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力,心中有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湖南日報記者牢記黨的囑托,肩負職責使命,用雙腳丈量大地,用筆墨抒寫時代,親曆并見證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10年——
他們穿梭在湘西的土家苗寨,記錄脫貧攻堅戰的艱辛與偉大;
他們行走于“一江一湖四水”,展現“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大美湖南;
他們逆行戰疫一線,捕捉鏡頭下衆志成城的堅定信心;
他們出征奧運,見證中國力量的自信自強;
……
告别“鉛與火”,跨過“光與電”,擁抱“端與雲”,禮贊每一個曆史性成就,緻敬每一次曆史性跨越。10年來,湖南日報不斷書寫着新時代的“湖南日記”,标注出黨報砥砺前行的鮮紅底色。
在黨的二十大即将召開之際,湖南日報6位一線記者,用生動的故事、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他們眼中的湖湘巨變,緻敬奮發有為新時代,不忘初心再出發!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為薇 王銘俊 整理
湖南日報湘西分社記者向莉君——
我在十八洞村看變化
向莉君。 通訊員 攝
國慶假期後,花垣縣十八洞村的村民們依舊忙碌。
打掃屋子、開發新菜品,“感黨恩”農家樂裡,楊超文正為接下來的節假日做準備。
從外出打工,到回村開辦第一家農家樂“幸福人家”、第二家農家樂“感黨恩”;從簡單地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到開發特色菜品、打造全竹宴,楊超文把農家樂辦出了十八洞特色。
十八洞的村民們,總是在開動腦筋,怎樣讓日子越過越好。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是我去得最多、也寫得最多的一個村。每次去,總能欣喜地看到村裡的變化。
“要讀書才有用。”這是今年春節,我在十八洞村采訪時,村民楊正邦發出的感慨。
他家火塘邊的牆壁上,整整齊齊地貼滿了獎狀。“書法比賽、三好學生、學習标兵的獎狀……”楊正邦介紹,這些獎狀的小主人,是他上初中的女兒。
被貧窮羁絆過的十八洞村人,深知知識的可貴。
十八洞小學越辦越好,村裡的農家書屋成了孩子們最常去的地方。這些年,村裡陸續考取了35名大學生。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種植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遊等産業,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長至2021年的2016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零到200餘萬元的突破。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坦言:“這些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和同事們把這些“想都不敢想”的事,用文字、照片、視頻、新媒體産品呈現在湖南日報全媒體各個平台上,真實記錄下這個深度貧困的苗鄉蝶變為小康示範村寨的曆史印記。
一次次漫步十八洞村,鄉親們的思變、求變、豁達、自信,是我感受最深的。正是秋高氣爽好時節,十八洞村村民們正迎着甜蜜的秋風,走在幸福大道上。
湖南日報經濟頻道記者曹娴——
金山銀山的“答案”藏在綠水青山之間
曹娴。 通訊員 攝
洞庭湖煙波浩渺,卻一度被大量歐美黑楊侵占。歐美黑楊作為造紙原材料引進,“隐藏身份”卻是“濕地抽水機”。
由于歐美黑楊加速了濕地陸地化,破壞魚類繁育場,讓候鳥無處安栖,導緻生态環境嚴重受損,2017年7月,中央環保督察組要求清除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核心區9.05萬畝歐美黑楊。
2019年7月,我乘船進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路上欣喜地看到,曾經遍布湖區的歐美黑楊已經難見蹤影,濕地生态修複卓有成效。
在随後的深入采訪中,常德市漢壽縣的餘青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12萬多畝歐美黑楊中,餘青山種了約一半。
“剛得知要砍楊樹的時候,心裡真的很難受!”生在洞庭湖,長在洞庭湖,餘青山算清楚生态賬,帶頭清理掉自家幾萬畝歐美黑楊,形成良好示範效應。“這是無愧、無怨、無悔的選擇,保護生态最重要。”餘青山言語樸實卻動人。
保護生态最重要!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護好一江碧水”殷殷囑托,已經化作三湘大地的生動實踐,成為湖湘兒女的自覺行動。
這些年,在持續關注湖南“一江一湖四水”的采訪路上,令我感動的場景不勝枚舉,筆端記錄的生态環境變化日新月異。
今年八九月間,我們追尋湘江從源頭到長江的全旅程,行進近千公裡,看到曾經的重污染區,已經蝶變為綠色發展的示範區,“湘水清見底,楚雲淡無心”的美景已然重現。
餘青山的微信朋友圈經常發湖區美景,還分享過自己寫的《尋夢洞庭湖》。其中有幾句這樣寫道:“在這金山銀山裡找到答案,藍天,白雲,地綠,水清。”
是啊,金山銀山的“答案”,不就藏在這綠水青山之間嗎!
