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前天晚上金鷹節,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先後拿下觀衆喜愛的女主角、最佳編劇、觀衆喜愛的男主角等多個獎項,我是不會再次打開這部劇來看的。
盡管一再告訴自己是為了認真看過才能寫劇評而不是純粹為了好看而看,但這次,我仍然沒有撐過前三集。
觀感依然隻有一個詞:怪異。
首先,這部劇有兩個我最不喜歡的點。
第一,旁白。我一直認為,除非是故事本身實在太過晦澀,絕大多數觀衆都很難理解背景與細節的影視劇,其他影視劇中,旁白都是導演編劇不專業或不肯費心的體現。偷懶也就算了,更大的問題是,旁白太過容易打亂故事和畫面本身的節奏感。
平凡的世界故事雖然複雜但是并不晦澀難懂。如果主創人員稍微能費點心,旁白的情節性内容基本都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到劇情本身,而無需像電視散文一樣念出來,形成現在這種文字才是核心,影像隻是服務于文字的效果。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導演希望能藉此展現原著的魅力,比如大量的描述性文字。可是,這種文字的美感,在作為小說的時候渾然天成給人以閱讀的愉悅感,但是到了影視作品中,畫面所呈現的視覺感受和文字并不一緻!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原著的魅力難道僅僅隻是體現在被抑揚頓挫念出來的文字嗎?這要說到第二個問題,方言。
劇中人物有的人講方言有的人講普通話有的洋不洋土不土,聽起來實在令人渾身的不舒服,很多時候甚至令人發笑。雖然我不是陝北人,不知道地道的陝北話該是怎樣的,但我知道劇中主角的方言是絕對不地道的。這無可厚非,因為主角并不是陝北人,能去學習陝北話并自己配音,這是敬業的體現。
可問題的關鍵在于,真的有必要用方言嗎?
故事背景在陝北,導演或許想用方言來展現地域特色,以示對原著的尊重。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對原著的不尊重。就像一定要畫蛇添足地把原著文字用旁白的形式讀出來一樣,采用方言,是導演對自己創作能力極大的不自信——也或許,是他意識到自己能力有限,知道自己無法表現原汁原味的魅力,隻能采用這種表面功夫。
後期制作過程中才發現小說叙述太複雜了?你前期幹嘛去了???
美人在骨不在皮。好的故事,核心也不在文字的包裝,導演顯然選擇了一種十分投機取巧的方式,用旁白和方言掩飾了自己在講故事上的不走心或是不給力。
舉個例子,比《平凡的世界》早幾個月播出的電視劇《老農民》。也是講述了一定時代背景下某個地區的故事,沒有旁白,沒有方言,反而更容易入戲,劇中,無論是白淨的馮遠征和蔣欣,還是黑臉膛的陳寶國和牛莉,講的都是普通話,可是劇情台詞布景道具等等等等,都不僅能讓人輕輕松松就明白故事背景,還能感知到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特色。
如果說上面隻是一些表面的問題,那麼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導演和編劇根本沒有讀懂這本書。
《平凡的世界》小說原著實在太精彩也太有名,至今記得初中某個寒假讀完後寫的長長長長的讀書筆記,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并不能理解的,去尋找那位藏族姑娘的金波。然後我搜了一下發現,特麼這部劇把金波這個人物删掉了。
當然,金波這個角色的重要性,不止體現在去勇敢追求這一點。可這個幾乎有點精神向導意味的人物居然被删掉了?導演居然覺得這個角色可以跟成長環境思想境界都截然不同的潤生合體?可見得他對原著有多麼不理解不尊重!
