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向來最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
什麼意思?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常聽到老人會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說的是冬主封藏,冬天的時候适宜益氣養血,以抵禦外界的嚴寒。到了春天,因為我們在冬季的時候補給充足,因此,可将冬天補益的氣血生發出來。打虎的說法雖現誇張,但你去看,春天的确是萬物複蘇的季節。
那如今,炎炎夏日該怎麼養生呢?
該溫陽。
可能有些人已經看得迷糊了,三伏天,還不夠熱嗎?還要溫陽?
須知,遠志講的夏季溫陽所針對的人群主要是陽虛者。
首先,我們來聊聊什麼是陽虛?
所謂“陽虛”啊,說的就是陽氣虧虛。陽氣,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如同太陽一般。
衆所周知,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太陽的溫熙。因此,陽虛的人,一年四季都是怕冷的,即便是在如今炎炎的夏日,在家也得穿厚厚的棉拖鞋,不然,腳底一整天都是冰涼冰涼的。
其次,陽虛的人脾胃功能也不佳。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我們吃下去的食物腐熟消化,所得的水谷精微經由脾髒轉運給五髒六腑以營養支持。陽氣就如同脾胃轉運的動力來源,陽氣虧虛,脾胃自難健運,所以,陽虛的人多見腹瀉。
還有,陽虛的人往往更容易出汗。《黃帝内經》有雲:“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說的是,陽氣昂揚而向上,就像是守衛身體的士兵一樣。是故,陽氣充足,自然足以覆蓋住我們的肌表,讓我們的身體有了一道隐形的“屏障”,一來可以固攝住體内的津液,二來啊,也可以抵禦外邪的入侵。所以說,陽虛的人不僅容易出汗,抵抗力也相對差了一些,容易生病。
此外,陽虛的人大都存在尿頻尿急的問題。我們知道,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儲藏身體裡的津液。然而,并不是進入到膀胱裡的津液都為尿液。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腎陽可以對膀胱裡的津液起蒸騰作用,将其中的清液向上蒸騰,歸于肺髒,通過肺将清液重新轉運分布,為人體所用。而陽虛的人,腎陽自然也是虧虛的,膀胱裡的清液得不到蒸騰,自然隻能往下走,因此而症見尿頻。不僅如此,津不上承,這類人還多見口幹舌燥。
如果上述幾種表現症狀和自己情況相符,那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你是陽虛體質了。
那為何陽虛的人群需要在三伏天溫陽呢?
其實,陽虛的人群一年四季都可以溫陽,隻是在三伏天溫陽以治陽虛效果更佳。
原因很簡單,三伏天的環境本就足夠溫熱,這個時候再用點溫陽的藥材,裡應外合,事半功倍啊!
那陽虛的人隻需要補陽就可以了嗎?
陽虛者溫陽,本就無可厚非。
然,須知,中醫認為,陰陽本就為一體,他們是相互轉化的。通常來講,并不存在純粹的陽虛。
陽氣不足日久,就容易造成陰液代生不足;陰液虧虛日久,同樣容易造成陽氣生化不足。中醫稱之為陽損及陰、陰損及陽。
此外啊,你去看,一些補陰的方子裡大都會加一些溫陽的藥材,一些溫陽的方子裡,也都會加用一些養陰的藥材。因為,陰陽之間還存在互相轉化。中醫稱之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既能溫陽,又可滋陰,兼可洩濁的方子——濟生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肉桂、附子、牛膝、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車前子、牡丹皮。
溫補元陽:肉桂、附子、牛膝一提及肉桂,很多人會誤以為就是我們廚房裡常用的桂皮。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肉桂并非桂皮。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燥樹皮,而桂皮是樟科植物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或川桂等的幹燥樹皮。然而,兩者雖不為同物,但功效相似。
肉桂味甘、辛,性熱,
上入心經血分,可散血分陰寒而溫通經脈,可治寒凝血滞諸痛;
中入脾經,可溫脾胃,散寒邪,脾胃寒邪盡祛,陽氣充足,脾胃動力自然充足,腹瀉的症狀也得以緩解;
下入腎經,功善溫補命門之火,有補火助陽的功效,為治療命門火衰之要藥。
此外,肉桂功兼引火歸元,即引上焦之火向下溫熙腎水,多用于心腎不交等證。
《别錄》:"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
《醫學啟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
肉桂
附子為大辛大熱之藥材,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善峻補元陽,益火消陰。為治療腎陽虛、脾陽虛、心陽虛等陽虛諸證之良藥。
此外,附子秉性純陽,散寒之力大,就像是一個小太陽一樣,溫熙着我們的身體,附子溫散走竄,為散陰寒、祛風濕之良藥。
《本草備要》:"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
附子
牛膝因其形似牛的膝蓋,故得名牛膝。
