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志齋集》中寫道:“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如何管教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01
三不管父母愛子女,這是人的天性。
可一旦過于溺愛,反而會把一個原本健全的孩子“養廢”。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協助者,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過度包辦,隻會讓孩子從小就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是獨立的人。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也是。
父母要是強行幹預,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教育家。
他本可憑借淵博的學識,為兒女提供人生指導。
卻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支持兒女追求自己的理想。
次子梁思永,投身冷門的考古專業。
梁啟超自掏腰包,支持兒子參加實地考古工作。
次女梁思莊,聽從父親建議學習生物,但興趣不大。
梁啟超知道後,允許她憑自己的愛好,重新選擇專業。
聽過一句話:“帶你看世界,路你自己選。”
好的父母,可以做孩子的人生導師,但更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人這一輩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數的。
父母隻能為孩子遮擋一時風雨,不如趁早教會他們自行抵禦風雨的能力。
路在腳下,終究要靠孩子們自己去走,做父母的終有一天要學會放手。
有意識地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受點罪、跌幾個跟頭。
不但能培養孩子百折不撓的精神,更可以讓孩子從挫折中學習、錘煉。
長大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失敗,擁有積極的心态和不懼失敗的勇氣。
02
五不慣淮南子曰:“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規矩是界限,是孩子的“行為準則”。
對于孩子來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經說過:“規則給人自由。”
很多家長慣着孩子,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講道理當作獨立自主。
這種家長和孩子,都需要重新接受教育。
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無視規矩的人,在社會上注定寸步難行。
懂得了規矩,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才能更好地适應社會,更好地與人相處。
敬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相聲界講究論資排輩,郭德綱就教育兒子:
見了長輩,要稱呼“您”;
長輩還站着,絕對不能坐;
長輩遞過來的東西,要用雙手接;
一張桌子上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子。
多少“星二代”,都養成了目中無人的性格。
郭麒麟卻規規矩矩,自帶一種看得見的教養。
尊老愛幼不是嘴上說說,又或者做給别人看。
有禮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受歡迎。
百善勤為先,萬惡懶為首。
父母太勤勞,反而養成了孩子的惰性。
在家裡好吃懶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産生依賴心理。
郭晶晶和霍啟剛的孩子,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
但他們會帶着孩子,去農村下地插秧,體驗勞動的艱辛。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整日不事勞作,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懶散的毛病,千萬别慣,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朱熹曾說:“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父母可以不圖孩子的回報,但也不能無條件地付出。
孩子習慣了接受和索取,覺得一切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
萌生了貪念、滋長了惰性,從來不感激他人,把所有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
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感恩,其他方面再優秀也難以彌補。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并非做父母的希求孩子回報。
而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正享受着别人的付出。
“大衣哥”朱之文成名後,兒子朱小偉就開始耍賴。
他說:“上學的時候煩得慌,不想上。”
朱之文就拿錢哄着他,讓他去學校。
可一旦拿到錢,朱小偉就跑去打遊戲了。
父親這樣慣着孩子,送到學校,老師也管不了。
朱小偉14歲,就已經辍學在家。
面對孩子撒潑耍賴,父母沒有原則地妥協。
長此以往,會把孩子慣壞,最終與社會脫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