湖南日報湘視頻道記者辜鵬博——
凡人微光 星火成炬
辜鵬博。 通訊員 攝
一聲聲“讓我上”強而有力,一封封請戰書按滿手印,一支支黨員突擊隊迅速集結……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看似普通、平凡的醫護人員,化身“白衣戰士”逆行出征。
徐芙蓉是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三部ICU護士長。2020年,我在湖北黃岡抗疫一線采訪時,與她相識。我們都親切地稱呼她“芙蓉姐”。那時的“芙蓉姐”,總是很忙,忙着給護士們排班,忙着給病人送好吃的,忙着給ICU裡的病人加油鼓勁、細心地為病人梳麻花辮。
當時,黃岡是除武漢外疫情最嚴峻的地方。在黃岡的42天裡,徐芙蓉和隊員們一起完成了49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務,實現了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事故的目标。
2020年,湖南先後派出619名隊員支援黃岡。在黃岡的ICU病房裡,我們和619名隊員,一同見過生死,見過離别,見過許多溫暖而美好的瞬間。
在黃岡,我錄制了一段“有些沉默”的短片——接受采訪時,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楊晶一直在默默流淚,許久,才哽咽地講出抽泣的原因:“從并肩戰鬥的每個戰友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們背後的家庭,看到了他們的父母和孩子。我還看到了他們的背後,有更多的醫護工作者在前線浴血奮戰。”
在抗疫一線,我和同事在現場用鏡頭和筆記錄的故事,感染着身邊的人們,更激勵着無數的新聞工作者不斷奮勇向前。
今天,我們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搏鬥還在繼續,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堅守。我想,隻要我們攜手同心、不畏險阻、迎難而上、團結奮鬥,就一定能赢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湖南日報時政頻道記者張斌——
和你一起見證法治的力量
張斌。 通訊員 攝
作為一名法治記者,15年來,我用筆和鏡頭與法治同行,見證着法治湖南建設闊步向前。
2021年初的一場采訪,成為我職業生涯“最痛心”的采訪經曆之一。
這年1月12日,因多次拒絕為案件打招呼,湖南省高院審監一庭副庭長周春梅被人行兇報複,血染法徽,年僅45歲。
她人如其名,有春的溫暖,又有梅的高潔,喚起更多人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道路上不畏艱險、一路前行。
我和同事們寫下系列長篇通訊,講述春梅故事,報道春梅事迹。而我,也有幸站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宣講台,向全國四級法院宣講“全國模範法官”周春梅的先進事迹。
在法治湖南建設的征程中,我和同事們見證了無數個“周春梅”的默默堅守、無私綻放——
藍山縣原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小兵,從事公安、政法工作31年,鞠躬盡瘁,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新田縣檢察院原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陳運周,20多年矢志不渝,查辦了一批大要案件,彌留之際仍挂念着未結的案件;
省高警局衡陽支隊衡南大隊民警徐斌,生死關頭,把生的機會留給了群衆,自己倒在了事故處理現場……
還有“全國模範檢察幹部”彭慶文、“時代楷模”黃超富、“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曾祥富、“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二級英模”熊雲峰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重大典型,在法治湖南建設中,寫下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注腳。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0年來,湖南把這4篇文章深情地寫在三湘大地,更寫進了老百姓的心間。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必定是信仰法治的社會。相信下一個十年,我們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法治湖南。
