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引發了長尾效應?什麼是長尾效應?在講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什麼引發了長尾效應?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什麼是長尾效應?
在講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A:我想要1000的浏覽量,我發布了一篇文章,最初隻有10人的浏覽量,可是沒關系,他至少每天會增加1個人的浏覽量,我在等990天就可以完成1000個浏覽量了,這是長尾效應嗎?
B:我想要1000的浏覽量,我發布了一篇文章,最初隻有10人的浏覽量,可人仍然沒有關系,我隻要發100個這樣的文章,就可以獲得1000的浏覽量了,這是長尾效應嗎?
你們是選A還是B呢?
3
2
1
不
許
偷
看
答案當然是選B(難道你沒領悟到三短一長選長的道理嗎?),長尾效應的根本就是強調“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也就是要賺很少的錢,但是要賺很多人的錢。要将市場細分到很細很小的時候,然後就會發現這些細小市場的累計會帶來明顯的長尾的效應。
長尾理論起源
2004年10月,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裡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長尾(Long Tail)理論,他告訴讀者: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産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于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
在互聯網的音樂與歌曲、新書甚至舊書等等的銷售中,盡管單項的熱門制品暢銷,高居營業額的前列,但是,由于倉儲的無限和聯邦特快的存在,使得那些看上去不太熱門的制品也在創造着出乎意料的營業額,竟然成為這些新媒體銷售收入的主要部分!
長尾理論問世
自2004年“長尾理論”問世以來,它已經跨越了新經濟的疆界而進入傳統經濟:越來越多的行業注意到,長尾市場不是新經濟的獨家特權,而是在各個傳統行業無所不在的現實。
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利益驅動之下,更多企業注重需求曲線的頭部,卻忽視尾部,結果,實際形成了企業之間對頭部的“紅海”之争,而對藍色所代表的更加廣闊的“藍海”市場,卻有忽略之嫌。
觀察過去20年一些外國家用電器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由盛而衰,以及中國家用電器品牌全面發展的曆史,可以看出:在家用電器進入中國家庭的早期,外國品牌基本上占領了整個中國市場;而當中國品牌崛起的時候,外國品牌的市場策略轉為退守發達城市,最終退守少數一級市場;但是,今天的一級市場早已不是20年前那種絕對引導全國消費的市場,而僅僅是幾個超大市場而已。因此,這些品牌實際上已經淪為區域品牌——盡管這些優秀品牌在這些市場還有較大影響。
理所當然的是,這些采取緊縮市場策略的企業的媒介策略,也采用了守勢,回歸區域媒體,使得品牌的影響力下降到少數區域。未來,這些優秀的品牌若想翻身、重新成為中國品牌,恐怕要跨越極高的門檻。
在中國市場,其它行業也有類似現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