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智慧的大腦,才能打赢未來戰争。 楊 軍攝
賓
西北幹燥的風,吹進野戰帳篷。
藍軍指揮員張海峰,全神貫注盯着指揮工作台前顯示戰場态勢的電子屏幕。
陽光暴曬,加上風沙打磨,他的臉變得有些粗糙,儒雅之氣中平添一股滄桑感。
這是一個特殊的團隊:張海峰是空軍指揮學院科研學術處處長,藍軍指揮班子成員大多來自學院合同戰術系。
該系主任胡儆告訴記者,這是學院首次牽頭組建藍軍,參加空軍某實戰化品牌訓練。
在這裡,教員與指揮員不着痕迹地完成了角色轉換,戰場與課堂也在悄然之間實現了無縫對接。
如果有一款軟件,能夠記錄下學院教學模式改革以來教員、學員向戰而行的足迹,那足迹一定是這樣的——
東行渤海灣畔實彈靶場,南下軍事鬥争準備一線,西進大漠戈壁演訓場……自2018年以來,以打造“沒有圍牆的空戰學院”為目标的他們,真正走出了“圍牆”。他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活躍在演訓一線。
他們腳步的軌迹交彙重合,通向一個變幻莫測、難以預料的地方——戰場。
必須抵近戰場去學習戰争
藍軍大比分獲勝!
去年夏天,這樣一個消息不胫而走,從戈壁演訓場傳回空軍指揮學院。
既是對抗,必有勝負。這次對抗結果之所以振奮人心,是因為藍軍副指揮員是學院教務處處長黃志永。他們與某基地指揮參謀人員,共同組成藍軍指揮班子,率領部隊對抗實力不俗的紅方部隊。
黃志永說,這次勝利,表明院校離戰場更近了一步,也為我們當前階段的教學模式改革标定了方向。
院校為戰而生,首要知戰能戰。以前,有的教員傳授知識多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在“自循環”的教學模式裡怡然自得。當信息化浪潮席卷而來、作戰樣式發生迅猛變化時,不少人卻閉目塞聽、不識其變。
矚望未來空天戰場,軍隊院校教育要想跟上戰争之變,首先要拆掉思想裡的“圍牆”,真正到戰場上去學習戰争。
早在2008年,學院就與兩支部隊建立了戰略協作關系,定期組織開展現地教學。當時,教員、學員風塵仆仆來到位于大漠戈壁的空軍某試訓基地觀摩。
在指控大廳,一位老教員看到屏幕上激烈的空戰場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半晌說出一句話:“這才是戰場啊!”
2018年,随着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推進,實踐教學的内容和範圍也得到了拓展。教員、學員由演訓的後台,真正走向演訓活動的中央地帶——
學員由原來赴部隊觀摩,到參與部隊日常值班和空中情況處置,再到嵌入演習演練全程同步練籌劃、練指揮;教員從原來擔任訓練評估組、專家組成員,到成為“高參”和“藍軍司令”,在實戰化訓練中檢驗着作戰指揮的理論和本領。
在作戰指揮系主任鮑振峰的電腦裡,有一個特殊的文件夾。裡面的幾個文檔,詳細記錄着他近幾年參加重大演訓活動的情況。
随手點開一個文檔,鼠标滾輪數秒才滑到底。粗略一算,鮑振峰每年都要參加十數項重大演練。就在接受采訪期間,他還接到邀請電話——某戰區組織一項演習活動,想請他和幾位教員前去“助戰”。
拆除“圍牆”後,在教室也能觀大事、知戰事。在該學院,每天正式上課的時間比大部分院校晚15分鐘。原來,他們專門将上級的内參信息接入課堂,每天上課前,都會組織學員學習,方便他們第一時間了解國際時事和最新軍情動态。
學院教務處參謀辛濤介紹,他們把部隊演訓一線的實踐成果及時歸納整理成教學案例,納入學院的戰例庫。教員有需要的話,可以随時調取使用,确保了案例的含“新”量、含“戰”量。
“走近你,才能讀懂你”,這句話用在副教授葉建華身上再合适不過。近3年來,他緊盯聯合空中作戰指揮急需,深鑽細研指揮控制理論難題,先後參與軍委、戰區和空軍12項重大課題。
演訓實踐的淬火,使葉建華迅速成長為教戰研戰的優秀骨幹,被評為空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
緊跟時代奔跑,才可能不被抛棄
