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4)
我們還是來看各大名家的解釋
朱熹:君子循天理,故日進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錢穆:先生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
對于“上達”、“下達”的解釋,在學術界有所不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君子上達達于道,小人下達達于器;例如農、工、商等。
這句話非常簡單,但是,我們知道越是簡單的話,解釋起來就越是複雜。光以上就列出了三種。朱熹是從公私來講,認為君子遵循天理即公,而小人隻為自己,即私,因此公就是上,就是高明,而私就是污下,就是人欲。而錢穆是從事業上講,君子每天都在上進,而小人天天沉淪向下,自暴自棄。
我認為本章應該解釋為:“君子上達達于道,小人下達達于利”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思想。
那麼,我們在理解這句話之前必須先要明白,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有一個公理,那就是君子、小人,他們的屬性都是人,這個毫無疑問!而在春秋戰國孔子所在的那個年代,人們95%以上都是文肓,能讀書識字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孔子是個教育家,将“人不知”的社會轉變為“人不愠”的社會是他的追求。他教育弟子首先是“聞道”,不聞無以“學”,其次是“見道”,不見亦無以“學”。隻有“見道”以後,才可以真正地“學道”, 滿腹經綸之後還要去驗證、實踐,最終依“學”而“行”,也就是成為一個行者。普通人要想成為社會精英,開啟個人人生的塑造,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必須從“聞見學行”聖人之道開始,每個階段都代表一種人生境界。
從一個聞者開始,然後見者、學者、行者。再賦以一定的智慧,成為一個智者,這樣,對待一些問題你才能不惑。當你完全踐行了聖人之道,就成為了一個仁者。仁者隻是在走聖人之道的路上,并不見得已經成功,而當一個仁者事業有成後,就成為了一個達者,不管是一個仁者還是事業有成的達者,當他有勇氣直面這個社會的陰暗面而不畏懼,同時成為一個勇者,那麼他就成為了一個君子。為什麼?因為論語14.28中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一個君子,仁、智 、勇三者缺一不可。于是就來到了本章的“君子上達”之說,也就是一個君子,踐行聖人之道而不退轉,這就是君子上達而達于“聖人之道”。
當然一個人當他聞、見、學、行聖人之道後,不按聖人之道走,而是為了權名利色,滿足一已之私欲,見利而忘義,不走正道,再加上一點自己的小聰明,那麼這時就會步入岐途而成為一個小人。小人得志,也會飛黃騰達,但是終究不會被曆史所認可,他們最終會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當然,孔子那個年代,重仕,輕農、輕工、輕商。把學習農、工、商等技藝的人也叫作小人,論語13.4中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樊遲請教學習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呀。”樊遲又請教學習園圃之學。孔子說:“我不如老圃呀。”樊遲退出後,孔子說:“樊遲呀,真是一個小人,管理者好禮,民衆不敢不敬畏。管理者好義,民衆便不敢不服。管理者好信,民衆便不敢不用他們的真心和實情來對待君上。做到這種地步,四方民衆都會背負了他們的孩子來歸順你,莊稼、園圃自然會有,何必自己學稼穡之事呀!”
在這裡,孔子将勞動人民看作小人,認為務農不如作官,被扣上假仁假義的帽子,這些論斷,都成為了後來批孔的依據,當然,古代社會制度和現代不一樣,這都是由于當時社會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纏說論語第68講裡我們講了“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節中,我們講過,小人,在參與利益之網的現實運作中,被利益之網的潛在力量所開導,明白了其中運行的機制與結構,從而于其中而遊刃有餘,由此而得其大利,所謂竊财而不留盜痕,竊名而萬古留名,竊國而成國之聖人。我認為,小人達到這個高度和水平,可謂小人中的“達者”。 于是就來到了本章的“小人下達”,也就是小人下達達于利!
但是如果這些小人及小人之達者,能夠迷途知返,改過自新,重新走向聖人之道,同樣也會成為君子。而現實社會中,我們普通人由于人的動物本能,不經意之間為了一己之私欲總是免不了的,這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内省、修身,在沒有成為君子前,我們都是小人。
在論語17.3陽貨篇第三章有: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我們講過,君子都是從小人而來,從小人轉化而來,任何人,在沒有“見、聞、學、行”“聖人之道”之前,都是小人,都曾自小之。“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私道,永遠活潑、當下地呈現,即使沒有孔子,“聖人之道”也不會被掩蓋,而任何人,隻有“見、聞、學、行”“聖人之道”,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可能轉小人而成君子。因此可以看出,在孔子眼裡,小人隻是不走聖人之道,為眼前利益畫地為牢,自小而已。而那些沒有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不學文化,95%以上的文盲,每天隻為本能而活着的人,在孔子眼裡連小人都不是,隻是一些木偶、工具而已。
有人講,中國儒家就是義、利之争,君子、小人之争,也許古代由于社會制度的局限性,使得君子、小人的标準過于狹隘,經過漫長的時間積澱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利用孔子的理論,隻要你的行為是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麼你就是一個仁者,再能夠勇于和社會不良風氣作鬥争,見義勇為,那麼你就是新時代的一名君子。
好,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裡。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部分文字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圖片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