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機場作為國内三大門戶複合型樞紐機場之一,新冠疫情前盈利穩定,疫情後的業績修複也令人期待。但其面臨的挑戰也在增長,一是産能擴張下與灣區其他機場的競争,二是能否維持門戶樞紐機場定位。
本刊特約作者 王光輝/文
近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内主要機場旅客吞吐量大幅下降,導緻産能利用率不足,尤其是國際旅客斷崖式下滑,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機場均陷入連續兩年虧損。作為老牌上市公司,白雲機場(600004.SH)上市20年來,一貫以優質公共基礎設施穩定盈利而著稱,2000至2019年的20年間,白雲機場利潤穩定增長5.5倍,期間無一年虧損,2019年盈利達到10.7億元。疫情出現後,2020年虧損2.5億元,2021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億元。疫情對航空業短期影響極大,2022年一季報,白雲機場仍然虧損8000多萬元,可能會出現連續三年年報虧損。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或許這就是白雲機場最糟糕的情形了。作為國内三大門戶複合型樞紐機場之一,白雲機場2020年旅客吞吐量全球排名第一,經營穩定性高。一旦疫情結束,将很難再見到這樣的優質企業又陷入虧損。
兩方面的挑戰
白雲機場雖然出現連續虧損,但經營現金流依然為正,虧損主要來自兩座航站樓三條跑道及附屬設施的攤銷折舊,會計計算上處于虧損,但企業依然不斷有現金流進賬。機場的商業模式特點是初期固定資産投資巨大,建成後折舊金額高,後續經營性現金流充沛。且機場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不必擔心疫情虧損下,白雲機場的持續經營問題。
白雲機場的主要競争對手是深圳機場(000089.SZ),如果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看做一個整體,白雲機場位于西北邊緣,大灣區核心城市香港、深圳位于東南側,深圳機場則位于灣區中心,位置更優,能更好地覆蓋人口密集地帶,劣勢是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距離過近,存在空域幹擾,對進一步提高飛機起降頻率有影響。而白雲機場的優勢則在于空域環境相對寬松,未來有較大空域優化空間。
2021年,白雲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分别位列中國第一和第二,深圳機場則均為第三,兩者旅客量差距已從2018年的41%縮小至2021年的10%,主要原因是深圳高端産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白雲機場、深圳機場兩者市淨率分别為1.82,1.28,總市值分别為332億元、148億元,白雲機場估值合理,深圳機場相對低估。
白雲機場面臨着的潛在挑戰包括:
一是産能擴張下與灣區其他機場的競争。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主要建設第四、第五跑道,以及一座T3航站樓,屆時将把地鐵、城際鐵路、高速鐵路等軌道交通線路一并引入,實現空鐵高效聯運。項目建成後,年旅客吞吐能力将1.4億人次、年貨郵吞吐能力600萬噸。項目已于2020年動工,計劃2025年竣工。
未來将規劃建設的珠三角樞紐機場,無論新機場選址增城還是佛山,都對白雲機場有分流影響。北京大興機場未修建前,首都機場一直超負荷運行,旅客吞吐量中國第一,高達每年1億人次,但大興機場投入運行兩年便分流了首都機場40%的客流量。
另有同為大灣區内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年内即将投入運行,香港計劃逐步将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拉高至1.2億人次,目前大灣區高鐵、地鐵、城際、深中通道等基建如火如荼,各機場未來均會通過地鐵和城際将服務延伸至灣區其他城市,半小時生活交通圈的建設,将大灣區各機場服務半徑進一步拉大并重疊,随着灣區内各機場硬件設施擴容投産,未來大灣區機場間競争将進一步加劇。
二是能否維持門戶樞紐機場定位。目前國内機場定位中,白雲機場定位為國内三大門戶複合型樞紐機場,是國家确立的中南機場群中唯一的核心門戶樞紐,也是南方航空的基地機場。機場的航線安排并非由機場自行決定,國家和省市層面對機場的定位,以及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的基地布局都非常重要。目前北上廣三大門戶機場恰好對應着三大航空公司總部所在地。例如上海浦東和虹橋機場,按照上海國資委當初對上市公司上海機場(浦東)的承諾,浦東機場側重國際航班,虹橋機場側重國内航班,這造就了浦東機場遠高于其他機場的國際旅客量占比,其高盈利也來源于此。同樣地,得益于高定位,白雲機場可以優先獲得更好的國内國際航班時刻資源,因此在疫情前可比的2019年,白雲機場的國際旅客量高于深圳機場3倍。公司在2020年年報中稱,“綜合空地兩方面的優勢,白雲機場将成為大灣區最具拓展潛力的航空樞紐。”但随着深圳的進一步崛起,未來三大門戶機場是否新增或調整存在不确定性。
主要優勢仍在
不過白雲機場的競争優勢目前仍比較明顯。
一是免稅業務發展。國際旅客消費能力強,尤其是機場免稅業務和廣告業務貢獻利潤極大,疫情前的2019年,上海浦東機場免稅店租金高達52億元,同期白雲機場免稅店租金僅略高于7億元,與發展較為成熟的上海機場相比,白雲機場有較大改善空間。而在2019年,白雲機場免稅業務銷售額19.22億元,同比增長117.46%,正處于起飛階段,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暫停了免稅業務上升趨勢。
非航空性收入未來必然是一線城市機場營收和淨利潤的主要來源,根據白雲機場6月25日簽訂的進出境免稅店補充協議,2020年、2021年免稅租金收入分别為2.96億元和1.23億元,該項業務收入已降至冰點。白雲機場相比于原協議損失了部分保底租金,這也是疫情導緻國際旅客量斷崖式下跌之下,與合作夥伴中免共擔風險的無奈之舉。好處是将進境免稅店的合作協議延長至2029年,獲得行業内相對較好的業績分成方案,提升了免稅業務發展的穩定性。
對于免稅業務,我們可以做一個思考,被疫情壓抑的出入境消費需求,是會就此消失,還是會在未來某個時點迎來爆發?從常識來推論,隻要中國經濟基本面保持平穩發展,大灣區出入境人次及免稅商品消費額都必将恢複并超越2019年,白雲機場的盈利能力也必然恢複并快速超越前期業績高點。
二是疫情結束後航空業井噴式複蘇。目前,國内主要上市機場盈利水平均處于曆史最低位,全行業盈利見底,未來整個行業一定是向好發展,因為很難想象機場行業還能遇到什麼比當下階段更糟糕的情況,除首都機場面臨大興機場競争,其餘三個一線城市機場均具備很大的業績彈性,一旦疫情結束,壓抑數年的各種國際國内出行需求将井噴,機場盈利能力将立即恢複并超越疫情前水平。而且這種恢複帶有行業闆塊性質,是全行業複蘇,加之A股主要機場估值均處于合理或低估狀态,明顯是疫情後的受益行業闆塊。同時,對大量長期資金而言,疫情不可提前預見,誰也不會預見一線城市機場業績全面虧損,原有投資節奏被打亂,大量資金沉澱在機場行業已數年,當下更不可能就此撤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