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太陽的後裔》火熱播放中,該劇主要講述了特戰部隊海外派兵組組長柳時鎮和特診病房醫生姜暮煙在韓國和派兵地區之間奔走的愛情故事。
然而最新的一集劇情卻掀起了熱議,更有熱心網友@乳腺科呂鵬威 放出截圖調侃道:「你們的老公仲基,估計救不活了!」
(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心電監護
心電監護是臨床常用的檢測方式之一,而網友指出圖中的電極片卻放錯了位置,那正确的心電監護應如何進行呢?莫焦急,聽我們細細道來。
檢查原理
心電監護用以監測心肌連續區域心動周期中的電位變化。心電圖波形在等電位線上下的升降,其基線取決于 TP 節段的情況,即 T 波與 P 波之間的描計曲線。在 ECG 曲線上,曲線垂直方向的數值反映了心肌電位幅度情況,而水平方向數值反映了某種電位變化的時間長短。
在檢查中,各個導聯為 ECG 提供了獨特的檢測視角。每個導聯兩端附有電極,一般為一正一負。
心髒監測信息主要來自兩個影像學平面,分别為冠狀面與水平面。冠狀面将人體垂直分為腹側部與背側部,而水平面将人體水平分割。ECG 肢體導聯位于冠狀面,連接其端點即成為所謂的 Einthowen 三角,而心髒位于該三角的中心處(圖 1)。胸導聯有序分配于水平面。
圖 1 Einthowen 三角示意圖
适用範圍
ECG 适應證範圍較大,包括重症監護病房、加強醫療區、手術室、急診及救護車等諸多臨床場所都可能用到 ECG,對患者而言,在相當多的情況下,ECG 檢查都是必要的,如麻醉術後、心髒外科手術後、起搏器植入後、血管内皮術後(特别是冠脈手術)。而在劇情中,身中數槍的柳大尉就進行心電監護,随時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而從疾病的角度來看,急性心梗、不穩定心絞痛及急性肺水腫等均需要及時 ECG 檢查,後者無明顯禁忌證。
儀器組成
ECG 檢查儀器包括監測儀、導聯線路、患者導聯線及電極。ECG 監測儀一般顯示一至兩個波形,可根據需要調整。另外,醫生在 ECG 檢查中需準備酒精棉球等消毒工具。
準備工作
重點來了,正确的心電監護應如何進行呢?
1. 清潔工作
術者檢查前清潔雙手并進行消毒處理,并為患者闡述 ECG 檢查情況,穩定患者情緒。如需要可使用酒精棉球清除患者體表過多的油脂以增加其導電性。如遇多毛體質患者,需剃毛以增加導聯電極穩定性。
2. 電極放置
檢查電極是否過期,選擇合适的電極。告知患者電極放置時會有冰冷不适感,放置注意輕壓電極(圖 2)。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 ECG 僞波,放置電極時需避免骨骼凸起部及人體主要肌群。若使用可脫卸導聯,建議在放置電極前需預先将電極與導聯連接。
圖 2 正确放置電極示意圖
3. 導聯放置
根據導聯顔色确定其合适的放置位置:
在五導聯 ECG,白色導聯多置于靠近右側肩部的鎖骨下窩處,黑色導聯多置于靠近左側肩部的鎖骨下窩處,紅色導聯置于腹部左側的胸腔肋骨下界。綠色電極,即地電極,可放置于身體各處,通常置于腹部右側的胸腔肋骨下界。棕色導聯為胸導聯,多置于十二導聯 ECG 的 V1 或 V5 處。
4.ECG 調整
确定已啟用特定警報系統,并選擇合适的警報區間。與等電線警報不同,ST 節段應設置 1 或 2 mm 的區間以避免過多的 ST 假性警報。對于缺血高危人群,推薦 ST 節段 1 mm 設置,而其他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使用 2 mm 設置。若患者有起搏器,需設置 ECG 起搏器模式以避免起搏器波形混為 QRS 波。
常規導聯配置
