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綜藝,開播前賺足期待,開播後糊穿地心。
說的是《開播!情景喜劇》。
誰能對“情景喜劇”這四字失去期待呢。
16年前的《武林外傳》,到現在仍是第一下飯劇,同福客棧的每一位都像身邊的老熟人。
17年前的《家有兒女》,這麼多年過去,看到宋丹丹第一時間還是想起劉梅。
再往前,《我愛我家》,更是國産情景喜劇的始祖與巅峰。
在情景喜劇這塊土壤上,結出過太多好果子了。
隻不過,現實很骨感。
賈玲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裡說:
情景喜劇,到我們這一代的時候
好像斷檔了
我們真的很久沒有看到一部優秀的情景喜劇了。
因此,當《開播!情景喜劇》喊着要“打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情景喜劇”口号出現時,不管怎麼看,都像一匹黑馬。
畢竟,珠玉在前。
去年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麼驚豔,做喜劇短劇出身的情景喜劇,有什麼理由不好看呢。
可看完幾集之後,我沉默了。
創意是好的。
《開播!情景喜劇》想讓自己變成一塊“情景喜劇試驗田”。
邀請了六個參賽劇組,希望通過連續三個月的情景喜劇創作和展演,最後選出一部優質作品制作成劇。
導演和演員陣容也不差。
老牌的情景喜劇陣容有,尚敬導演,邢捕頭範明、倪虹潔,都是熟臉。
跨界喜劇人也有,小沈陽、李雪琴、孟鶴堂,秦霄賢,王祖藍,還有楊超越。
但可惜的是,節目播出一個多月了,豆瓣上至今沒有評分。
兩個字:涼涼。
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甚至有點氣。
不客氣地說:這塊“試驗田”,注定孵化不出真正的情景喜劇。
施肥過量
既然是“試驗田”,就要給種子施肥。
放在節目裡,便是給予各個組的選手以鼓勵。
但正如過量施肥會讓土地變臭變爛,鼓勵太多,同樣會讓綜藝變成注水嚴重的“誇誇群”。
過量施肥的,首先是節目的四位首席顧問:
沙溢、高亞麟、英達、李誠儒。
顧問,本該在獨立公正情況下提供建議與意見。
但這幾位,個個都像注水大師。
例如:拍出《武林外傳》《炊事班的故事》的導演尚敬前來參賽。節目效果如何?
混淆不清的人物關系,淘汰了十年的老梗……
觀衆都罵瘋了!
然而作為被尚敬一手帶出的演員,沙溢還是找了個清奇的角度誇:
這個劇沒有開懷大笑
可是它内心當中
一直是在微笑和感動中看完的
好笑就是好笑,不好笑就是不好笑,怎麼還内心微笑了呢?
同為情景喜劇導演的英達也化身點贊狂人。
不單是尚敬導演有這個待遇。
看到“邢捕頭”範明參賽,老朋友高亞麟上來也是一頓猛誇。
誇完之後還問了觀衆一句:
我這樣誇行嗎
夏東海先生,不想誇就誠實點好嗎。
就連李誠儒也一改毒舌的風格:
情景喜劇很不容易 能來就不錯
對老朋友是人情世故;對着新人是全力支持。
全員老好人,整個綜藝連空氣裡都寫滿了 love & peace 。
除了首席顧問,負責打基礎分的顧問團也同樣無語。
例如:規則是可以變來變去的。
有一回主持人宣布投票之後,其中一名成員沒有舉牌,這時規則已經默認了該成員的态度是“不播”。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
在主持人溫馨提醒“有一位沒有舉牌”後,這位立馬就舉牌了。
得,全票播出的結果,是這麼得出來的。
當然,不是非得毒舌挑刺才算是好評委。
但起碼得有公平合理的規則,也要有切中肯絮、能落地實操的建議。
要不然,靠誇就能誇出好作品嗎?
