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魚文化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過年時,不論是飯桌上還是牆上,家家都不會少了“魚”,中國人講究“年年有餘”。中國人為何如此青睐“魚”?其實這裡面不隻是讨個“魚”諧音“餘”的口彩。
(傳統年畫《年年有餘》)
中國人有魚崇拜情結。
中國人的魚崇拜與對魚的認識和養殖一樣,曆史相當久遠,這已為現代考古所發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幾乎都發現了魚形和魚紋類圖案。如1955年從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盆,距今已有6000多年曆史。
魚崇拜對中國傳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張“太極圖”:畫有兩條首尾相銜的黑白魚形象。
(半坡魚紋陶)
這張圖的内容博大精深,兩條魚分别代表“陰”和“陽”,俗稱“陰陽魚”,故太極圖又稱“陰陽太極圖”。
陰陽太極圖在原始石器時代已有雛形。1983年在湖北随州西花園遺址出土文物中,便曾發現了兩幅距今5000年的遠古“太極圖”。
(太極圖)
中國古代經典“五經”之一的《易經》,與太極圖的關系極為密切,先有太極圖,後有八卦,此即《易經·系辭上》(第十一章)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為太極圖太重要了,易學界因此稱之為“中華第一圖”。
太極圖為何選用兩條魚圖案?這裡面包含的就是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什麼,就是相互對立、和諧統一的大環境、在這個“大一統的環境”下“生生不息”。
(春秋青銅器“魚龍紋盤”内壁上的魚紋)
魚呢,在給早期人類提供豐富營養,讓人“活着”的同時,自身還有極強的繁殖能力,這也讓古人覺得魚有生育神性,即便死後也和活着一樣,不閉眼……這樣,魚在古人眼裡是“再生”、“死而複生”的象征,恰好符合“生生不息”的這一特别要求。
正是因為魚的“生生不息”和“吃不絕”的特點,先秦時的不少諸侯國将錢币鑄造成魚形,現代考古中已發生不少這類“魚币”。
其實,在古人眼裡,魚是一種祥瑞之物。
(中韓國旗)
道教和易學家都将以魚為主的太極圖,作為自己組織的LOGO,太極吉祥文化甚至影響到了半島,如韓國的國旗就是“太極圖”。
不少行業也都喜歡用太極圖作為标志,如醫藥行業便很青睐太極圖,醫書上常印有太極圖。而在中藥鋪招幌下,也常常要挂上魚形飾物。
醫生為什麼愛将魚當成行業吉祥物?因為“魚”諧音“愈”,病人抓藥求醫,圖就是将病治愈,看到“魚”自然就有一種心理上的良好暗示。
(明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中醫兒科診所)
實際上,中醫以魚為吉祥物,原因很多,他還與醫德醫風關系。
醫藥行業在古代是沒有休息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隻要病人有求,随時都要提供醫療服務,即現代的“24小時服務”理念,而魚“從不瞑目”,做醫生也不能閉眼休息,要時刻準備出診,治病救人。
魚這一“從不瞑目”習性,也成為古人眼裡守财、看家的象征。
古人設計的鑰匙和鎖,一般做成魚形,圖的就是魚的“不瞑目”傳說。唐人丁用晦《芝川錄》(卷二)稱:“門鑰必以魚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
(考古出土的戰國“魚币”)
“門鑰必以魚”,此風俗在漢代已出現。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有這樣的說法,“鑰施懸魚,魚翳伏淵源,欲令楗閉如此。”
唐宋時此風俗仍很深厚,如宋代皇家的鎖門一律用“魚鑰”。元人陸友仁《研北雜志》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故宋宮中用魚鑰,降魚取匙,降匙而魚,古制也。”
鑰匙做成魚形就能保證安全,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古人之所以這樣做,還有警醒的意思,提醒大家,關門要上鎖,要睜大眼睛,不要讓人偷了。
(漢畫石像鋪首銜環内的刻畫了一條魚,借用魚”不瞑目”的神性辟邪)
古人過年時,要将一盤魚放在正對大門的供桌上,也是這個意思——希望魚不瞑目,能看家守門,防止鬼怪進門,這裡的魚又有“鎮宅”功能了。
因為長年生活在水中,魚被古人賦予了辟邪的含義。
在古代建築上防火設計,往往做成魚的形象,取義“如魚得水”,而“火克水”,有水就能防火災。據唐人王睿《炙谷子雜錄》所記,此俗源自漢朝:“漢柏梁殿頻火起。巫獻術取魚尾。置于殿上穰之。”
中國古建築上傳統的鸱吻設計,即源于此。
(故宮太和殿的鸱吻與脊獸)
宋人江少虞輯《事實類苑》(卷五十八)“魚尾鴟吻”條對此說得更清楚:“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象,冠于屋以禳之。”
唐以後一些寺觀殿宇,尚有做成飛魚形狀、魚尾向上的。後來這“魚尾”易名為“鴟吻”,形狀也變得不像魚尾了。在明清宮殿建築中很普遍,如故宮,大家都可以看到頂上有鴟吻。
除了頂上置“魚”辟邪,古代民居還喜歡用“懸魚”來裝點山牆。
這一方面是防火的鎮宅需要,還是吉祥富裕的欲望的表達。從美學角度來看,山牆懸魚也增加一座建築生氣,生動起來。
(中國傳統山牆飾紋”垂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