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名叫《出塞》,是現階段我國小學課本上的必學古詩之一,從小老師給我們講解詩的大意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裡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歸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飛将軍李廣還在的話,就絕不會許匈奴度過陰山南下牧馬。”但是近些年出現了一種争論,說是此詩中的龍城飛将指的并不是飛将軍李廣,理由是李廣不僅從未打到過匈奴的王城盧龍城,而且李廣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可以說是一敗再敗。
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派四路大軍攻打匈奴,李廣、衛青、公叔敖、公孫賀各率一萬騎兵出擊,結果是衛青大獲全勝,公孫賀是無功而返,公叔敖傷亡慘重,李廣則是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元朔六年(前123),李廣率軍跟随衛青一起出擊匈奴,這一戰李廣依舊無功。元狩三年(前120),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出擊匈奴,遭遇匈奴四萬騎兵的包圍,全軍覆沒。元狩四年(前119),李廣再次跟随衛青參加漠北之戰,結果迷路,打亂全局部署,最後讓匈奴主力逃走,李廣羞愧之餘舉刀自刎。
多次打敗仗不說,我們從小就崇拜和學習的英雄“飛将軍”李廣真的如此不堪嗎?其實我們仔細看看李廣的早期經曆就會有答案了。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毅然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作戰勇猛,斬殺不少匈奴首級,因功被朝廷任為漢中郎。後來在隴西擔任太守時,當地羌人叛亂,李廣也很快将其平叛;而在平定七國之亂時李廣亦是立下首功,以少勝多,消滅了一半吳楚聯軍。後來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将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史記》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号曰:“漢之飛将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李廣帶四千騎兵被匈奴左賢王部四萬騎兵包圍時,李廣父子更是骁勇無比,帶軍前後沖殺,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殺傷大量敵軍并堅持到援軍到來。《史記》載:“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緻之。”大意就是說匈奴單于聽說李廣很有軍事才能便下令說:“俘獲了李廣的話一定要活着送來。”可見李廣并非浪得虛名,而是名貨真價實的悍将!
文景時期,李廣曆任七個郡的太守,在邊關抵禦匈奴前後四十多年,對于李廣,我們不能僅僅看他在武帝時期的幾次失敗,更應該看到他為大漢王朝半生戎馬,征戰無數,守邊四十餘年,一生七十餘戰中立下的赫赫戰功。漢文帝也為李廣歎息:“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當李廣自刎的消息傳到長安城的時候,朝廷的軍士、官員等全都痛哭流涕,老百姓聽說李廣死了,無論年老的或年輕的都在為他流淚。《史記》:“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些都足以證明李廣的功績和個人個人魅力,正像太史公司馬遷說的那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時光不饒人,雖然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李廣年輕能幹,但時奈何國力不強,何況打仗還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因此那時漢朝還不能夠大範圍抗擊匈奴,對匈奴多采取防禦政策。在李廣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等地太守時,他防守的邊境基本上都還安甯,頗有邊防守護之功。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增強,對匈奴的政策也由被動防禦轉為積極進攻策略,但李廣老了,一個武将的身體和精神狀态大不如前是緻命的,而且李廣受到常年戍邊防守的影響,戰術思想上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了,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在武帝朝的對匈奴作戰中才會一敗再敗。
雖然“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句有争議,但是高适的《燕歌行》寫着:“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嚴武的《軍城早秋》中說:“更催飛将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盧綸的《塞下曲》也在說:“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些詩句卻沒有任何争議,他們無一不表達着後人對李廣的敬佩與贊歎之情。
唐建中三年(782)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李廣位列其中;宋宣和五年(1123),宋朝廷設廟祭祀古代七十二位名将,李廣亦位列其中;北宋《十七史百将傳》中,李廣亦位列其中。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盡管李廣一生有勝有負,甚至勝少敗多;有風光也有失意,甚至失意亦蓋過風光,但是李廣傳奇的一生中,主旋律始終是保家衛國,他的為國為民的大無私精神仍然是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的,他也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飛将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