湖南日報社三湘都市報記者黃京——
親曆14次大考的背後
黃京。 通訊員 攝
高考是每個人的人生大考。我到今年為止,比一般人多“參加”了14次。
連續14年,我都在考場外陪伴萬千學子,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奮鬥。
2020年,那個興奮到劈“一字馬”沖出考場的考生羅子欣,便是通過我們的鏡頭和報道,徹底成了“網紅”。
不過,從去年開始,我已經找不到誰是最先考完的考生了。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湖南開始實施新高考。每位考生選擇的考試科目組合不同,考試結束時間便各不相同,集中散考已成為曆史。
然而,無論考試方式怎麼改變,每個曆經高考的“奮鬥者”,我們都用心用情地記錄。今年高考,衡陽三胞胎男孩趙振興、趙振中、趙振華,以674、664和654的“等差數列”考分,分别被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長沙市長郡中學1913班學子肖子涵以627分被北京郵電大學錄取,這個堅強的女孩,從确診患白血病、休學再到複學參加高考并考上大學,用了将近4年的時間。讓我感慨的,不隻是這些孩子的天賦,更是他們那份“越努力越幸運”的執着和力量。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我和同事們更見證了湖南教育發展的非凡10年——
“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消除大班額4.7萬個,是全國消除大班額最多的省份;
為了緩解孩子“入園難”,湖南公辦園建設加速快跑,去年,全省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8.6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為了讓山區孩子享受優質的義務教育,湖南建設了101所漂亮的“芙蓉學校”,能同時讓14.6萬名孩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
截至2022年9月,全省公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提高至95.76%……
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堅信,未來10年的湖南教育,更加值得期待!
湖南日報文旅體頻道記者蔡矜宜——
“雙奧記者” 十年追光
蔡矜宜。 通訊員 攝
10年風雨,我一直奔跑在體育報道的路上。今年,我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雙奧記者”。
我從業的第一年,幸運地遇上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
那屆奧運會上,23歲的長沙妹子孫文雁,與隊友斬獲花樣遊泳團體銀牌,創造了當時中國花遊在奧運賽場的最好成績。
孫文雁回國後,在長沙接受了我的采訪,成為我采訪的第一位奧運選手。我們拍下一張珍貴的合影。初出茅廬的我,榮幸地與她一起登上了湖南日報。
時間來到2021年。這一年,我有幸成為湖南省唯一一名奧組委注冊記者出征東京,現場報道東京奧運會。
更幸運的是,我在現場見證了第三次出征奧運的孫文雁。再次奪得兩枚銀牌後,完美謝幕的孫文雁流下了動情的熱淚。這一幕,不僅讓我,也讓千千萬萬因疫情無法親臨現場的觀衆,感同身受、熱血沸騰。
非凡10年,我與湖南日報共同成長,一起見證;非凡10年,在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湖南體育事業正發生着巨變——
“長馬”的鳴槍,讓全民進入“跑馬”時代;湖南正式吹響建設“體育強省”的号角;由湖南日報社創辦的“湖南百公裡毅行”,為網紅長沙增添了一種值得記“毅”的精神品質。
2022年初,我再次作為湖南省唯一注冊記者奔赴北京冬奧會賽場。媒體深度融合的湖南日報社,組建10餘人報道團隊,全方位報道這屆全球矚目的體育盛會。不斷出圈的新媒體産品,證明了南方人對冰雪運動的熱情。
孫文雁告訴我,退役之後,她在擔任教練工作之餘,還作為全民健身推廣大使,走進校園、社區,号召廣大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運動。
在“大體育”的全新賽道上,我們期待着下一個10年——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