常規導聯配置為三導聯 ECG,即我們常說的雙極監測。操作方面需在患者雙上肢及左下肢分别放置Ⅰ、Ⅱ、Ⅲ導聯。這種 ECG 多用于診斷簡單心律失常,但是這種 ECG 診斷罕見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效果欠佳。
上以述及的五導聯 ECG 可以輔助診斷複雜心律失常。但是由于缺乏胸導聯,五導聯 ECG 的心肌缺血敏感性不高。
ECG 常見問題及并發症
對 ECG 結果的誤判是 ECG 檢查中常見問題,其中 ST 節段警報經常被誤解為心肌缺血信号,而患者肌肉低度震顫或背景嘈雜會使 ECG 結果看起來像房顫,另外手術中電凝止血也往往是 ECG 監測儀誤以為是 QRS 波(圖 3)。
圖 3 電凝止血幹擾 QRS 波監測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臨床醫生在 ECG 檢查時應最大限度的保證電極放置效果,消除混雜因素,例如,為了消除患者肌肉動作的影響,在放置肢體導聯時應避免四肢位置,而選擇軀幹靠近四肢的位置。ECG 并發症十分罕見,有報道的包括皮膚刺激(圖 4)及電極放置後皮膚色素沉着。
圖 4 ECG 檢查中罕見的皮膚刺激示意圖
看完這些,想必您對心電監護操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麼掌握操作還是遠遠不夠,當檢測指标出現異常,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關注心血管時間,回複 心電監護 即可查看處理方法)
心肺複蘇
另外,在《太陽的後裔》中,姜醫生一邊哭泣一邊做着 CPR,讓人不禁陷入思考:高質量的心肺複蘇能這麼做嗎?
就在不久前,美國心髒學會(AHA)在 2010 版心肺複蘇指南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新版指南發布在 Circulation 雜志上。強調通過做到快速行動、合理培訓、使用現代科技及團隊協作來增加心髒驟停患者的生存幾率。
表 1 BLS 中成人高質量心肺複蘇的注意事項
表 2 BLS 人員進行高質量 CPR 的要點總結
1. 基本原則
施救者應同時進行幾個步驟,如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以縮短開始首次按壓的時間;
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綜合小組,同時完成多個步驟和評估(分别由施救者實施急救反應系統;胸外按壓、進行通氣或取得球囊面罩進行人工呼吸、取回并設置好除顫器同時進行);
2. 高質量的心肺複蘇
(1)每次按壓後胸廓充分回彈,施救者必須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2)減少按壓中斷:胸外按壓在整體心肺複蘇中的目标比例至少為 60%;
(3)若緊急醫療系統采用包括持續胸部按壓的綜合救治幹預,對院外心髒驟停者可以考慮在綜合救治中使用被動通氣技術;
(4)對正在進行持續心肺複蘇且有高級氣道的患者,通氣速率建議簡化為每 6 秒一次呼吸(每分鐘 10 次呼吸)。
3. 足夠的速率和按壓幅度:
按壓速率為 100 - 120 次 / 分鐘;幅度至少是 2 英寸(5 厘米)。不超過 2.4 英寸(6 厘米)。最新數據提示過度按壓的速率與深度起到的急救效果更差,所以最新指南對心髒的按壓深度、速率都進行了上限設定。
4. 溫度管理
為幫助患者預防大腦退化損傷,目标溫度管理方面,最新證據顯示溫度範圍可以擴寬到 32-36 攝氏度并維持至少 24 小時;
5. 呼吸
對于呼吸衰竭伴有肌緊張,且帶有胎便的新生兒,目前還沒有充足證據支持常規氣管插管。新指南建議在輻射加溫器下進行心肺複蘇以幫助新生兒更快地獲得氧氣供應。
來源:心血管時間
歡迎關注微博:每日醫學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