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A股才是真正的世界第9大奇迹。
昨天盤後出來的降準信号,很多人對銀行股躍躍欲試,結果今天就來一個高開低走,直接活埋早盤進場的人,也同時把大盤帶進了溝裡,而且傳統藍籌白馬股之前從核心資産,現在淪落成了糞坑裡的石頭。
說好的利好沒來,也就是說,沒按劇本來,反而有些逆向思維的人,選擇了趁機出逃,而接盤的慘了。
另一邊,市場整體低迷的時候,新能源、光伏、半導體卻繼續猛漲,有點三足鼎立的感覺了。
并且各路資金壓根就不去别的地方,全都一頭紮進這個A股三國殺裡猛撸。
這就導緻“新光半”這哥仨持續的在其他闆塊裡吸血,越高越漲,然後再吸血再漲……這不就是去年的“抱團股”的老劇本嘛,可老劇本曾經輝煌的時候就在去年,時間還不遠。
感覺這三條賽道現在是超級的擁擠,我覺得這種擁擠并不健康,因為市場沒有增量資金,隻靠其他闆塊(比如白酒)來給三兄弟供血,啥時候是個頭啊,這不就是典型的内卷麼。
别看我持有半導體,但我不喜歡這種誇張的存量博弈,它漲起來猛,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容易樹倒猢狲散,形成踩踏。
話說今天創業闆漲也全靠甯德大哥撐着,我還是挺擔心大哥要是哪天突然回水的話,那創業闆指數受得了麼。
當然了,可能是我想多了,就如那誰說的“怕高都是苦命人”吧。
畢竟股民都喜歡說永遠漲,而厭惡有人說存在風險。
之前總看到有人說,某某券商,某某機構的分析預測壓根就不準,他們說會漲到多少,最後都漲不到,反而會跌;而且曾有人統計過,分析機構的預測準确率非常低。
今天我想就此聊一聊,為什麼許多分析機構的預測都不準,難道是他們對一些行業及公司的研究出錯了嗎?其實并不是,答案隻有一個:
分析和交易,是兩碼事
分析≠交易
機構們對市場,或是某個行業或公司分析的對麼,對确實是對,但公布出來後反而會失真。
比如甲乙丙三家機構都對市場表示看好,從各行業的數據等多方面,用各種模型計算,認為會漲到10000點,但恰恰到了9000點甚至更早的時候就結束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萬點的目标,所以會有一群人在目标到來之前,提前逃跑。
主要是因為在市場上沖的時候,流動性強,買賣交易的多,不愁沒有接盤的,這時候最方便逃跑,尤其是大資金,如果沖到頂點,市場情緒不再爆棚的時候,是不好跑的,搞不好就連他們自己也埋進去。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常說“不賺最後一個銅闆”的原因。
上面隻是一種簡單化的解釋,但市場是複雜的,經濟學不是科學,是一門學科。市場是動态變量,它由不同的人組成,不同的人有的共識分散,有的共識趨同,最終多方力量彙聚,以一種化學反應的方式生成一種合力。
這種合力的背後是人心,而人心所導緻的行為,又會以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因為一份比較權威的“市場分析”而改變心路。
如果有一份市場分析也說某公司的股價會漲到100元,而此時的價格才40元,那麼人們确實會去買,但越接近100元,博弈心理就越嚴重,直至在100元到來之前,稍微強勢的力量(資金)會提前賣出。
反之,如果沒有那份“市場分析”,人們心裡也就沒有了坐标,完全是盲猜,盲人摸象,摸到什麼是什麼,沒準還真能漲到100元,甚至漲到200元也有可能。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市場炒的是“預期”,現在的價格可能反應的是明天或未來的估值,而不是當下。
“預期”就有點類似盲猜,一個新的市場方向、商業模式,哪怕是概念出現了,而沒有人告訴你價格會漲到哪裡,但人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象力,去想象這個商業模式會産生怎樣的蝴蝶效應,會如何如何發展,會有多少億的市場規模。
此時大家都在沒有坐标價的情況下盲猜,人們在不斷的心理博弈中撮合出了一種“預期心理”,在一件還沒發生,且未來也僅可能發生的事之前,股價先漲起來,而等那個預期靴子落地,股價反而停滞不前,因為夢想(價格)已經照進現實。
操作筆記:
1、半導體系列,減倉一成,目前維持3成倉位。
這個我之前是說過的,會階段性減倉,現在從之前的5成減到了3成,其實也不算多。
2、汽車拆解\電池回收,無操作,維持一成倉位。
昨天建倉,分散配置了三隻(以後會擇機調整歸一),好在昨天當天就出利潤了。今天沖高回落,雖然紅盤,但收盤溢價不比昨天多多少,沒啥意思。而且這個細分闆塊和新能源\電池很重疊,如果後面新能源出現調整,它大概率也會跟,所以短期内還是有風險的(不适合短線玩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