,因為後續還确定錄取、去學校報到這兩個環節等着大家完成。
其中,填報志願這一步尤為重要,畢竟專業的選擇基本決定了考生畢業後1-3年的發展目标和從業方向。
相較于“物理類”考生,“曆史類”學子在報考時顯得比較被動
自2021年八省聯考“開賽”後,“3 1 2”的新高考模式就正式走進了大衆的視野,而今年已經是新高考實行的第二年了。
不可否認,“3 1 2”的出現确實打破了史地政、物化生的傳統選科模式,讓同學們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高考中揚長避短。
可到了填報志願時,參加了“新高考”的學子,恐怕心情就沒那麼愉悅了。
“物理類”的考生其實還好說,在平行志願之下,大家隻要選擇“物理 化學”的組合形式,那麼超過93%以上的專業都有可嘗試的餘地,未來發展局限性比較小。
可選擇“曆史類”的學子就比較被動了,畢竟他們的專業覆蓋率僅有50%左右,很多熱門專業都是看着眼熱卻沒有報考資格。
因此,這類考生需要做的就是,在可選範圍内找到就業前景最廣闊的那個專業。于是法學專業憑借着就業形勢多樣,成為了諸多家長與考生的目标。
法學專業靠着自身優勢,吸引了無數準大一新生的視線
經曆過高考的人應該都聽過“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而它的下一句則是“勸人學法,千刀萬剮”。
可見,作為與臨床醫學難度齊平的學科,法學生的日常生活實屬不易。
學起來晦澀難懂、摞起來一人多高的教科書,全靠現場胡編亂造的期末考試,近五年通過率僅有14%的司法考試,這些無一不在告訴大家——學法難,想要在法學領域走遠更難。
那麼為何考生們還要前仆後繼地往“坑”裡跳呢?這還要從法學生的兩條就業選擇說起。
要知道,許多壁壘高、就業面窄的專業,要想在領域内就所建樹,就必須選擇晉升學曆,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臨床醫學。但法學生則不同,他們即便是在本科階段,也有其他發展方向能夠選擇。
首先就是進入律所工作,随着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大家的法律意識變得更加清晰,遇到問題也懂得通過司法手段來争取自身利益。
因此,隻要同學們能夠通過司法考試,并且個人實力夠硬,就可以在律所闖出一片藍天,收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其次就是考公。要知道,如今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大家對于法學人才的需求量還是相當突出的,例如公檢法和各地區的法規部門每年都會吸納大批相關人才進入。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同樣都是法學生,進入律所和選擇考公的區别究竟體現在哪呢?兩者的差異不止體現在薪資上。
工作多年後才醒悟,選擇進入律所和選擇考公的法學生,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穩定性:公務員>律所
畢業10年以内實現财富自由、行走在CBD大樓、穿梭于精英人群之間,相信大多數法學生心中都有一個成為“何以琛”的夢。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活成了需要合租的“張偉”。
衆所周知,律所都是私人創辦的企業,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盈利,所以一旦同學們無法為公司提供相應的價值,就會被邊緣化,甚至被辭退。這一點相較于以“穩定性”著稱的公務員來說實在是不占優勢。
◆晉升速度:律所>公務員
私企相較于公務員團隊來說,用人方式比較大膽,隻要同學們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在短期内完成KPI,就能迅速實現升職加薪。
但公務員則截然相反,由于公職人員崗位具有特殊性,所以體制内一直以來都有明确的晉升标準,其中包括工作年限、考核标準等多個參考項,大家想要快速晉升基本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薪資:無法相互比較
律所的薪資大多是由基本工資、績效和提成構成,而且不同水平、不同領域的律師差别比較明顯,這也符合律師“二八定律”的收入規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南方财經法律研究院給出的數據來看:在今年4月份時,上海律所比去年同期減收了兩到五成,而5月份更是呈現斷崖式的下跌,減幅擴大到了50%-90%,隻不過由于律師收入具有延遲性,所以未來發展不得而知。
而同樣的環境,選擇考公的法學生收入就要穩定得多,最起碼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并不難,所以在收入方面,還需要同學們仔細思量。
結語總體來看,不管是進入律所工作也好,還是選擇考公也罷,兩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隻要法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準發展思路就可以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