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若要排出一個大明十大才子,解缙絕對榜上有名。作為與徐渭、楊慎合稱為“明朝三大才子”的存在,解缙的才學是天下聞名的,明翰林院修撰焦竑就曾說:“解缙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意思是說解缙的才能與漢代東方朔不相上下,其遠見更是略勝東方朔一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僅19歲的解缙高中三甲第十名,授中書省庶吉士,同年晉升為翰林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朱元璋對他可謂是十分器重,經常讓他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以此便于自己召見。朱元璋對他到底有多器重?某一日,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對解缙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大意就是我與你道義上是君臣,但從恩情上卻如同父子,作為父子,你應當對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到了永樂朝,解缙依然是深受永樂皇帝的器重,朱棣曾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缙”。朱棣的器重,讓解缙是官運亨通,一路直升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内閣首輔(此内閣首輔非彼内閣首輔,與萬曆年間的内閣首輔相比,此時的内閣首輔隻是一個秘書,隻負責給皇帝提供意見,并沒有執行和決策權),進文淵閣參預機務。
按理說,被明朝兩位皇帝如此重視的解缙,他的結局應該不會差,至少也會是以告老為結局。但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解缙的結局卻是“埋積雪中,立死”,被凍死在雪中的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
那為何,解缙這麼一位備受兩位皇帝恩寵的臣子,最後會落了個這般田地呢?
究其原因在于,解缙不合時宜的摻和到皇帝的家事之中。曆來,聰明的臣子,他們永遠都不會摻和皇帝的家事,至少是明面上不會。他們知道,幹預皇家的家事,雖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可能卻是直接身首異處。解缙雖聰明,但在此事卻是犯了糊塗,他太過莽撞的加入到了皇子之間的奪嫡戰争中。
自靖難之役後,榮登大寶的朱棣是好不得意,可是在得意之時,卻也有着一個讓他很是煩惱的事情,這就是立儲一事。對于儲君人選,朱棣曾反複的在朱高熾與朱高煦兩人之間反複徘徊着,朱高熾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且素有賢名,但他的身體實在太弱,性格也不像朱棣,所以并不得朱棣的喜愛。反觀朱高煦,他雖不是長子,可是誰叫他讨朱棣的喜歡,不但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奇功,性格還很像朱棣。
所以,對于朱棣而言,這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立誰都不好說,立朱高熾,朱棣又覺得他太過軟弱,執掌不了這大明江山,可立朱高煦,朱棣又怕群臣不同意,且他行事多無法度,讓他登基恐怕會影響國運。
就在這左右為難之際,朱棣想到了求助城外觀衆,而這個被求助的觀衆,就是解缙。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宮,磋商立太子一時,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按理說,這畢竟是他們朱家自己的家事,立誰不立誰與自己何幹?因此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哪位臣子被詢問,他要做的就是默許,不給出任何的答案。但是,本來很聰明的解缙,在這一件事卻突然反應遲鈍了起來,他不但阻止朱棣欲立朱高煦為儲君一事,還直接跟朱棣說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要求立朱高熾為儲君。
而此時,朱棣聽了是不以為然,默不答應。這時,哪怕是再遲鈍的臣子,他都應該知道不能再說了,應該适可而止。但是,解缙卻偏偏不這麼做,此時的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不斷地叩頭說:“好聖孫”,言外之意就是皇長子的兒子也很好,可保朱家江山至少兩代昌盛。試想,第一次說,或許别人也就認為你隻是提一個意見,但是你第二次說,性質可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擺明了,你就是朱高熾一黨的啊!是極力想将朱高熾扶上帝位,而與朱高煦為敵啊!
如此,當這件事傳到朱高煦的耳中時,朱高煦豈能饒他?從此,朱高煦與解缙結下不共戴天之仇,隻要稍有機會,其就要在朱棣面前說解缙的壞話。
當時,朱棣雖将朱高熾立為太子,可是朱棣仍然對其不是很滿意,仁孝的太子朱高熾始終不如效法霸業的朱高煦會來事,因此朱高煦雖未當上太子,但是卻越來越得寵,此時,朱棣給予朱高煦的禮秩,早已超過了嫡親标準,有恃無恐的朱高煦,平時出行時,所擺的譜都比太子還大。這時,解缙對此是大為不滿,遂上疏勸阻朱棣說:“啟争也,不可”,要求朱棣要注意太子與朱高煦的尊卑。試想,朱棣本來就要更喜歡朱高煦,此時解缙居然叫朱棣要注意,你說他豈能不大怒?
經此一事,朱棣對解缙開始有了很大的意見,同時朱高煦更是視他為殺父仇人,是欲除之而後快。
永樂四年(1406年),淇國公邱福将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洩露朝廷機密事件。這件事本跟解缙無關,但是朱高煦卻偏偏将此事賴在了解缙的身上,之後又是給他加上了“試閱卷不公”的罪名,由此最終解缙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但是,就這樣,朱高煦依舊不放過他,在他臨行前,他又暗地指示那個曾被解缙指為“誕而附勢,雖才不端”的禮部侍郎李至剛誣告解缙,對朱棣給他的處分非但不謝恩,還口出怨言。這時,朱棣聽後,那是大為生氣,又将解缙貶到交趾,命其督饷化州。
如上文所說,朱高煦對解缙可謂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解缙被一貶再貶,但朱高煦卻依舊不願放過他,始終是想将他置于死地。永樂八年(1401年),解缙因有事需回京打報告,所以并回到南京。但好巧不巧的是,此時朱棣正在北方打仗,所以解缙隻能是禮節性地拜見太子,之後就返回任地。按理說,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皇帝不再,而儲君仍在,自然就是要去拜見的。
但就是這樣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在被朱高煦得知後,卻是變了一番模樣。此時,朱高煦向朱棣慌稱解缙趁他不在京時,偷偷去拜見太子,又不等皇帝回來就走了。這時,生性猜忌,又是靠造反起家的朱棣,他豈能不懷疑,解缙與太子正在謀劃一件大事。由此,朱棣大為惱怒,立即下令逮捕解缙。
入獄後,朱高煦是拼命的折磨于他,讓他受盡酷刑。隻是,因此時的朱棣雖下令逮捕他,卻并未下令殺死他,所以解缙一直都被關在牢中,長期監禁。永樂十三年(1415年),也就是解缙的第五年,一天,朱棣在浏覽錦衣衛帥紀剛所上報的在押犯名單時,突然間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就對帥紀剛說道:“缙猶在耶?”,說解缙怎麼還活着啊。帥紀剛族聽都朱棣這般說後,一回去便将解缙灌醉,然後拖出去埋在雪中,将其活活凍死。
隻得說,解缙雖聰明,但在關鍵時刻太容易犯迷糊,皇家之事豈能是他能幹預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