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努力不一定最好但是會更好

努力不一定最好但是會更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6 10:56:52

努力不一定最好但是會更好(努力不一定帶來成功)1

□劉荷月(北京大學)

最近,杭州一互聯網公司從事網絡運營工作的22歲女孩“連續熬夜加班後猝死”的消息,再次觸動了公衆對于“996”“007”加班文化以及不合理加班制度敏感的神經。近幾年,網絡上工作大大擠占自己的生活時間,對身體和心靈造成負面影響的新聞,往往引起輿論的廣泛共鳴。

為什麼我們會為了工作犧牲身體健康,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大概是因為許多人仍然傾向于相信和贊美這樣的觀點——“努力就能成功”。

“996是福報”的言論,就是這種聲音的一個極端典型。但是,努力奮鬥與成功的關系是必然的嗎?“努力就能成功”的話語似乎遵循公平競争的邏輯,對于普通人來說聽起來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是,這種話語也構建了努力與成功之間單一而虛假的因果關系,對于個體獲得成功的偶然、運氣、機遇、時代背景、社會條件等因素視而不見。通過構造這種因果關系,失敗者失敗的原因被歸結為他們“不夠努力”,而不是命運的偶然或結構性的不平等因素。

“努力就能成功”的話語最早大概出現在我們的應試教育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之下,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躍升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思維定式。這種觀念将教育目标單一功利化,給所有孩子都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但實際上在應試教育中競争勝出是一場艱難的突圍;從小受到“努力就能成功”規訓的學生們,獲得嘉獎和自信的勝者是少數,感到自責和失敗的負者是多數。

走入工作崗位,我們的社會仍然響徹着“努力就能成功”的聲音。在有人說出“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時間,你怎麼能夠實現你想要的成功”的時候,他其實将自己的成功簡單地歸結于個人的努力奮鬥,并希望把同樣的理想施加于員工身上。但一份普通的工作真的能承載得起這種理想嗎?“努力工作”真的應該放在健康、家庭和休閑生活等等之上成為唯一高貴的價值嗎?再者,大廠作為行業的佼佼者,其員工或許可以在“996”下獲得更高的薪資,但放眼整個社會,這種鼓勵加班、奮鬥至上的價值觀會加劇其他企業及其員工的“不努力”道德焦慮,而當努力付出的回報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可觀時,隻會導緻員工無意義感的放大。

相比于“996成功學”,另一位企業家張朝陽所傳達的觀點可能更為理性:“年輕人不要太過努力,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張朝陽雖然自己是“每天隻睡4小時”的“努力代表”,但他并不将努力奮鬥宣揚為每個人的“标準答案”。一方面,不要過度努力工作,因為太努力工作可能會傷害自己的身體,例如造成健康及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因為這個世界并不公平,每個人由于先天禀賦和後天條件的不同,都有自己的機遇和局限。

反對努力奮鬥作為“标準答案”,并不是說要勸人不努力,徹底認命和“躺平”,而是要反思構建努力與成功之間單一因果關系的話語體系。在個人成長的路上,需要少設立一些“标準答案”,多包容一些可能性。

認識到努力不一定帶來成功,我們能更坦然地接受失敗,鍛煉更強大的心髒。日本著名花滑運動員羽生結弦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故事之外,也有他挑戰花滑最高難度的4A失敗後的哭泣:“真的很不甘心,為什麼努力得不到回報?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即使如他這般的天才運動員,也有自己運動技術上的極限,也有努力得不到回報的時候,那麼對于我們自己來說,隻要努力過、挑戰過,經曆失敗又如何呢。

認識到努力不一定帶來成功,我們能為個人選擇注入更多元的價值。由于成功是由各種因素綜合構成的,努力并不一定能為所有人換來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成功,也不一定保證人在自己的行業取得卓越成就。我們于是可以選擇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更加關注家庭生活和身邊的人,或者選擇投身于熱愛的事情當中。

最後,如果有幸成為了社會競争體系下的“成功者”,請不要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将成功全部歸結于自己的努力。正如《精英的傲慢》作者桑德爾所說,對我們命運的偶然性的強烈感覺可以激發某種謙卑,而這種謙卑是我們從殘酷的成功倫理中回歸的開始。承認成功的偶然,認識到成功背後社會的支持,反對輿論空間充斥“努力就會成功”的因果論,保護非成功者的尊嚴,盡可能去幫助那些沒有那麼幸運的人,或許能夠讓更多人過上更加自在的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