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懸空寺遊曆感悟

懸空寺遊曆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5:57:50

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十八日,陸遊從山陰出發,遠赴夔州任通判,他沿運河通長江,溯江而上,一路曆盡艱險。途中按日記下旅途所見所思,寫成《入蜀記》六卷和入蜀詩五十八首。在江蘇境内,陸遊也記下了蘇州、常州、鎮江、南京當時的風土人情。

在這一年的七月初,陸遊來到南京,在城内前後盤桓五日。這是陸遊在江蘇境内的最後一站,這五日,他去了哪裡,追古思今,又發出哪些感慨?

懸空寺遊曆感悟(雲遊記石頭城)1

陸遊尺牍

“若異時定都建康”

乾道六年(1170)七月五日這天,江面上有大風,天将拂曉,陸遊不得不起身蓋上薄被,晨起後,又覺“凄然如暮秋”。那時的江面比現在要寬闊許多,陸遊過龍灣時,見浪湧如山。望石頭城,山不甚高,但峭立江中,如一堵牆。“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變,必先固守石頭,真控扼要地也”。石頭城所在是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彙處,“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是保障建康城西部安全的軍事重鎮。

自離家以後,陸遊一路行來,心之所念,無不是收複中原,驅除金兵,對各地地理形勢也多有留意。

路過鎮江,他去了六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龍興之地,想到劉裕北伐的戰績;到瓜步山,遊覽了佛狸祠,想到了當年的南北對抗的形勢。

陸遊兩歲的時候,南宋建立。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空間,充斥着抗敵禦侮、收複中原的呐喊。比他小一歲的範成大,比他小兩歲的楊萬裡,比他小十五歲的辛棄疾,無一不力主抗金。陸遊很早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

陸遊自新河入龍光門(水西門),在龍光門的右側,舊有賞心亭和白鹭亭,陸遊此時又見門左設二水亭,很是壯觀。但賞心亭為二亭所蔽,頗失往日登望之勝。

當天,陸遊停泊秦淮亭。晚間小雨,有右文林郎、監大軍倉王烜來訪,因是七夕前一天,兩人還談到了節日習俗。王烜說,鎮江人用七月初六為七夕。這是為什麼呢?他解釋,因為南唐特别重視七夕節,鎮守鎮江的皇子要在七夕這天趕回南京赴内宴。所以,皇子便常在六日乞巧,七日一早便快馬馳入南京。沿襲成俗,鎮江一帶到南宋時仍注重七月六日,而非七日。這種地方性的解釋,讓熟悉文史的陸遊有些不以為然,他在《入蜀記》中寫到:趙光義在位時,也曾下诏,禁以六日為七夕,說明北方一些地方也有這樣的習俗。王烜所說恐怕不然。

七夕一早,陸遊去了今朝天宮一帶,遊覽位于那裡的天慶觀,之後又去了清涼山廣惠寺。方丈寶餘大和尚陪他登石頭城。陸遊見如此形勝之地,“大江天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為勝”,不由感慨,如果他日定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關要”。

南京是六朝古都,唐時,李白做禦史中丞宋若思的幕僚,就曾以宋若思的名義,上表建議遷都金陵。到南宋時,主戰派衆将一力主張遷都建康,嶽飛、李綱、胡铨、張浚等均持此議,如張浚,他就認為:“東南形勢,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懷憤惕。至如錢塘,辟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陸遊非常贊成這一主張。在臨安時,他就曾上書建議建康和臨安同為臨時首都,以圖将來以建康為根基,完成北伐大業。陸遊認為,定都建康,一可鼓舞民心士氣;二來也有利于從江淮出師,直指黃河以北。

而現在,站在石頭城上,陸遊深感自己壯志未酬,卻于殘年走巴峽,與前線的距離越來越遠,此刻他的惆怅不言自明。“若異時定都建康”雲雲,多少讓人有些感傷。

清 樊圻

再訪定林寺

七月八日,陸遊遊覽鐘山,先谒太平興國寺,後至定林寺、半山園舊址。這已是陸遊第二次遊覽了。乾道元年(1165),41歲的陸遊由鎮江府通判轉任江西隆興軍府通判,途經建康時,也曾冒雨前往。

定林寺内有王安石的書齋“昭文齋”;半山園則是王安石晚年歸隐之地。而王安石,是陸遊祖父陸佃的恩師。

陸佃生于慶曆二年(1042),“少時羸弱苦讀,遊學四方”。嘉祐八年(1063)八月,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按當時禮制,他即刻辦好解官手續,扶柩離京,歸江甯守制。他利用這段時期的閑暇和清靜,從事學術研究。得知王安石閑居江甯,許多青年學子呼朋引伴,千裡迢迢,登門求教。如,彭汝砺、楊骥來自鄱陽,龔原來自處州,王據來自臨川,沈憑來自桐川,蔡京來自興化……一時之間,“士子歸赴如市”。

