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又出血了?!”老王從馬桶上顫顫巍巍地站起身來,瞥了一眼鮮紅的廁紙,擔心地提起了褲子。
走出廁所後,老王直奔附近的藥店,“你好,要兩盒馬應龍痔瘡膏。”接過店員遞來的藥,老王覺得這該死的痔瘡,總得消停會兒了吧?
一周之後,老王請了假,去了醫院:“以前管用的痔瘡膏,好像失靈了,醫生你幫我看看怎麼回事?”
醫生在給老王做了腸鏡檢查後發現,距肛門3-4cm處有一不規則腫塊,表面潰爛,在完善了病理檢查後,老王被打上了“直腸癌晚期”的标簽,這讓老王一度覺得是不是醫生誤診了:“我才43歲,怎麼可能得腸癌?”
一、别讓小痔瘡掩蓋了腸癌痔瘡與直腸癌都是發生在直腸末端的疾病,但這兩種疾病對人類健康損害程度卻截然不同。
兩種疾病常常被混淆,均因它們多表現為大便帶血,以緻臨床上常有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從而延誤直腸癌病人治療時機。
據統計,有約90%以上的直腸癌在初期都被誤診為痔瘡。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該如何來區别直腸癌和痔瘡呢?
1.大便出血顔色和狀态不同
痔瘡患者出血一般為排便後肛門内出血,顔色鮮紅,不屬于排洩物外表帶血,繼而有滴血或者可見噴射狀出血,排便後會自行停止。腸癌患者便血的顔色較暗,多是混在大便裡面。
2.次數不同
腸癌患者排便習慣會有所改變,大便次數增多,時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所排之物時常不成形或稀便,排洩物帶血及粘液。痔瘡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排便頻率的改變。
3.患者人群不同
痔瘡是常見病,任何年齡的人均可患痔瘡,而大腸癌多數發生在中年人,40~60 歲的人群是易發人群。
4.痛感不同
腸癌患者同時伴有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隐痛或脹痛,或出現肛門下墜感。當腫瘤壞死或繼發感染時,還會伴有發熱迹象。
直腸癌除了便血之外,多伴有其他不适,對于有便血的情況,無論是否痔瘡引起,還是去醫院檢查,排查是否因癌症所引起的出血。
二、腸癌的3大“元兇”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常見的病變類型,所謂“病從口入”,腸癌罹患風險與飲食習慣密不可分。
·飲食因素
1.高脂肪高蛋白
臨床發現,很多腸癌患者都偏好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過量地攝入這些食物,會抑制腸道對于膽汁的吸收,從而促進腸粘膜細胞和癌細胞的增生。肥肉、動物内髒、海鮮、堅果仁等都屬于這類食物。
2.攝入的膳食纖維較少
膳食纖維可以吸收體内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對糞便中的緻癌物進行稀釋,确保緻癌物不會與腸道充分接觸。可以說,膳食纖維是腸道的“清道夫”,臨床來說,不溶性纖維素對直腸癌有較好的預防效果,主要食物包含粗糧、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3.缺乏維生素
體内缺乏維生素是直腸癌發生的誘因之一,維生素的存在對癌變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人體内嚴重缺乏維生素,就會導緻腸道内的細胞核發生相應的變形,甚至誘發癌前病變。
胡蘿蔔、油菜、菠菜、韭菜等維生素A豐富;小米、綠豆、花生中富含維生素B1;動物肝、腎及牛肉中較多,雞蛋、牛乳還有維生素B12;不少新鮮的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4.攝入過多的亞硝酸鹽化合物
亞硝酸鹽類化合物含有多種類型緻癌物,可誘發人體不同器官發生病變,如果人們食用教唆食品添加劑或者硝酸鹽腌制的肉、菜、魚等,硝酸鹽就會在人體轉化成亞硝酸鹽,且與胺類物質結合成亞硝胺,直接導緻腸癌發生。
·疾病因素
當然除了食物,一些慢性的腸胃疾病,也是導緻直腸癌誘發的因素之一。臨床上,大腸息肉、直腸腺瘤以及潰瘍性結直腸炎都是直腸癌的主要病變類型。
·年齡和遺傳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患者的年齡以及自身遺傳因素也會引起直腸癌發生。
直腸癌多發于50~70歲,年齡不足40歲,則惡性程度相對更高。對于人體遺傳因素而言,親屬中有直腸癌患者,家人的直腸癌發病率要比普通人高20%。
三、為什麼說“腸癌早發現3個月,多活30年”?大腸癌的緻死率之高,主要是因為不少癌症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惡性腫瘤已發送局部廣泛轉移或者在肝、肺等遠處髒器的轉移。
晚期大腸癌大部分已經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機會,即使能手術難度也是非常大,5年存活率低于10%,而早期的腸癌,隻需要通過内鏡手術就可以治愈,5年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
預防結腸癌,就要從治病因素下手,從改變食物的搭配開始。少吃或不吃高風險的食物,如加工肉、鹹魚、燒烤、速食等。針對40歲以後高風險人群,應該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有效避免結直腸癌的發生。
#39健康超能團# #清風計劃#
參考資料:
[1] 《便血不全是痔!九成以上直腸癌在初期被誤診為痔瘡》.健康時報.2019-11-07
[2] 《導緻直腸癌的發病緣由》.健康必讀[J].2019-06
[3] 《這種能預防結直腸癌的飲食,被50萬人大數據研究證實了》.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2020-07-22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