單看顧問的表現,這個綜藝的第一觀感未免讓人失望。
誰都是來看好作品的,而不是來看如何吹出好作品的。
除草沒除好,還把土給刨了
“試驗田”嘛,光施肥還不行,還得除草。
如果說,施肥是誇獎,那除草就是揪出問題了。
揪問題當然好,但就怕揪錯問題。
就像分不清禾苗與雜草,把禾苗當雜草除掉一般,把好的地方也給改沒了。
但顯然,《開播》的顧問團們,不是很分得清哪些是草,哪些是苗。
還拿尚敬導演的作品舉例。
在點評過程中,顧問們确實提到了一些問題。
比如人物性格不突出。
又比如:希望在前面就看到意想不到的包袱和梗!
說得都對,都沒毛病。
但這樣的評價多少顯得有些忽視現實。
正如尚敬所回應的:
不要太着急 它隻是第一集
《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集的時候
《武林外傳》第一集的時候
你也看不到娴熟和表演的自由王國
節目組要做“我們這個時代的情景喜劇”,首先得先弄明白,什麼是“情景喜劇”。
情景喜劇不是小品。
它就像一個長篇小說一樣,慢慢給你鋪出故事,鋪出每個人的故事和個性,這些都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展現出來。
這一特點,拍了那麼多年情景喜劇的導演們,一定是熟谙于心的。
但既然上綜藝,就是為了尋求改變,找破局之路而來。
因此,對于市場提出的多包袱的建議,尚敬導演做出了一集反諷包袱的劇情。
作品裡堆滿了包袱、段子,然後統統拿來諷刺一番。
但正是這鍋段子大雜燴,讓他的作品徹底走向下坡路。
來這檔綜藝,想要找到情景喜劇新希望的他,幾期下來,反而更迷茫。
對老導演,節目給不出傳統情景喜劇轉型的路子。
對情景喜劇新人呢,更慘,《開播》甚至沒有提供适合的土壤。
李雪琴組,目前排名第一的隊伍,做的片子叫《今天沒演出嗎》。
這個劇組的特點李雪琴在上台之前就說得很清楚:除了情景喜劇,啥都會幹。
好處壞處都在這。
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成員們隻能在表演中展現自己的各種花活。
組員老四原來靠短視頻出圈,于是在短片中再現自己扮演的錢總,貪财而又實誠。
金志文将自己的音樂改編成段子,逗得滿堂大笑。
而李雪琴本色出演,以一個喪喪的脫口秀演員形象,表現出在理想面前的失意模樣。
包袱有,段子有,節奏也穩。
這讓這部短片看起來更像是各類幽默形式的大雜燴,大家憑借着自己的長處,能很快把氣氛烘托上來。
但這些花活,也是他們僅有的,在情景喜劇的世界裡闖蕩的資本。
除此之外,他們對情景喜劇一竅不通,不懂怎樣搭建劇情,也不知道如何通過每一集去講述一個長故事。
分數是高,可劇組沒有長線規劃的劇本,正如種子沒有可持續生長的土壤。
這像是一場豪賭,拼的是種子自身的生命力。
可惜,《開播》的内容評審團張嘴閉嘴,隻懂評價内容好不好,但怎麼去做好,卻沒有給出任何建設性意見。
對傳統,是稂莠皆除的苛求;
對新人,是不給土壤的任由。
害怕被亂除草,又缺少長期生長的土壤,這也導緻節目中其他劇組的作品,看似各有千秋,其實都在重複往日的套路。
楊超越的《家有姐妹》雖然完整。
但從劇名、布景到題材,都像《家有兒女》的翻版,布景上的區别可能就是,沙發和廚房的位置互換了一下吧。
有些劇情還費腳趾。
至于小沈陽的《沈陽這一家》,不僅包袱老,和春晚小品似的一到結尾就煽情,整得人很尴尬。
小沈陽自己不是說過不喜歡這種套路嗎?臉也打得太快了。
而《再見愛人》借助舞台劇的形式,好像很新鮮啊。
但這種模式在《愛情公寓5》早有了,當時就不讨巧。
更大的問題是:音樂劇高昂的制作費本身也是劇組難以承擔的 。
至于TVB各位演員帶來的《無線訓練班》,加入了不少破次元因素,一會兒在警匪劇現場,一會又變職場劇,看起來很有香港特色。
高亞麟還特意評析道:
其實是開了一個好頭我覺得
這可能是未來情景喜劇可以嘗試的一個方向
但,這難道不是早已有過的創作方式嗎?
