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螺獅殼裡做道場
阿拉上海人可是有真本事的!
最近,小坊就刷到了一條視頻
拍攝的是上海一座獨特的大樓↓
随手一搜,類似的視頻還不少
廣大網友的第一反應都是↓
坊友們知道“紙片樓”在哪嗎?
沒錯,它就位于上海最繁華的
南京路步行街附近
樓體最薄處僅有20厘米!
(文具店最常見的直尺都有30厘米呢…)
最薄的地方,隻有20厘米厚
這座老樓在甯波路石潭弄的最南端,上圖是大樓的正面,看起來和普通的居民樓并無差别。但是換個角度,從側面看,奇觀來了!
是不是薄如紙片?尤其是圖中路牌這裡。然而事實上“紙片”的形狀是一種視線錯覺,整幢樓其實是帶有三角的多邊形建築。
兩邊窄,中間寬,隻要繞過立面後面,就會發現其中奧妙,薄如紙片的立面隻是假象,整幢樓其實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漸變得越來越寬。
據專家介紹,做成“薄片”是為了在有限用地條件下充分利用空間,“薄片”隻是建築的小局部。
類似的老樓在上海并不罕見,譬如南昌路、淮海路、武康路一帶都有,過去在造樓時往往會将地界利用到最大限度,貼着馬路邊建樓。但現在幾乎沒有人會這樣設計樓房了。
所以這是一棟帶着時間“刻度”的老樓,這也是網友對“紙片樓”這麼好奇的原因。
住在裡面沒那麼吓人
面積不大卻有3個陽台
家裡有這麼窄的一塊牆,住起來是怎樣的感受?
記者穿過長長的走廊,敲開了住戶鄭阿姨的家門。鄭阿姨的家就處于整棟“紙片樓”裡最窄的那處“尖尖角”。這是一套内部結構類似Loft式的房子。令人稱奇的是,面積不大的房屋内卻有3個陽台,開窗望去便是馬路。
“其實就是視覺差,三角弧面在背後被擋住了。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吓人,你看我現在不住的挺好的嘛!”鄭阿姨告訴記者。
鄭阿姨回憶,自己第一眼見到這房子時,也被這“奇葩”房型震驚過。
“當時單位分房子,我跟領導過來一看,哎呦,沒有衛生間、汏浴間的。”鄭阿姨是原上海航道局儀表廠職工,跟船打了一輩子交道,“一看這房子,我心裡就想,我工作在船裡,怎麼回家了也好像在船上。”
窗外有年輕人拍照
我蠻開心的
最終,鄭阿姨還是選擇了這套房。她用一道門将房間隔出一個“A”形,門後是小儲物間,以及閣樓樓梯,門前是客廳。房子面積不大,但是一家人居住倒也沒有什麼不便。
自從這裡成了網紅點,
鄭阿姨的生活有沒有被打擾過?
“偶爾有人敲門,想看看。現在是我兒子一家三口住這裡,對于一些好奇的遊客,我們也是歡迎的。”
鄭阿姨坦言,偶爾的打擾不算什麼,“有時候從窗戶望出去,很多小姑娘、小夥子在這裡拍照。看到我了,還跟我打招呼,我看着也蠻開心的。如今一晃眼已經住了22年,真的要動遷搬走,還真的不舍得,這裡才有老上海的味道。”
老鄰居已陸續搬走
電話亭也拆掉了
據了解,甯波路390号大樓(紙片樓)裡目前還住着40多戶居民。“像鄭阿姨這樣住了二十幾年的住戶都算時間短的了,樓裡六七十年的老住戶也不在少數。”
90歲高齡的楊阿婆從13歲起便住在這棟樓裡,她見證了這棟樓周邊的變化。據老人回憶,之前大部分是用作辦公室,後來改用為居民樓。
老人閑來無事時,便會捧起一本老相冊回憶往日舊時光。“老早阿拉這裡整棟樓隻有樓下有一個公用電話,在北京路路口還有一個電話亭,現在都拆掉了。”楊阿婆不時感歎時光荏苒,老鄰居也搬走了不少。
紙片樓究竟有多少年曆史,
直到現在也沒人說得清。
住客們也隻能說個大概,
約莫是上世紀30年代建起來的。
如今,紙片樓裡的年輕人早就搬出去住了,剩下的大多是腿腳不太方便的阿婆爺叔,他們偶爾也會嘎嘎三胡,講講以前的名人轶事。和“隔壁”的南京東路比起來,這裡少了一些繁華和喧鬧,卻多了一份甯靜和悠然。
END
來源:勞動報(記者 黃興)
來源: 新聞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