在空軍指揮學院合同戰術教研室主任王金濤的案頭,有一本《以學員為主體的研究式教學實施辦法》,題目下方寫着:4.0版。
王金濤介紹,從2018年至今,研究式教學實施辦法已經經曆了4次比較大的調整完善。
版本,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一個高頻詞。
比如,教材版本。現在,每個新期班開課前,教員都會對教材進行補充完善。即使是一門老課,有的教員也會花一兩個月時間,調整相關内容。
學院教學督導組組長劉剛說,小步快跑,加速叠代,既是信息時代的特點,更是信息時代的需要。現在,戰場在變,部隊在變,時代在變,世界在變,而且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深刻。教育本身是變化發展最快、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身為教育者更需要時刻關注、敏銳應對這種變化。
變化,難免會帶來陣痛。2018年,根據聯合作戰需要,學院以指揮能力、領導能力為基本模塊,借鑒世界軍事強國研究成果、前沿作戰理論和部隊戰備訓練經驗,全面重構課程體系。
不少曾經給學院增光添彩的“精品課”,因為内容陳舊而抱憾“落幕”;有的新開課程是之前從未涉獵過的領域,但因為和作戰緊密相關,很快被納入課程體系。
那段時間,整個辦公樓晚上燈火通明,不少教員辦公室裡都擺着折疊行軍床,加班趕進度成為常态……
當年,重點班次近70%的課程都完成了重構調整!
新開設的《戰争理論與實踐》這門課,授課時間隻有14天,但構架體系涵蓋軍事哲學、軍事曆史、空軍戰略等,囊括了上百年戰争發展史。為了備好這門課,院領導幾次參加集體備課,多次旁聽試講。
軍事戰略教研室副教授鄒轶男是這門課的負責人。她回憶,備課期間,僅課程主體框架就經曆了3輪修改。每次修改都要搜集大量資料,從數十本書裡反複篩選戰例訓例。當時,就連去食堂,大家都是步履匆匆。
身處大變革時代,軍隊加快從機械化到信息化複合過渡,智能化初露端倪。明天,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應對這種變化,唯一途徑就是奔跑。隻有努力奔跑,你才可能不被時代抛棄。”鄒轶男說。
着眼未來聯合作戰,合同戰術教研室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當時,某空防基地在聯合作戰指揮體系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是再等等,還是先幹起來?他們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後者。
合同戰術教研室主任王金濤帶領教員反複研讀某部試點成果,主動和空軍機關對接,帶着問題赴基地進行深入調研。他們經過20多輪集中攻關和不斷完善,編寫形成相關籌劃指南。
2019年,學院迎來了空軍“軍旅級指揮員輪訓班”,合同戰術教研室正是這個班的牽頭組訓單位。他們以這本指南為支撐,對作戰指揮專題授課内容進行全新設計。結業前,學員對授課質量給予高度好評。
欲制勝未來,必須勇于搶占高地
前不久,空軍指揮學院師生觀看了一堂對話首任院長劉震的情景黨課。
在穿越時空的對話中,老院長劉震深情回憶道:當初成立學院,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革命戰争年代,特别是空軍作戰建設實踐中零碎的、不成形的經驗,總結歸納提高,形成帶有指導性的系統理論,并用它教育培訓我們的學員,更好地指導推進空軍建設和對敵鬥争。
自組建之初,這所院校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搶占空軍軍事理論的前沿高地,助推空軍戰鬥力實現螺旋式上升。
實現螺旋式上升,必須大膽突破,打通從理論到實踐的“任督二脈”。教授薛碧峰記得,當年,他來到高原演訓一線,一眼就看到屏幕上部隊為了區隔空間而标注的紅色藍色線條。
為此,薛碧峰興奮不已:原來自己關注的課題,部隊也在研究。他形容那一刻,就像兩個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下子碰觸到了對方。