《愛情公寓》早把破次元玩出花了吧。
傳統的找不到延續藝術生命的辦法;創新的也找不到法門,全靠自己摸索;
剩下一些半新不舊的,隻能重複已有的套路。
從這片試驗田結出的果子上,越發看不出情景喜劇的創新之路該咋走。
情景不複,隻剩喜劇
從節目執行,到劇組表現,《開播》做得并不算成功。
節目組無疑是希望用綜藝的形式來為情景喜劇帶熱度,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讓大衆重新關注它、喜歡它。
想法是好的,可單憑一檔綜藝就想解決情景喜劇的問題,未免有點癡人說夢。
不過,這不能完全歸罪于節目本身。
問題其實在于,綜藝的形式和情景喜劇這類劇種适不适配。
更進一步說,不是情景喜劇跟不上時代,而是時代抛棄了情景喜劇。
喜劇本身是帶有對日常生活的解構的,情景喜劇也不例外。
但是在2010年之後,互聯網的發展加快了解構的步伐,對于網友來說,萬物皆可解構。
我們進入了全民喜劇、快速逗趣的年代。
這種狀況,對于别的喜劇形式比如短視頻、脫口秀,無疑是一種推動。
可對于情景喜劇,則是一種打擊。
因為情景喜劇在消解之外,更不可或缺的是,建構出一個情景世界。
例如《我愛我家》就是把改革期間發生在中國大大小小的事,凝縮在一家祖孫三代的故事裡。
而《武林外傳》,雖然也是對傳統武俠的消解,比如人物的名字就帶有一點惡搞的意味:
佟湘玉據《新龍門客棧》的金湘玉而來;郭芙蓉從《神雕俠侶》的郭芙而來;白展堂由《七俠五義》的白玉堂而來…
但與此同時,他也塑造了一個同福客棧的情景,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
世界的構成,需要時間,還需要觀衆的陪伴,而快節奏是與之相反的。
随着互聯網的發展,能輕易獲取豐富的國外影視資源,也使得《愛情公寓》那樣的“縫合産品”失去新鮮感,落得“抄襲”的罵名。
而帶有本地特色的情景喜劇,比如廣東衛視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上海東方衛視的《老娘舅》等,更是随着城市化的進展,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
所以,解決情景喜劇的創新難題,可能更在于:
一個以陪伴為主的喜劇劇種,怎樣在資訊如此發達、笑料如此飽和、生活節奏如此快速的當下,還能用一百多集的時間,抖包袱、講故事來吸引人。
可能有點悲觀,但實話說,很難。
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些年,我們都以為情景喜劇已經完全消失了,可事實并不是。
在今年年初,愛奇藝就推出一個“小逗劇場”,說是要複興情景喜劇。
但已經播出的兩部片子《瓦舍江湖》《醫是醫二是二》,毫無水花,甚至都不知道它們存在過。
分數難看,評價也差。
你看,綜藝之外的情景喜劇,情景是沒了,可能連喜劇二字都難稱得上。
英達自己也說,和爆款電視劇相比,人力投入都是情景喜劇比不了的。
來源:晨報文藝《對話英達:好的情景喜劇,要成批地來了》
原來在這一行的人因此紛紛出走,也吸引不到外面的人進來。
再加上,喜劇演員本來出路就不多。
因此,當年捧紅多少演員的情景喜劇,也慢慢成為人才蠻荒地。
或許,情景喜劇構建世界的底色,注定了它會在那個時代大火,也注定了它必然會在這個時代衰落。
對看着情景喜劇長大的我們而言,想到這點,未免有些紮心。
但也不得不認清,這一劇種已從反映時代,漸漸變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
打一個不完全恰當的比方:
我們都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替換到戲劇影視,或許也存在,一代有一代的影視形式的現象。
如果能拼出一條新路子,當然最好不過。
但如果不能,倒不如給它留下一點尊嚴,别硬拿它當噱頭,敗壞了大衆的回憶與好感。
那點僅存的濾鏡,實在不忍被這樣消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