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評評談談才是ZHEN
真正緻命的都是看起來柔弱的,
比如空氣、水和時間。
看起來“一句頂一萬句”的絕對正确,
隻要時間夠長,
等待我們的小宇宙偶爾換了立場,
就要開始對它質疑。
當然,質疑如果能被正确對待,
最終引領的是進步,所以質疑無罪。
1
“配套先行”也對也不對
/
今天非議的“一句頂一萬句”叫做:配套先行。
曾幾何時,配套先行是葵花最寶的典,不是嗎?
國家招商引資,要把吃喝玩樂給建起來,否則外國老闆和專家都不願意來;
政府土地财政,要把周邊路網給先修好,否則開發商來了也是底價等成交;
開發商建設區,要把超市和班車先配好,否則購房者看房路上就要向後轉。
(哪怕沒有人消費,哪怕沒有錢建設)先建好配套,才能有可能面向市場。
這話一點也沒錯,以前我也這麼認為;
今天或許還這麼認為,但是開始有了“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這句冠冕堂皇是所有質疑的冠冕堂皇。
質疑的衍生邏輯在于:本來沒有錯,但在一定的條件狀語之下,有可能可以調整。
還是要先行的,但是配套建得不合适、不合理、不是目标客戶群的痛點,那這句話真的要有修正的必要了。
真實的笑話——
15年前,一号線寶山富錦路站某個社區,有人來問:“我們的社區商業做個浴場,是不是有利于賣房?“
當然不是,在那個“光憑一号線已經承載不了價格目标的情況下,浴場對購房者的吸引力不如菜場不如超市不如醫院不如學校”。
“那麼我們搞掂有花頭的浴場呢?”
“你認為住在社區的男人,會傻到在家門口亂搞柒撚叁?!”
這是一輪真實的對話,我之後在一些論壇和内部培訓上都講起,當時是為了說明換位思考或者客戶邏輯的命題,如今看來,【配套先行】至少配的不全對。
難道要配套滞後?
看起來,這邏輯更不對
于是折中吧。
基本滿足人生活的配套要先行,這個是基于主張配套者的經驗或者大數據大概率,但要做到投其所好,在配套部位的升級換代上,就要做到滞後,滞後到“等客戶進來之後,慢慢揣摩出他們的人群、喜好和痛點”,在配套的二次叠代中做到貼近目标消費者。
也非原來的定位有偏差,
也非原來的策劃水平差,
也非消費者被調研說謊,
因為人的需求會變化,買房和入駐(後)對配套的需求不同,這是情有可原。
所以,因為客戶需求在一個長周期裡會發生變化,配套“可以先行但不可能亘古不變”這話兩廂不得罪,也是真實感受。
2
錦上添花,未必是好配套
/
再用動态思維來诠釋一下配套升級的問題。
賣房時候,給消費者配置的菜場、超市、沙縣小吃、建材、美容美發,權且不論形象和調性,至少在前期都是用得到的:
來看房,要吃中飯吧!
走累了,要喝飲料吧!
裝修了,要買建材吧!
入住了,總要理發吧!
都沒錯了,那麼為什麼等到社區基本入住了,要趕這些業态呢?
一方面,是社區入住之後的整體形象要求;
另一方面,這些業态也到了“沒生意可做”的階段了。
這種解約和分手,是彼此曾經需要但友好協商散夥的理性。
社區入住之後,社區商業要統籌安排、要考慮滿足業主需求(的業态)、要考慮配套為未來二手房保值增值、要考慮安保和隐患杜絕,更或者在社區商業(街)的要求下,要有主題或基本主題下經營。
彼時,别說社區業主發生了心态的變化,就算社區業主的對話面,從開發商變成了物業公司,因為立場和目的型發生了變化,所以需求當然發生變化。
再用刻舟求劍的方式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把原有的菜場,升級成大賣場;
把原有的沙縣小吃,更新為品牌餐飲;
把原來的建材小店,換代到生活藝術館,等等。
都不能算錯,但是這都是“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的名正言順,并沒有給業主帶來“正需要”的針對配給,也就是招商運營者動态思維的級差。
社區入住之後,社區商鋪應該未雨綢缪地先調研(或者大概看一下)入住業主的基本情形:年齡、家庭結構、消費能力(觀察),這三個數據可以大緻素描出社區常住業主大概需要的商業和配套。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非數據觀摩項,這就是因人而異地判斷了。
比如,社區車位的供需情況如何?
