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人都在這三種境界上(成為優秀之上的人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優秀的人都在這三種境界上(成為優秀之上的人的必要不充分條件)1](/uploads3/large/pgc-image/153898709041530ba88c048.jpg)
窮查理寶典
是一本書
之前在看很多投資類書籍時候頻繁看到這本書的推薦,近期再次在一本非投資書籍中提到,引起了極大的好奇。買回來後發現其實蠻厚一本,初翻幾頁枯燥無比,邏輯亂七八糟,内容拼湊。但是既然那麼多人推薦必然還是有其中之道,所以捏着鼻子還是看完了,接下來把個人理解的核心整理出來。
在做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歸類時候遇到一點問題,不知道這本書應該放到營銷/管理/個人效率的哪個部分。因為這本實際上不能算是真正的一本完整連續的知識體系。整書實際上是關于查理芒格的重要思想(各種形式,演講稿,自我記錄,他人評價)構成。看完書後你實際上很難用一句話歸納出來到底講了什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導師這個身份不用說了,不過也确實沒有其他更響亮的介紹方式。為什麼相比巴菲特他的故事和思路更值得去學習我認為是教你成為一個标準的優秀的人。但是因為他們這代人身處的時代與我們又不一樣,各自面對的時代背景機會,理論科學發展階段也都不一樣,所以最終決定以‘成為優秀之上的人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來解讀這本書。所以以下的記錄也會很散:
整本書的前十分之九,包含芒格的成長曆程,十篇經典的演講和文章根據個人理解整理彙總提煉出來他想要強調的核心理念無非如下幾個:
- 最重要的兩個品質,以及成功的基本前提:極端自律(堅守底線),言出必行。道理很簡單,但是确實值得通過練習機制不斷強化自己對這兩點的習慣。
- 所有成功人士,無不具有保持看書的習慣,且涉獵範圍不要局限,博覽群書。碎片化時間也可以看很多新聞,片段。保持閱讀,保持學習,每天都比昨天懂得更多一點點。
- 抵抗自我欺騙:人的最大的心裡陷阱就在于這裡,自己也是,相信大家也是。容易在得出一個結論之後不斷的給自己洗腦,不願意去挑戰或者破壞這個結論。抵抗這個點的最好辦法,芒格在很多演講中反複的提到:習慣于逆向思考。這裡包含兩層意思:解決問題的逆向思考(要讓自己無法完成這個項目,我可以做什麼?),和幫助自己避免自我欺騙的逆向思考(這個項目真的靠譜嗎?)。
- 對于投資,芒格更推薦他和巴菲特的一貫策略,給自己一張20個空格的表格,代表自己一生可以做的投資次數,逼迫自己在每一次投資下更仔細的評估和等待,等待最好的機會(當然在評估之下的風險可控)出來後大筆投資。當然很多人應該也是這麼傾家蕩産的。so。。。本來想在這本書裡面學一下投資理論,但是似乎沒有太多收獲,其他關于投資得内容太深奧複雜暫時沒看。
- 最後一點,芒格基本上在每一次演講中都會提到,甚至很多次的主題就是這個,可見其重要性:擁有普世智慧和跨學科知識。他認為一個人陷入一個具體學科太深,不去了解其他學科的邏輯思維往往會陷入錘子人效應"拿着錘子看啥都是釘子",容易偏頗和錯漏。世事萬物都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呈現出來的結果,單一思維很難全面看透。所以,解決問題很重要具備多學科知識,尤其強調了硬知識(理工科?)和軟知識(文科?)的結合。推薦了必要具備的一些知識體系:數學,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同理反應到現實意義,一個懂産品,懂項目管理,懂一點點技術,懂一些設計學的運營經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确實會有效太多太多。
- 由上,保持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得出你自己的結論,而不是單純的聽從專家
- 如果要說服别人,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接下來的最後十分之一的部分我認為全書更有價值,芒格首先強調了知識形成體系的必要性,以及構建自我知識體系的理念(理論結構,這個比較難描述得清楚,一般讀書時候比較輕松就能考高分或者大學通宵一個晚上就能考及格的人應該能夠體會到,如果你讀書時候沒有這樣的經曆可能你也懂不了)。然後他羅列出了他自己關于心理學(他認為非常重要的關于解決問題的學科)的理論結構,共計25條,簡述歸納如下:
- 我們對于獎勵和懲罰機制的反映大過我們的理解,用于管理
- 喜歡引發欽慕,欽慕強化喜歡,對于個人的喜歡讓你認可他的一切價值觀行為等等
- 讨厭憎恨引起的心裡誤判和以上相反
- 人類大腦天生傾向盡快做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的傾向,傾向于下結論,不喜歡質疑和驗證。這也是引發自我欺騙的根源,對于自己來說是重要克服點。
- 人們傾向于堅持自己的觀點,避免不一緻性(是的這個點作者是從影響力看到的)。從而帶來很多運用方案,從拜托一個人幫小忙開始讓他逐步以為他認可你,然後就會有避免不一緻性的助力。
- 好奇心傾向。
- 康德式公平傾向,就是你會有對别人做你希望他們對你做的行為的傾向??有點繞。這一條不關鍵,因為好像有點說不通。
- 妒忌是人本性
- 回饋也是(影響力)。通過小恩小惠讓對方妥協。
- 聯想傾向,對美好事物的聯想讓你喜歡一個事物,讨厭事物同理。對成功經驗的聯想讓你容易忽略新增的風險。和妒忌心裡結合告訴我們幫助人不要表現得像你在施舍,否則隻會招來怨恨。
- 避免痛苦心裡會讓人扭曲現實(找借口回避自己)
- 然後人們會在順境的時候過度樂觀
- 自視過高,過美的傾向告訴我們要客觀自我評價。我們會過度贊賞自己得出的複雜結論。
- 被剝奪超級反映傾向,你最好不要讓一個人失去他擁有的東西或者即将擁有的東西(失去後他對這個東西的價值評估會遠高于真實情況或者之前),也可以利用這個心裡來讓賭博的人欲罷不能(給他快要赢得假象)。
- 社會認同傾向,會覺得大衆得都是對的,也是有人遇到困難所有人袖手旁觀得來源(不是社會道德的淪喪)。及時制止壞行為的散播,建立好行為的環境。這個也是新媒體推廣,電影植入營銷的核心。讓你感覺社會普适的選擇是對的,流行的。
- 對比錯誤傾向,如果一個女的父母很糟糕,她也會嫁給一個其實也很糟糕但比她父母好一些的人。其他的運用自己推論。
- 人在壓力之下(伸出陌生環境?),會對于社會認同更加強烈
- 錯誤衡量易得性傾向,容易滿足于容易得到的東西。在你追求終極目标的路上,一個看似不錯的結果會不會讓你提早放棄?
- 不用就往傾向,化學物質傾向,衰老錯誤影響傾向,廢話傾向看不懂也不重要
- 權威傾向:人對于權威的敬畏超出想象,甚至會在這個之下做出很多錯誤且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更加要求獨立思考。
- 重視理由傾向,人更能接受帶着理由的命令和要求(我能艹你嗎?因為我喝多了)
完事
整體來說,值得閱讀的書但是優先級沒有那麼高,一方面裡面關于投資和期業運作的很多理念不是現階段能夠領悟的,另一方面這裡面的思維更多屬于有強大沉澱的人和芒格的一次交流,積累不夠的人看多半就和我的感知一樣,隻是零散的理念。
封面圖沒意義
欣賞一下我的收藏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