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導讀:每年最熱的時候為啥要叫做“伏天”?“伏”是什麼意思?“伏天”又為何要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夏季“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入伏之後,天氣開始變得酷熱、潮濕,讓人覺得有些透不過氣來、濕熱難耐、胃口全無、食欲下降,所以三伏天也被叫做“苦夏”。
“伏”是什麼意思
伏,最初的字形像一個低頭的人形。這個字一開始和夏天是一點關系都沒有的,反而和冬天是聯系在一起的。冬天天氣冷,不管人還是動物都要藏起來,躲避嚴寒。
伏天酷熱難耐的天氣,讓人渾身無力,一動也不想動,每天隻想躺着、趴着,所以,“伏”就是藏伏、趴伏的意思。
為什麼要叫做“伏天”?
每年的小暑與處暑節氣之間,大約在公曆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由于夏日陽光作用的加強,導緻大地揮發的熱量遠沒有吸收的多,從而空氣中熱浪滾滾,持續的降雨加上蒸騰作用,又讓空氣變得悶熱潮濕不堪,從而形成“上蒸下煮”的現象。濕熱悶的天氣,讓人一動也不想動,每天隻想在陰涼處躺着、趴着。
加之古人又認為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這段時間内,陽氣最盛,陰氣被迫藏伏于地下,大家也都呆在室内,不想出去,像藏起來一樣,引申出藏伏避暑之意,所以叫做“伏天”。又根據炎熱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三個階段,曰“三伏天”。
“伏天”又為何要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
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組合而成的六十組不同的名稱來循環記日子。雖然看起來有些複雜,但實際上這和我們現在用的“星期記日法”差不多。不過是一個星期需要七天,而一個庚日輪回需要十天,本質上區别不大。
古人說“天道速,地道遲”,夏至這天雖然是日照最長的一天,但卻不是最熱的,之後的天氣才會慢慢變熱。
古人信奉五行學說,把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即“伏天”。伏日在夏秋之間,一年之中期,五行屬土,“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
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庚又屬金,且是陽金,陽化氣、陰成形,事物由盛轉衰,故用庚日,以示天道變化。
這便是古人為什麼要将“庚日”作為三伏開始的原因。
2022年三伏時間表
初伏:2022年7月16~7月25日 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8月14日 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8月24日 共10天
此外伏天期間,天氣陰晴不定,有些地方會有“片雲就是雨”的現象,北方伏天也會有暴雨的出現,稱之為“伏汛”,所以夏季伏天不但要防暑,還要記得防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