大多數業主都開什麼價位的車?
業主的物業管理費收取是不是順利?
消費能力、消費意願、消費信用,都可以判斷出人群的素質。
别以為素質是看不見摸不着,有些業态還真的不合适所有人群。
爛仔橫行的社區,開P2P一定比文化學堂受歡迎,這不是玩笑甚至不是歧視。
對交房前社區配套進行升級,可以是“業态不變消費和服務的升級”,也可以是“是時候引入一種新業态(滿足需要)”,後者要看招商運營老大的嗅覺。
現在一哄而上的親子早教,看起來是對已入住社區的胃口,但為什麼還是有經營的優劣好壞,那就是“定位、消費、匹配”和目标人群之間的對暗号。
暗号是有,但暗号對不上,也是另一種界面的遺憾。
3
配套可以抽象,“隻提供平台不限制功用”
/
今天催生出來的聯合辦公和長租公寓,給了很多關于社區商業配套的跨界啟發。
(甚至不能叫跨界,因為引入予以對接,未必有我們想象中的排異現象)
舉個話糙理不糙的例子:草泥馬,今天不是大家也能接受這種新物種了麼?!
在聯合辦公和長租公寓中,因為把屬于消費者(或公司)的私人空間分隔出來,從而在消費者界面,實現最大程度的性價比和坪效,但原有的公共配套就抱歉了。
抱歉當然不是沒有;
抱歉自有理由:
企業的會議室、茶水間、會客室,其剛需屬性當然不如辦公桌;
居住的最核心空間是卧室和衛生間,但——
客廳不是每天有人來
廚房不是每天做飯
陽台也隻是周末才有雅興上去看看風景
這些功能也不是剛需。
于是,我們看到:
聯合辦公建立了公共空間,把會客、喝水、午餐、開會甚至打電話發呆等非經常性事件統一收置,建立一個樓層的公共空間,讓各個公司的人開放、共享、交流;
長租公寓亦然,有公共客廳、廚房、教室、桌球,把“回家是為了睡覺”正向演藝,把“回家後→睡覺前”的公共時間,予以公共區域化,單身人口本來就需要更多社交,悶在房間裡做沙發土豆幹什麼。
說了這兩個典故,回到社區配套的正題。
今天,社區配套為業主提供超市、棋牌室、桌球、健身房,看起來沒錯,但也不是完全經得起推敲——
今天,網購這麼發達
外賣這麼發達
呼叫系統這麼發達,
有必要養這麼多線下店,看着它們成為消費者自由消費的選擇之一,可憐巴巴地等客戶上門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既然社區的配套是公共的,就要做到實至名歸:
1、 配套是公共的,就要按照公共需求來還給公共;
2、 配套是公共的,也可以把具象的業态還給模糊的公共。
什麼意思?
建立可兼容多種功能的公共空間,徹底“把(公共)客廳做的像客廳”,客廳就是要提供沙發、茶幾、電視,至于你選擇看電視、喝茶、發呆、抽煙,這是使用者的自由選擇。
同理,社區配套其實隻是一個“配上呼叫系統就可以百變的空間盒子”——
一人間,可以玩電腦、發呆、打電話、看書;
兩人間,可以開會、會客、聯機遊戲、戀愛;
四人間,可以看球、麻将、吃飯、喝咖啡;
再擴容到六人間、八人間,隻要人群有需求,使用的主觀能動性還給消費者。
按照餐飲中央廚房的概念予以跨界延伸,隻要每個包間裡配置了盡可能多的功能後台,比如沙發、電視、電腦、餐桌、足球機,腫麼用是消費者的事情,業主方何必頂真到“餐廳隻能用來吃飯,喝茶去茶藝館”,這看起來的霸道和較真,其實是思維落伍的執拗,但你就忍心看着“自建的超市空空蕩蕩,外賣卻從你身邊人來人往”?!
配套後發化,就是“根據人群定業态、定模型”,願賭服輸;
配套平台化,是跨界引入的思維,具體問題“當然具體分析”;
配套跨界化,就是“讓消費者減負,還他們點菜消費的自由”。
配套本身沒錯,配什麼套&怎麼配套,這裡面百轉千回,
一時間說不完,說了你也未必聽得進、聽得懂。
本文作者:黃欣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