牛膝苦味之中夾帶着些許酸甜,苦善降洩,酸可入肝,甘可補滲,加之性平不偏,寒者熱者皆可選用,功善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此外,牛膝性善下行,前人稱之“能引諸藥下行”,因此,牛膝常被作為引經藥使用。
《藥性論》:"治陰痿,補腎填精,逐惡血流結,助十二經脈。"
《本草衍義補遺》:"能引諸藥下行。"
牛膝
滋陰養液:熟地、山茱萸、山藥中醫認為啊,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精之處也!“腎精”是一氣周流的源動力,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所以你可以去看,但凡是針對上焦、中焦的治療大都是治标。相較而言,充足腎精,為生命灌根才是治本,好多慢病的收功之法就在這個地方。
中醫有一句名言叫“久病及腎”,說的是大多數的疾病到最後幾乎都是殊途同歸,都會耗竭腎精,傷及生命之根基,傷及機體的修複能力、免疫能力、糾錯能力、自穩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反反複複,颠三倒四,纏綿難愈。
熟地,即由生地炮制後而得,主入腎經,功善大補腎精,益精填髓,恢複一氣周流的源動力,因為有了“精”才能去化“氣”,才能接續上一氣的周流。
《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利耳日,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産百病。"
《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熟地
山茱萸酸澀而溫,溫而不燥,補而不峻,入肝、腎經,既能補肝腎陰液,又可溫腎陽,為補益肝腎陰陽之要藥;
其味酸澀,中醫講,酸可收斂,是故,山茱萸補益之中尤善固腎澀精,堪稱補斂并俱之佳品。
《藥性論》:"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
《日華子本草》:"暖腰膝,助水髒,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皶。"
山茱萸
山藥,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滑滑的,黏黏的,口感很不錯。
上好的山藥作懷山藥,因産于古懷慶府而得名。
山藥埋在土裡的時候,它是直直地往下生長,能長到很深的地方,吸收土地裡的靈氣。而脾胃五行主土,是故,山藥得土氣至厚,主入脾經,善助脾胃轉運輸布精微,兼入肺、腎經,既能補氣,又可養陰,為平補三髒氣陰之良藥。
此外,山藥兼具澀性,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與山茱萸共守腎陰,尤善适合久病、體虛多病者補虛之用。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
瀉熱滲濕:茯苓、澤瀉、車前子、牡丹皮茯苓,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靠着健脾祛濕的功效,在中醫界揚名立萬的。
茯苓主要生長在松根之下,李商隐早就在詩中提及:
草堂歸來背煙蘿,黃绶垂腰不奈何。因汝華陽求藥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你看松柏,四季常青,即使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萬物幾近凋零的時候,它也依然蒼翠欲滴。茯苓比鄰松根生長,近朱者赤,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靈氣,因此,茯苓也被稱為“四時神藥”。
在古時候,采摘茯苓可是一門技術活,若是你不了解茯苓的習性,就要走很多彎路,即便是翻山越嶺也難覓茯苓的蹤影。而有經驗的老藥工是怎麼尋找茯苓的?首先找到松柏,其次再是觀察土壤的幹濕程度。
道理很簡單,你去觀察,有茯苓生長的地方,周圍的土壤大都會顯得幹燥一些,這主要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
因此,在服用茯苓後,茯苓可以把我們身體裡的濕氣先吸附過來,在通過其利尿的功效,将濕濁從小便而出,加上茯苓性平,本就無寒熱之偏,是故,其利水之餘而不傷正氣。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茯苓
澤瀉甘淡滲利,性寒清洩,入腎、膀胱經,
既善利水滲濕,又能瀉腎與膀胱之熱,瀉相火,以保真陰;
《藥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直通水道。"
澤瀉
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洩,既能利尿通淋,又善清洩體内餘熱,将之随小便而出。
《醫學啟源》:"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
《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熱,止水瀉。"
車前子
最後用了一味牡丹皮,
牡丹皮味苦而辛,性微寒,苦能降洩,辛可行散,寒可清熱,主入肝經血分,活血化瘀之時,又可洩血分餘熱。
《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牡丹皮
四藥聯用,雖為瀉藥之名,卻實為瀉體内之陰濁餘火,與肉桂、附子、熟地等溫陽滋陰的藥材相反相成,使得補而不燥、不膩。
文章的最後,作一簡單總結,濟生腎氣丸既能溫陽,又可滋陰,兼可洩濁。
然,濟生腎氣丸中肉桂、附子為大辛大熱的藥材,加之熟地亦為溫性之藥材,雖有澤瀉、車前子、牡丹皮等瀉熱的藥材,但全方終是以溫補陽氣為主。
是故,濕熱壅盛,或是實熱者,還須慎用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