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成都市小學的特色教學方式

成都市小學的特色教學方式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11 08:20:43

和潤天性 桃李競芳——山西省忻州市北關小學的特色教育實踐

成都市小學的特色教學方式(和潤天性桃李競芳)1

“和潤”教育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結合時代特征與學校實際提出的以全面發展、和而不同為人才觀,以因材施教、潤人無痕為育人觀的教育思想。

在“和潤”教育的引領下,山西省忻州市北關小學秉持“承遺山之風,做明德之才”校訓,弘揚“悅讀氣自華,好問則裕之”校風,凝練具有深刻精神内涵的“好問”文化,構建“4 1”課程體系,研發“4 1”課堂模式,形成“書香飄逸,國學浸潤”的學校特色。

以“和潤”教育 引領辦學之路

北關小學創辦于1948年,是一所老城區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全校師生3600餘名。如何才能實現優勢互補、發展互促,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教育共同體呢?

教育思想是辦學的靈魂,決定着學校的發展目标,影響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在工作中,北關小學探索實踐,梳理總結,形成了“和潤”教育思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和潤天性,桃李競芳”的辦學理念。

“和潤”教育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無形無痕的教育,用溫和的方式滋潤每一個教育對象,可概括為八個字:“和潤品正,好問才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就像種樹一樣,一邊默默耕耘,一邊靜待花開。學校回歸教育本真,以因材施教、“五育并舉”、以人為本等教育思想為引領,運用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方式育人。而“和潤天性,桃李競芳”的辦學理念,目的就是轉觀念、踐初心,聚焦“雙減”政策和新課标,營造學校教育新生态。以“和”為目标,以“潤”為手段,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走進北關小學,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處處都能感受到“和潤”。對學校來說,“和潤”是一個過程,生成讓師生在潤物無聲中成長的路徑;對學生來說,“和潤”是一種氛圍,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滋養天性,彰顯個性;對教師來說,“和潤”是一種情懷,激發愛孩子、愛學校、愛教育的自覺和本能,充分實現教育的效果。

以閱讀為綱 建設高品質校園

閱讀是一束光。每個人都可以是發光體,如滿天繁星,熠熠生輝,和而不同。學校以閱讀為綱,将“書香飄逸”作為辦學特色之一,貫穿“和潤”教育,開展了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活動。

領導閱讀,引領書香起航。學校組織領導班子閱讀大量書籍,包含教育哲學類、教育理論類、學習理論類、教育家型校長類、哲學類等。從最初的實用性閱讀到後來的主題性閱讀,由“啃”讀到“精”讀,再到“品”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頓悟。開展珍藏閱讀,閱讀學校管理、學科教學、人生啟示等方面的著作。如班子成員共讀《修煉校長力》,更好地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成為推動學校讀書深入開展的動力。

教師閱讀,豐盈書香校園。學校為教師配備了《給教師的建議》《元好問詩注析》等書籍及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叢書,特别為每一名班主任提供了《班級管理新路向》,并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定期舉辦讀書沙龍等,湧現出了一大批“讀書達人”。

學生閱讀,奠基書香人生。在學生閱讀方面,學校本着“三為主”的原則開展工作,即以語文課本為主體開展課内閱讀;以學生必讀書目為補充,開展課外閱讀;以教師推薦名家名著為參考,開展假期閱讀。學生讀書時,摘抄文中優美的語段,寫下讀書心得,制作精美的讀書卡,設計思維導圖……讀書成為學生學習的加油站,他們在讀書中學習、在書香中成長。

家校攜手,共建書香家庭。在“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引領家校共讀是拓展閱讀課程的必要途徑。為此,教師在家長會上給家長作宣講,以先進的閱讀理念輻射家庭。同時學校還開展了“秀出小書房”活動,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有了以藏書多、讀書多為榮的濃濃書香;學校大力提倡親子共讀活動,在校報《七彩橋》上刊登“尋味書香”征稿啟事,鼓勵家長和孩子投稿,評選出“書香少年”“書香家庭”。此舉不但增進了親子關系,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深受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成都市小學的特色教學方式(和潤天性桃李競芳)2