未來空戰,不同軍兵種部隊都會參加,如何加強空戰場規劃至關重要。薛碧峰打比方說:“空中既沒有交警,更沒有指示牌,如果規劃不好就容易發生誤擊誤撞等問題。”
早在2015年,薛碧峰就對空戰場規劃産生了強烈興趣。近幾年,随着部隊聯合訓練不斷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簡便易行、大家都認可的空間管理規則。對此,不少任務部隊積極探索,在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好做法。
2017年,薛碧峰随工作組到部隊進行幫帶。其中,空戰場規劃就是他調研的重點課題。看到部隊已經取得實踐成果,本就高原缺氧、心情激動的他愣是一夜未眠。返回學院後,他抓緊梳理相關成果,主動向院領導申請,要給大家講一課。
課講得很成功,空軍機關一些幹部也聞訊前來旁聽。顯然,他們意識到這個課題對打仗有多重要。
一位哲人說,現實的世界是你看得見、摸得着的,本質的世界卻是看不見、摸不着的,這才是真理的世界。
對一所軍校而言,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發揮理論優勢,将來自演訓一線的感知提煉總結、梳理歸納,使之變成真知。
随後,一個由機關、院校、部隊人員組成的空戰場規劃課題組成立,薛碧峰任主要負責人。
五年磨一劍。經過課題組艱難攻關,2021年4月,一本關于某空戰場規劃方法作戰運用的教材問世并下發部隊。下一步,這個應用方法還将在更大範圍推廣。
供給側又一次精準地對接了需求側。今年5月,薛碧峰接到3家不同兵種單位的授課邀請。部隊官兵對先進理論的歡迎程度,令人振奮。
欲制勝未來,必須勇于搶占高地。這樣的視野、胸懷和擔當,才是一所軍事院校所應當具備的。
開放的課堂,孕育強軍的種子
2020年,空軍指揮學院派出教學骨幹編入藍軍指揮班子,全程參加某實戰化訓練對抗。
擔任藍軍副指揮員的黃志永,手握話筒坐上指揮席位。盡管有些不習慣,他們還是運籌帷幄,大比分将對手擊敗。
勝在哪裡?黃志永微微一笑,指了指腦袋:我們比他們會運籌、會計算。
這次獲勝,本質上就是“提升學習力和思維力”的一次勝出。
學習力、思維力與實踐對接,并成功指導實踐,是院校想要教育和引導學員達到的最終目的。
為檢驗學習效果,一位教授曾抛出一個問題:“信息化時代,指揮員的位置,究竟該在地面指揮所,還是應該在空中指揮所?”
學員們思考片刻,紛紛給出答案。一位學員說:“隻要信息網絡暢通,在網絡任何一個節點上進行指揮,都沒有問題!請看發生在去年的兩個真實戰例……”
對這一答案,教授沒有評判,而是用欣賞的目光望向這個學員,就像老農看着一株破土的嫩苗。
這位教授說,當大多數人用機械化模型來思考時,有人已經開始用信息化網絡化的大腦去研究問題。這,就是認知的升級,也是學院推行教育改革之後收到的效果。
系統之内是常識,系統之外是見識。教員、學員在質疑中學習,在研讨中增智。他們更加注重讓這種能力通過戰場淬火,轉變為“閱讀”戰争并打赢戰争的實戰能力。
通過改造學習,他們将課堂對接沙場,能力的邊界得到拓展,能力的應用有了靶向,一個個指揮作戰的金點子、新手段在戰場的胎床上孕育而生……
副教授鄒轶男認為,真正的高手比拼到最後一定是拼内功,教學骨幹首先要練成這樣的内功,然後才能傳授給學員。
政治工作系副主任付土旺說:“能力培養,好比送給學員一粒種子。在廣闊的實踐沃土裡,種子總是會發芽的。然後,通過他們輻射到部隊,轉化成更多的能量。”
學會運用所學所思,靈活應對未來戰場的不确定性,這就是改造學習并且開放課堂的重要價值。
空軍指揮學院教學樓前,矗立着一尊雕塑,象征三架戰機的鋼鐵結構伸向雲天。從空中俯瞰,它們又像是一粒種子綻出新芽。
塑造空軍未來的領導者、制勝空天戰場的指揮者、推動空軍發展的建設者,首先要學會在頭腦的“風暴”中感知戰争、閱讀态勢、臨機應變,才能更加從容地走向部隊、走向戰場、走向未來。
我們相信,千萬顆種子一定會從這裡破土而出!
版式設計:梁 晨
來源: 解放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