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 龔劍
本期嘉賓:龔劍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首席專家)、
工程研究總院院長
龔劍,被譽為與上海“一起長高”的人,從168米高的上海商城、420.5米金茂大廈、468米上海東方明珠塔,到492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再到中國第一高塔610米廣州塔和中國第一高樓632米上海中心大廈,他都是主要建造者。
在超高層建造過程中,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數百項高大結構建造的技術難題,建立了超高層工程建造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在重大技術、重大裝備、重大工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我國超高層工程建造技術發展和城市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超高層建造領域的技術領頭人。
徐凡淋 中房報記者 付珊珊丨上海報道
站在上海建工集團20層辦公室落地陽台前放眼望去,高樓大廈中的浦東陸家嘴氣勢磅礴,也彰顯着上海這座大都市的繁華。
“上海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這幾個建築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不同時期最高建築的高度,也代表了我國當時建造的最高水平,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工程,在國際上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龔劍指着對面超高層建築群對記者說。
龔劍是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他所說的這幾座在上海乃至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他都是親曆參加的建造者,也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天際線”不斷刷新的曆程。
這些超高層建築伴随着城市發展的蓬勃活力,有如黃浦江畔的萬國建築群見證着上海灘的百年滄桑,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它們不僅對我國具有裡程碑式意義,在全球範圍同樣享有盛譽和廣泛影響力,上海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塔、上海中心大廈獲評2019年“全球最美27座摩天大樓”;2019年,上海中心大廈獲評“過去五年重新定義建築界的十三座建築”,這是中國唯一入選的建築;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被2019年世界高層建築學會評為“過去50年全球50座最具影響力的高層建築”。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受訪者供圖
在超高層建造過程中,龔劍帶領團隊攻克了數百項高大結構建造的技術難題,建立了超高層工程建造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實現了關鍵技術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的突破,在重大技術、重大裝備、重大工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我國超高層工程建造技術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超高層建造領域的技術領頭人,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工程建造領域科技創新水平。
龔劍在近40年職業生涯中,長期從事超高層建築建造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一直在工程建造和技術創新的第一線,他被譽為與上海“一起長高”的人。
對于超高層建造,采訪中龔劍多次強調要創新,每做一個工程總希望有所創新和突破,“要做中國前沿創新的建造者”。
不斷刷新的城市“天際線”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受訪者供圖
改革開放成就了上海,也造就了浦東。如今的浦東,萬國建築群和摩天大樓隔江相望,折射着上海這些年的巨變,也改變了曾經老上海人“甯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舊觀念。浦東陸家嘴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閃耀全球的金融機構彙聚地,也是浦東開發開放的象征。
回顧上海超高層建造曆程,龔劍說:“上海建工集團有三大基因,一大基因是工匠精神,另外兩大基因就是誠信和執行力,這三大基因貫穿于每一個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20世紀80年代初,83.8米高的上海國際飯店還曾經是上海第一高樓;改革開放以後的1989年,南京西路建成了在當時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高度達到168米的上海商城,成為了上海當時規模最大、高度最高的超高層建築。龔劍全程參加了這個工程建設,諸多建造理念的創新為我國超高層建造後續發展起到了重要借鑒作用。
上海金茂大廈。受訪者供圖
20世紀90年代,上海建工集團又先後承建了我國不同時期的最高建築和最高構築物,如上海浦東的東方明珠。“東方明珠塔建造時,黃埔江外灘浦東浦西往來還沒有橋梁和隧道,我們到工地都是坐擺渡船上下班的,效率之低現在是很難想象的。”龔劍說。
上海東方明珠塔高度達468米,建設難度非常大,其中3個圓形直筒體的建造是建設者面臨的最大難題。龔劍回憶建設時,國内沒有現成滿足工程需要的模架設施,國外的模架設施亦不能滿足國内需要,龔劍作為項目方案設計組組長帶領團隊經過半年多時間系統研究,研制了内筒外架整體模架技術,順利完成了直筒體的工程建造任務。
1994年,上海東方明珠塔建成,成為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工程建造工藝《上海廣播電視塔施工工藝及設備的研究與應用》獲得了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東方明珠塔的建造中,中國首創的整體鋼平台模架技術獲得成功,開創了中國模架裝備的新品牌。整體模架裝備此後不斷得到發展,在建設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塔時發揮了重要作用。龔劍帶領團隊不斷在整體模架裝備方面取得突破,發明了下置鋼梁與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和上置鋼柱與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技術,并在上海中心大廈和上海白玉蘭廣場應用成功,其創新成果《新型内置液壓動力模塊化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技術及應用》獲得了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始終将創新放在首要位置”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受訪者供圖