以“好問”文化 構建課程體系

教育即生長。好的教育生态,從來都不是一枝獨秀,而是千帆競發、百舸争流。站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心從注重外表轉向内涵發展,傳承文化和積蓄文化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實現新發展、新追求、新突破和新跨越的必然選擇,構建學校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多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學校文化建設,在“和潤”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結合當地地域特色,挖掘當地人文資源,凝練出了學校文化——“好問文化”。“好問”取自“勤學好問”,即善于發問、不懂就問,是善于學習的象征;亦取自忻州曆史名人元好問,包含了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同時提出了“和潤天性,桃李競芳”的辦學理念,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深度有機融合,構建“4 1”課程體系。

“4 1”課程體系即“好問善學國”課程體系,根據課程領域分為:“好”系列——身心與藝術,“問”系列——科技與創新,“善”系列——公民與社會,“學”系列——語言與人文,“國”系列——民族與傳統。

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确保學生學足、學好,學校精心設計了校本特色課程,包括語文活動類課程、英語拼讀課程、口才課程、禮儀課程、國學踐行課程、研學旅行課程等,同時搭建活動平台,為學生提供多條成長路徑,實現學生共性與個性和諧統一、學業與特長相得益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課堂教學上,學校構建了“4 1”課堂模式,(即“好問善學思”課堂模式)。“好”是确定目标、任務驅動;“問”是梳理問題、質疑問難;“善”是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三大環節層層遞進,如同打仗時一步步縮小包圍圈的過程。然後以“學”引領突破、檢測評價,以“思”拓展遷移、内化提升,實現教學過程的雙赢。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在每年的學校文化藝術節和“古城小小解說員”、忻州市電視台少兒春晚等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登台,表演的節目精彩紛呈,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教育不僅在校内,校外更有廣闊天地。研學旅行課程是學校對“4 1”課程體系的實踐與探索,是一種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獲得真實體驗的項目化學習。從2019年5月起,學校先後多次帶領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将書本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指引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自然、走進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真谛。學校成為忻府區、忻州市,乃至山西省研學旅行的先行者,獲山西廣播電視台多次專題報道。

以“研訓”為梯 賦能教師成長

“和潤至德,修身立範”是北關小學的教風,重點在一個“範”字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典範乃至社會的典範。

學校立足本校實際,創新人才能力培養,教研先行,教以共進,研以緻遠,為教師開辟三級成長路徑,幫教師找到成長的雲梯,拾梯而上,向陽生長。

校本培訓,讓思想成為行動的指南。每一次校本培訓,學校都基于教育發展形勢及校情進行精心設計。培訓内容上,緊扣學校發展脈搏,具有系列性;培訓方式上,力求多元化多維度,具有感染性;人員參與上,覆蓋全體教師,具有全員性。校本培訓已經成為學校發展常态,是學校提質增效、創新發展長盛不衰的王牌,是學校發展一步一個腳印的記錄,也是推進學校建設的見證。

創新合作,讓研究成為教師發展的源頭活水。教導處牽頭組織聽“常态課”,教研室和名師工作室聯合組織聽“名師領航課”“骨幹展示課”“青年教師彙報課”,學校組建觀察研究團隊,督導評價引領提升,有效推動教育教學向優質高效化轉變。學校踐行“輕負高效”理念,在每周教研活動時間進行學科教學研讨,探索問題。實行集團辦學以來,北關小學牽頭的教育集團打破校際壁壘,創新合作機制,充分利用學校優質資源和名校優勢,以專題講座、送教下鄉、示範觀摩、青年教師賽講等多種形式,加強集團内的合作交流,整體提升了集團校均衡發展水平。學校重視課題研究的實效性,培養教師的問題研究意識,近三年來,教師自發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參與人數達98人次,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國家、省級、市區級的報刊上發表,累計1283篇。

搭建平台,讓成功為教師注入生命的動能。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協作、研究,才能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實施者。“名師工作室”的建立,“新網師”的加入,不僅為教師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搭建了平台,讓教師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施展才華,同時也讓更多的教師在成長、成功中感受幸福,形成“人人有追求、人人願奮鬥、人人能發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6月,“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山西省第六屆“三晉”省級育人論壇由北關小學協辦,并在北關小學舉行現場會,團結向上、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以專業鑄就卓越,以行動彰顯品格,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

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新時代教育征程中,北關小學撷英萃華,在“和潤”教育的滋養下,樂學善思,敏行創新;在“好問”文化的浸潤中,與時俱進,茁壯成長。姹紫嫣紅花千樹,流光溢彩競芳菲,譜寫了一則又一則教育佳話。

作者簡介:

成都市小學的特色教學方式(和潤天性桃李競芳)3

山西省忻州市北關小學校長 王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