如此解讀,居然能夠拿下金牛獎和金鷹獎的最佳編劇,我真是替如今電視上播的各種爛劇的編劇不服。
我想即使很多情節記不太清,但凡讀過書的人,也基本都看過原著。這當然給改編帶來很大壓力,但是,同樣也輕輕松松便帶來絕大多數其他電視劇需要花費大量宣傳才能收到的關注度。這部劇享受着這種關注度,卻并未将壓力化成動力。
這部劇聲稱95%忠實于原著,可這并不是尊重原著的體現,主角團很多洋氣得跟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的造型讓人出戲,最開頭吃不起飯的孫少平和郝紅梅,至少從外形上看不出半點窮苦挨餓的模樣。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更本質的問題在于,劇本隻是照搬了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關系,并沒有體會到作者那種蓬勃卻壓抑的情感——那種猶如孫少平倔強而艱難的青春一樣的感覺。當然了,要再次說到導演對原著的理解。
少平和少安究竟誰是男主角,并不僅僅是主線的問題,書裡顯然是以少平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而且路遙在寫少平這個角色的時候代入了極大的情感,少平的成長曆程,是全書的核心,他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出不平凡來,所以,導演在創作最初,已經偏離了原著的核心了。
故事背景大家都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黃土高原。盡管有很多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的思想,但也有很多現代人不能理解的,那個時代的人所特有的精神世界。 導演一邊認為原著過時了,一邊又要嚴格遵循原著,從一開始就沒有确定到底應該堅持怎樣的創作原則。他并不關注那個特定的精神世界,他看到的隻是這個故事的殼子。
于是他誇大孫少安身上的“傑克蘇”因素,并把現代人習慣的狗血三角戀灑向潤葉淳樸的愛情,而且還覺得路遙也會支持這種調整,excuse me?你哪兒來的自信?
就像旁白和方言一樣,導演在該讀懂的地方完全背道而馳,卻習慣于在完全沒有必要的地方下那種隻能感動自己的功夫,在觀衆看來,是一種用力過猛的尴尬。
作為典型的主旋律電視劇,可能很多時候,無論在制作拍攝上有多少不足,題材上的先天性優勢就決定了這是一部要拿獎的作品。點開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百度百科,開頭一段便列出了該劇獲得的部分獎項,無論是電視劇本身,還是導演、編劇,還是主演,都憑借此劇拿下了各種獎項。
可是站在藝術的角度,制作人員扪心自問,之所以獲得這些獎項,究竟是因為題材的功勞、原著的魅力,還是影像的藝術、改編的魅力?
改編與原著當然是密不可分的,但,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原著是一塊璞玉,這部改編劇用并不專業的刀工把它雕得不倫不類。或許有很多觀衆說,我覺得很好看啊!是,因為原著的底子在那裡,天生麗質經得起折騰。
改編的意義在于,一塊璞玉,制作人員能用專業的刀工,把它雕出最精美的模樣,讓更多本不懂得欣賞璞玉的人也能看到它的魅力,而不是借璞玉本身的光彩,來掩蓋刀工的不足。
而主旋律呢,不是隻能冰冷無聊地說教,也不是隻能“與時俱進”既要上思想課又要考慮年輕人的喜好于是拍成亂糟糟的一鍋粥。前幾年有《人間正道是滄桑》,近兩年有《北平無戰事》,都是很顯然毫不僵硬、年輕人也愛看的主旋律。
我始終覺得,态度比能力重要,如何不把主旋律當成政治任務,或者不把它當做拿獎的工具,而以真正的藝術工作者的态度來對待,是這類電視劇的創作人員首先最該考慮的問題。
嚴格來說,這部劇絕不是一部雷劇爛劇,可是,也确實沒有優秀到足以配得上它所榮獲的獎項。盡管原著有着十分強大的群衆基礎,但這部劇的收視依然不夠理想,觀衆用遙控器做出了選擇。可是導演呢,依然不覺得是自身的問題。這也難怪,畢竟他都靠這部劇拿到了白玉蘭的最佳導演。國内主流獎項在很多時候題材大于一切的評選規則,給了這類吃主旋律飯碗的創作人員以莫大的存在空間,也讓很多觀衆對主旋律有了一種誤解,短時間内估計是好不起來的,這真是讓人捉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