“在30多年的工作中,創新是我經常思考的一個非常關鍵因素;在工程建造過程中,始終會把創新放在首要位置。拿到工程項目時首先會思考采用什麼樣高效方法建設;其次,會思考是不是有一些新技術比以往技術更先進更好。”龔劍說。
在技術創新中,龔劍也時常面臨一些困難和阻力。
1994年,金茂大廈開工,為了解決混凝土結構大跨及其承載問題,發明了牆頂承載方式的支撐與爬升系統一體化的臨時鋼柱支撐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這一創新在當時曾經遭到了外方合作單位的反對,認為這一技術裝備很難想象可以将工程建設好。針對這一問題,龔劍進行了深入研究,把技術難題作為攻關對象,最終用具有說服力的技術和工程實踐證明了它的可靠性,最後高效解決了金茂大廈的建造難題。
建設過程中,“後來我們曾經創造了1個月建造13層的紀錄,最快紀錄達到了每層2天的速度,當時法國的一家公司非常驚訝,從法國飛到上海看到我們的工藝後贊不絕口。”龔劍很自豪的說。
上海中心大廈。受訪者供圖
2008年,上海中心大廈開工,高度達到632米,成為中國第一個突破600米高度的超高層建築。工程建造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一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軟土地基上建造重達85萬噸的單體建築,一是我們混凝土輸送高度記錄也超越了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
“混凝土體量越大,水化熱就越大,超大體量混凝土澆築過程溫差控制不好就容易産生結構裂縫,在超高層建造中如何保證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不裂縫、确保混凝土輸送過程中的性能控制,是我們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龔劍為此做了大量研究。
經過反複研究,上海中心大廈超6萬立方米的混凝土成功實現了澆築,創造了建築工程大體積混凝土一次連續澆注裂縫控制的國内外新記錄;上海中心大廈超高混凝土輸送技術,也創造了一次連續把混凝土輸送到607.8米的全球最高紀錄。可以說,上海中心大廈的建造使得我們國家在超高層建造技術方面又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
“每個工程都會碰到難題,有些是沒有先例的,有些有先例但需要有較大創新,通過不斷的克服困難,來提升技術能力,這麼多年以來技術創新幾乎沒有停止過。”龔劍說,我們的科技創新團隊因此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原創性和系統性的自主知識産權科技創新成果。
近40年以來,龔劍團隊聚焦超高層工程,在建造技術難題上攻艱克難、不斷創新,在軟土深大基坑微變形控制技術、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裂縫控制技術、超高混凝土輸送性能控制技術、超高結構施工豎向變形預控制技術、超高建築施工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數字化建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突破性創新成果。
廣州塔。受訪者供圖
高420.5米的金茂大廈是我國率先突破400米高度的超高層建築,其施工創新成果《超高層建築施工技術研究—金茂大廈88》榮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92米高度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成為21世紀初中國新的第一高樓、全球第三高樓,其施工創新成果《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建造關鍵技術》獲得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高達610米的廣州塔超越加拿大多倫多塔成為當時的全球第一高塔,其創新成果《廣州塔工程關鍵技術》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重大科研項目方面,龔劍還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千米級超高層建造整體鋼平台模架及輸送泵裝備研發與示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建築工程施工風險監控技術研究》等25項國家和省級計劃研究,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上海市科學技術獎1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00餘項;取得了大量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技術成果。
龔劍先後撰寫出版了《超高結構建造整體鋼平台模架裝備技術》、《數字化施工》、《上海中心大廈數字建造技術應用》、《工程建設企業BIM應用指南》、《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控制及案例分析》等8部專著,主編和參編國際及行業标準9部、主編地标10部,作為中國超高層施工技術的領軍人,構建了超高層工程建造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綜合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有力地支撐了我國超高層工程建設。
龔劍及上海建工超高層建造創新團隊為我國超高層建築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全球超高層工程建造技術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目前,龔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建造的綠色化、數字化方面,助力我國從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轉變,盡管現在難題很多,也很艱辛,但他相信隻要持續研究,不斷努力,建造強國的目标一定會實現。
對 話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龔劍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中國房地産報:從2016年全國兩會到“十四五”規劃,“工匠精神”被屢次提及,您對國家屢次提及“工匠精神”如何看?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堅守這種精神?
