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計白當黑
很多人都有過外号。别小看外号,它有别于姓名,兼具代稱的功能。古往今來,人們都有給人外号的習俗。有的人甚至有幾個外号,在不同的群體中,就有不同的外号。外号叫的多了,就連本名都忽略了。
最早的外号出現在《呂氏春秋》一書中,夏末暴君桀因力能移牛,有“移大犧”的外号。由此發端,很多曆史名人都有外号,形象生動,饒有趣味。外号有好有壞,直接反映了當事人在人們心中的愛憎。外号的來源很多,有自提的,比如網名、昵稱等,也有别人取的。把它們歸一下類,無非以下幾種:
相貌類
相貌是天生了,以此為外号,能給當事人造成一萬點傷害。在漢代,賈逵因身材高大,頭型偏長,有“賈長頭”的外号,到了唐代,溫庭筠醜陋的容貌,喚作“溫鐘馗”。 詩人李紳因身材矮小,精明能幹,有“短李”之稱。這三個外号貼切刻薄,求三位兄台的心理陰影面積。
舉止談吐類
注意舉止談吐!注意舉止談吐!注意舉止談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然你就會像下面的古人一樣,外号附體。重要東漢開國名将馮異文武全才,為人謙遜,每次将領們誇耀戰功時,馮異總是退避大樹之下,“大樹将軍”由此而來。兩晉名士周顗(yǐ),貴為尚書左仆射,常醉酒失态,不問政事,留下了“三日仆射”的外号。唐代窦鞏說話遲鈍,不善言辭,人們用“嗫嚅嗡”,形容窦鞏說話吞吞吐吐的樣子。
嘲諷類
這類外号十分常見,反映了人們對當事人的厭惡之情。唐代權相李林甫肚子裡沒多少墨水,鬧了不少笑話。他小舅子生了個兒子,擺宴慶祝。李林甫将“弄璋之喜”寫成了“弄獐之喜“,當衆出醜,贻笑大方,落得“弄獐宰相”的外号。同為唐代宰相,蘇味道在其位不謀其政,處世模棱兩可,被人譏為“蘇模棱”。
南宋時,權臣韓侂胄專權。有一年,他過生日,群臣紛紛前去祝賀。吏部尚書許及之此時居然遲到了。仆人正要把閘門放下時,許尚書顧不得身份,從閘門下狼狽地鑽了進去,總算補票拜壽。更可笑的是“戲精”許及之在一次會面中,當着韓侂胄的面,雙膝跪倒,聲淚俱下,以此感激韓侂胄對他的提攜之恩。韓侂胄深為感動,提拔他為同知樞密院事。人們給許及之取了“由窦尚書”、“屈膝執政”兩個外号,窦就是洞的意思,意思就是鑽洞尚書。賤人就是嬌情!
無獨有偶,明代嘉靖皇帝喜好道教,顧可學投其所好,用童子尿煉成丹藥,投其所好。嘉靖皇帝服用丹藥之後,自我感覺很好。不久,顧可學竟官至禮部尚書。用童子尿換尚書,世人深以為恥,嘲諷顧可學為“煉尿尚書”。
贊譽型
這類外号有很多,不一而足。東漢建武年間,年底祭祀之後,光武帝劉秀按慣例要分給每個博士一頭羊。可羊有大小,博士們建議殺羊分肉或者拈阄的方法,遭到博士甄宇的反對,他率先挑了一頭最瘦的羊,其他人見此情景,不好意思計較羊的大小了。劉秀聞訊,十分高興,在一次朝會上,戲稱甄宇為“瘦羊博士”。皇帝親自取外号,666,很快傳遍帝都。
北宋詞人賀鑄有一首《青玉案》,其中有一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連用三種意境,反映出愁思的廣度、深度和密度,化無形為有形,留下了“賀梅子”的外号。在安史之亂中,唐将來瑱勇猛精進,勢不可擋,叛軍膽寒,無心戀戰,送其外号“來嚼鐵”。唐代名相宋璟關心底層百姓疾苦,百姓贊譽他猶如有腳的春天,因此“有腳陽春”的外号不胫而走。
性格類