當然,這其中也有來自越州的陸佃。他曾作《依韻和李知剛黃安見示》追憶當時盛況,贊譽王安石學術的博大精深,以及他門下千騎并駐、桃李滿園的動人景象。

陸佃後來官至尚書右丞,“平日就師十年,不如從安石一日”,他給予王安石如此之高的評價。陸遊深受陸佃影響,對王安石也很是崇拜。

在1165年的這次探訪中,陸遊曾在定林寺壁上留字“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澤陸務觀冒大雨獨遊定林”,長歎而歸。此次再訪,他看到已有人将他的字移刻到岩石之上,“讀之感歎,蓋已五六年矣”。今紫霞湖公園内,陸遊的摩崖石刻遺迹猶存。

陸遊以前聽說,著名畫家李公麟曾為王安石畫了一幅畫像,挂在他的定林寺讀書處。但一場大火之後,“尺椽無複存者”,畫像自然也成灰燼。而在他返程再至王安石故居半山園,又看到斷壁殘桓,“殘毀尤甚”。此時離王安石離世不過80餘年。

80年間,早已物是人非,趙宋王朝也成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南宋建立40餘年,兵戈未息。在蘇州,陸遊見“道旁多軍中牧馬”,在瓜洲兩天,陸遊見經此渡口的軍人,有千人左右。在南京,陸遊也能感受到戰争的氣息。

七月九日,陸遊遊城南保甯、戒壇兩寺,這兩座寺廟在鳳凰台一帶,台上有李白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但此時的鳳凰台已非唐時李白筆下的景象,鳳凰台遺址竟成“大軍甲仗庫”,用來貯備軍用物資。

戒壇寺,古稱瓦棺寺,有一座瓦棺閣。南唐後主時,北宋朝廷遣武人魏丕來使,南唐即在瓦棺閣宴請,又以為他是武人,不能為文,便請其賦詩。不料魏丕攬筆成篇,最後一句是:莫教雷雨損基扃,讓後主君臣大驚失色。

魏丕是宋初上層官吏,1999年孟津縣出土了他的墓志。據墓志,魏丕在後周時結識柴榮,進入軍隊,南征江淮,入宋後,屢立戰功,做過地方刺史和知軍州事等職。

魏丕出使南唐當在964年11月,後主李煜母喪,魏丕受命前往吊唁。到大江北岸時,遇烈風,不能渡。魏丕叱舟人解纜,說:“奉君命,仗忠信”,這點風浪能耐我何!到長江中流,驚飙怒濤,恬然俱息,波澄月朗,皎如白晝。魏丕命筆賦詩,中有“汀寒無鳥宿,浪猛有人行”之句。

魏丕幼喜儒學,是有詩書功底的,隻是南唐人不知道,以為他隻是個武人罷了。而魏丕在吊唁期間,對江南形勢作了一番偵查。返回北方後就上奏表,陳說攻取南唐的策略。宋太祖“甚奇之”,但因師出無名而作罷。等到拿下南唐後,宋太祖“念公昔日畫策之忠”,為他升了官職。

南唐亡後,這座瓦棺閣也為兵火所毀。陸遊所見的瓦棺閣是後人重修,也廢為軍營了。

懸空寺遊曆感悟(雲遊記石頭城)2

清 樊圻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

此次途經南京,陸遊停留了五日之久,到七月十日一早,他便出建康城,到石頭城,得便風,張帆而行。至此,他的江蘇之旅才告結束。

從蘇州入江蘇境,再至常州、鎮江、揚州,最終從南京出境,一路行來,陸遊所思所想,仍是抗金大業。對南京的軍事地理的重要性,他也一直念念在茲。

這年年底,陸遊結束了萬裡長江行,到達夔州任所。次年(1171年)正月,在睡夢中,陸遊仍然想着遷都建康,北伐抗金:

夢裡都忘困晚途,縱橫草書論遷都。

不知盡挽銀河水,洗得平生習氣無。

不知道挽盡銀河之水,能洗掉我平生愛議論國事的習氣嗎?

終其一生,南宋都沒有遷都建康的意願。而陸遊的北伐抗金之心,也絲毫沒有動搖過。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陸遊應诏東歸,在八年之後,再度船泊建康城。登上賞心亭後,極目遠眺,難耐澎湃心潮,寫下一首七律:

蜀棧秦關歲月遒,今年乘興卻東遊。

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鹭洲。

黯黯江雲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

黃牛峽,位于西陵峽中段,距宜昌市區45公裡;白鹭洲,在江東門外的長江邊,當時陸遊還能看到。瓜步,今渡名尚存,位于長江北岸,現歸屬南京六合區。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蘊含了未能推動誓師北伐收複故土、以雪靖康之恥深深的感慨和不甘。

嘉泰元年(1201),陸遊76歲,依然壯心不已,“中原未清,今天下巨鎮,惟金陵與會稽耳”。心心念念,仍是要遷都、北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