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詩案,蘇轼九死一生,被貶到黃州以後,蘇轼的心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初到黃州時,蘇轼内心跌落到低谷,生活也困頓不堪,但蘇轼本就有樂天派的性格,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就在黃州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趣,不僅愛上了黃州地區的自然風物,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蘇轼前往岐亭拜訪自己的好友陳慥,蘇轼的一群朋友相送,包括潘大臨、古耕道、郭遘[gòu]等人,衆友人将其遠送至女王城東禅院,蘇轼遂有感而發,寫下一首七律詩。轉眼一年過去了,恰好又是正月二十,蘇轼又和潘大臨、郭遘出城踏春,再次來到女王城,想起去年的往事,蘇轼寫下了這首《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此詩并非蘇轼的名篇,但是其中兩句,卻無疑是千古名句,很多人都曾聽過,也會背誦,那便是“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那麼,這首詩蘇轼到底想說明什麼?人們又為什麼對這兩句詩能夠産生共鳴呢?我們先來看下全詩。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蘇轼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蒼顔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題注:1)“潘郭二生”是蘇轼在黃州時的朋友潘大臨和郭遘,潘大臨有個斷句非常著名,叫作“滿城風雨近重陽”,此句還有個本事很有趣,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讀讀;2)“女王城”為黃州州治東十五裡的永安城,俗稱女王城;3)“和[hè]前韻”指依照之前詩的韻腳作詩;4)這個題目略長,如果加個标點似乎更好理解一點,為“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小注:1)酽[yàn],指很濃的液汁。
起句引入此次踏春的前後因由,“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正月二十日時,春意尚未濃重,所以身在城中的人們,是感受不到春風的,因此蘇轼形象地表示,東風還不願意吹進東門裡,所以詩人才和朋友們相約到郊外踏春,而且此次踏春,與去年類似,還是同樣的朋友,還是同樣的地方。
接着兩句新穎奇特,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東坡不寫踏春所見之景,反而宕開一筆,直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一出,此詩境界立馬高出一個境界。東坡經曆了烏台詩案後,内心變得更加純淨和成熟,所以他的感慨也變得深沉而富有哲理。人如候鳥,根據季節南來北往,從不懈怠失信,然而,今年之候鳥卻不同于去年,世界萬物瞬息而變,一切猶如春夢一般,不留下任何痕迹。
人如候鳥,是東坡在一語雙關,既是描述今年“還尋去歲村”的事實,亦是表現人生寒來暑往的奔波,但總要歸于一處,可人不同于候鳥的,是人生更加複雜,思緒、經曆、往事、現實,一切一切都讓人應接不暇,但是,經過若幹時間以後,我們再回頭看往事,就會發現往事如夢一般不可摸捉,既然如此,那麼現在所經曆的,不也是大夢一場嗎?你在世界上存在的痕迹是什麼?“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飛鴻踏雪尚有一絲印記留下,而此刻的東坡,更進一步說“事如春夢了無痕”,無痕無際,不生不滅,什麼宦海浮沉,什麼功名富貴,都是虛的,曠達超脫之情,自然不言而喻了。我總覺得,倘若人體會到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七字,人生就會幸福許多,煩惱就會減少很多。
所以,這看似遊離于全詩之外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一聯,實則才是全詩的關鍵,也是東坡遊春之樂的心得,也才有了下面超然曠達的舉動。東坡說“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蒼顔一笑溫”,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暖的野老蒼顔,此次的踏春,相信不用多說,讀者就已經感受到了有多麼惬意和美好。蘇轼在黃州,經常與農夫野老洽談交流,與他們一同勞動一同吃飯,毫無文化名人的架子,蘇轼對這些是真的太愛了!
山水之樂,朋友之情,野老之樸,完全可以掃除一切煩心往事,甚至連黃州之貶也變得沖淡多了,因此蘇轼在最後說“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言下之意,蘇轼是說,在這裡,已經和朋友們定下了每年的遊春之會,所有關心我的故人朋友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所擔憂,也不必牽挂朝廷是否召我回京了。
從烏台詩案到黃州之行,對蘇轼人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學者都說,黃州之後的蘇轼,才是真正成熟的蘇轼,更是文化上成熟的蘇轼,從他這段時期的詩文中,我們也能察覺到這一變化。因此蘇轼講“故人不用賦招魂”,那其實不是發牢騷的反話,而是實實在在蘇轼内心的呼聲,更是他成熟之後,榮辱不驚的淡然與闊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