用簡潔活潑的外号,概括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再合适不過了。冢虎,顧名思義,是指出沒在墳冢中的猛虎。這個外号符合司馬懿穩重隐忍,狠辣可畏的性格特點。冢虎司馬懿,霸氣側漏,不服不行。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有一個“拗相公”的外号。這與包拯的一次飯局有關。至和元年(1054年)三月,群牧司判官王安石參加頂頭上司包拯舉辦的宴會。席間,包大人給同事一一敬酒,就連平時不喝酒的司馬光也連喝數杯。包拯走到王安石面前,要給他倒滿酒,王安石以手掩杯,堅持滴酒不沾。包大人十分尴尬,下不了台。事後,有人說起這事,包拯無奈地說:“這人真是拗得可愛。”“拗相公“的外号也逐漸在北宋官場傳開了。
食物類
以食物作為外号,十分流行。晚唐有個叫崔遠的人,典型的高富帥,很有才華,機智幽默,經常有人請他下館子,久而久之便有了“釘座梨”的外号,意為崔遠就是席前必備的一道果盤,逢宴必到。在袁枚的《随園詩話》中,記載了一個外号的笑話。非主流詩人蔡芷衫詩多而不精,為人自負,自号“蔡子”。一日,他将詩稿送給好友汪用敷評價,汪用敷不屑地說:“這些都是打油詩罷了。”蔡芷衫怒怼說:“我可是按《昭明文選》标準寫的。怎麼能是打油詩呢。”汪用敷輕蔑地說:“蔡子也好,菜籽也罷,菜籽不打油,用什麼打油呢!”蔡子變菜籽,蔡芷衫徹底淩亂了。
動物類
很多外号是用動物代稱的。唐代貞觀年間,李義府出身低微,以薦舉入仕,因為率先提出擁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建議,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賞識,官拜宰相。李義府表面上和顔悅色,随和有禮,背地裡狹隘嫉妒,陰險毒辣。此人結黨營私,賣官鬻爵,陷害忠良,多行不義,人們十分讨厭他,給他取了“李貓”的外号。
北宋文豪蘇東坡有個手下,名叫毛滂。老蘇看不上他,宰相曾布卻很器重他。曾布被貶後,毛滂投靠了當權派蔡京、蔡卞兄弟。一次,蔡家兄弟宴請毛滂。期間,蔡卞和毛滂以池中鴛鴦為題,即興賦詩。蔡卞的詩中有一句“莫學饑鷹飽便飛”,挖苦毛滂鑽營投機。毛滂一聽,自然心知肚明,急忙以“貪戀恩波不肯飛”應對。不曾想蔡卞的老婆在一旁,笑着說:“你不是剛從曾相的池子飛過來嗎?”衆人大笑,毛滂滿面羞愧,從此多了個“毛鴛鴦”的外号。
興趣愛好類
興趣愛好也是外号的來源之一。南宋宰相賈似道精于鬥蟋蟀,還編了一本《促織經》,介紹養蟋蟀的心得體會,“蟋蟀宰相“名副其實。而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好用蛤蟆,用來制作春藥,“蛤蟆天子”的外号流傳至今。朱由崧手下的宰相馬士英,玩物喪志,不問政事,整天鬥蟋蟀,人送外号“蟋蟀相公”。這三根廢柴,痛并快樂着,把大好河山徹底斷送了。
群體類
個人有外号,群體同樣也有。南宋時期,谏官有監督進谏,針砭時弊的責任。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三人同為谏官,卻明哲保身,無所作為,被形象地諷刺為“三不吠犬”。明代成化年間,同樣有類似的外号,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劉吉、萬安、劉珝為首的内閣,三人屍餐素位,碌碌無為,有“紙糊三閣老”之稱。上梁不正下梁歪,吏部尚書尹旻、戶部尚書殷謙、禮部尚書周洪谟、兵部尚書張鵬、刑部尚書張蓥和工部尚書劉昭,六人不務正業,遊手好閑,“泥塑六尚書”再貼切不過了。
縱觀千古風流,多少英雄人物,在史書中不過隻言片語,能留下外号,實屬不易。古人的外号,含蓄文雅,生動有趣。外号叫得響亮,人們心中雪亮。有作為,才有地位,從外号就能看出端倪。外号就是一杆秤,是輕是重,古人自有評價。
作者:計白當黑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并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