龔劍:以前,工匠精神注重實操,現在工匠精神變成了一種廣義理解,國家也很重視,它是指科研人員、各個崗位工作中一種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解決工程和科學問題,在工程建造中建造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中,采用諸多創新技術,進行高規格的質量控制,這都體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國房地産報:此前,社會中有一種聲音認為,我們曆史上的“工匠精神”已逐漸被漠視甚至在某些領域消失,對此您怎麼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龔劍:上海建工集團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堅守工匠精神,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每個階段都在創新,在一個接一個的超高層建造中,對技術的追求與創新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堅守。
中國房地産報:您對這幾年中國在建築建造方面的“工匠精神”如何看?有什麼問題是需要值得關注與反思的?
龔劍:如果建築按照傳統理念建造,可能會建出大量非綠色環保建築。在建造過程中,既要高質量發展,提升人的舒适度,也要把關鍵技術發展好,在品質、效率方面做好提升也是以人為本,過去人做得非常累,現在我們很輕松的幹。這麼多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和技術上有很大的進步,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等高質量發展還在繼續,不同階段有不同主流的發展。
中國房地産報:作品往往代表個體的思想與社會化傾訴,在這幾十年的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過作品向社會表達什麼?為什麼要做這種表達?
龔劍:以上海中心大廈為例,主要想向社會表達一是智慧理念,通過高品質發展與創造性,形成一種脫胎換骨的創新。二是表達垂直城市的理念,大廈設計有立體垂直的交流場所,共21個,可供人們走出來進行交流,這個理念是新的;同時,大廈垂直城市的理念是開放式的,裡面朵雲書院、觀複博物館、園林山水半畝地、米其林餐廳等,每個人都可以去交流,也體現了新時代的新理念。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龔劍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中國房地産報:建造産品很多時候是很艱難的,什麼時候您認為是最難的?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龔劍:最難的時候是突然碰到一個棘手問題,需要現時現刻完成,且很多方面沒有先例,要反複研究、分析、對比,以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科研人員也很辛苦,但做到最優最好是我們的目标,從來沒有想過妥協,我們要做的是中國最好的建造工程。
中國房地産報: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堅守的?
龔劍:工作中,始終堅守的就是創新,每做一個工程總希望有所突破,會想以前的方案是不是最優的,是不是有些新的方案可以代替舊的方案。有些從無到有,有些要進行提升,總想做到最好,自己堅守的始終是技術上的創新。
中國房地産報:這幾年您都在忙些什麼?思考些什麼?對于人生有什麼新的思考?
龔劍:現在技術方面行政事務管得少了,科研管得比較多,目前擔任了上海建工集團總工程師(首席專家)、工程研究總院院長,也是同濟大學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每年會給同濟大學做一些技術講座。
科研做得多,大型的學術活動參加比較多,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技術工作經驗,為行業發展多做一些貢獻,同時通過交流也可以學習同行的最新成果,從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等多個角度思考和探索施工行業的發展。
中國房地産報:對于當下的房地産産品或城市發展有何評價?您認為應該怎麼做,對于房地産企業有什麼建議?
龔劍:中國房地産行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産業,對于社會經濟的影響很大,所以要走高質量的發展道路,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方向,房地産業要為老百姓提供好的産品,同時也要為社會發展多提供以智慧城市為目标好的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