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3萬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産權制度改革
農民日報記者 李飛
近日,安徽鳳陽小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10個新成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登記證書,标志着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取得新進展,規範化管理邁上新台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首次有了“身份證”。
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央行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的通知》,明确登記賦碼的對象主要是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後,将農村集體資産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而成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括組、村、鄉(鎮)三級。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3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産權制度改革,共确認集體成員2億多人。各地新成立的組織迫切需要辦理注冊登記,并取得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已在地方領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也需要換證賦碼。
按照《通知》要求,各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的職能部門,縣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負責向本轄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書,并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領取到登記證書的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完成改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登記時,名稱中應含有“經濟合作(經濟聯合)”或“股份經濟合作”字樣,且隻能使用一個名稱。
“有了這張‘身份證’,我們就可以開設銀行賬戶,開展市場經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了。”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代表村集體經濟組織領取登記證時說。小崗村于2016年10月啟動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立了小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吸納社員1028戶,并于今年初進行了首次分紅。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首次獲領“身份證”,是近年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性成果。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會議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确保2019年基本完成清産核資、2021年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改革新成效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另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賬面資産總額3.44萬億元,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66.9億畝。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目的就是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使廣大農民群衆與集體經濟的關聯更具體、更明确,變過去的“人人有、人人沒份”為現在的“人人有份、人人有”,調動廣大農民群衆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把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起來。
“真金白銀”惠及全體股東
湖南省第一個獲得”身份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湖南長沙市雨花區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兩名股東手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十分高興
圖文:農民日報記者 楊娟
“作為湖南省唯一、全國第一批獲得‘身份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意味着合作社有了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能更好地開展經營活動、更好地管理村集體經濟、更好地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雨花區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主任王振凱說。
井塘社區位于長沙市雨花區的郊區。在城市化過程中,井塘沒有把土地一賣了之,而是将資産量化合作開發。以2013年7月31日為基準日,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經清産核資、成員确認、股權配置等工作,将全村資産量化,配置股東3504名。全村留夠了20餘萬平方米的商業物業,每年能帶來至少2000萬元的租金收入。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後,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賦碼,有了“身份證”,對外開展經營活動更容易被各方面認可、接受。變化之一在于,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是由井塘村委會向井塘居委會的過渡機構,在銀行開不了戶,不能提供發票給房屋租賃方,直接影響村集體發展物業經濟,間接影響村民的分紅收益。如今,新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能夠開設銀行賬戶,進行市場經營活動,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改革後,合作社将最大程度地維護所有股東的利益。王振凱解釋,盡管按照全村資産量化,村裡有3504名股東,但過去村裡都是以村集體公司長沙鑫美景投資有限公司作為主體開發村集體的土地,但公司是有股東限制的,隻能采用股權委托持股的管理模式,即委托其中5名作為公司股東。因此,從法律上說,這是5個人的公司,假如5個人中間一旦有人有經濟債務糾紛,公司可能被凍結,這樣必然會影響到3504名股東的利益。而成立了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後,集體資産一次性配置給全體股東,股東按份享有、直接持股,管理機制得到優化,避免了風險,股東将更加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積極主動參與監督。
此外,王振凱坦言,井塘集體經濟主要來源是自持的商業物業,如按照稅收政策,20%的稅收将成為村集體一筆巨大的支出。“目前,政府為鼓勵集體經濟發展,已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就契稅、印花稅等稅種的減免進行了明确,相信政府還将陸續出台更多的政策,屆時,将有更多‘真金白銀’惠及全體股東。”王振凱說。
“名”正了“言”順了,做事才能成
農民日報記者吳晉斌
“好處體現在三個實,村集體土地的産權實了,村集體經濟有了自己的實體,農民的資産性收益實了。”11月21日,山西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窯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潤全說。11月16日,窯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一,領到了首批“身份證”。
自去年5月,杏花嶺區被确定為中央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以來,窯頭村的改革工作逐步推進,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并率先為881名成員分紅72793元。
“國家給村裡發了證,那就是從法律上對村裡股份經濟合作社政治身份和經濟地位的認可,我們農民就吃了定心丸。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成了股東,集體資産用在哪兒,怎麼用,收益怎麼樣,都和我們的錢袋子息息相關,我們參與村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窯頭村村民趙錦榮說。這意味着,窯頭村的改革正在釋放巨大的活力。
“我們處在城郊,不少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閑置,怎樣讓土地有人種,讓集體資産有增長,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成為了開門的鑰匙,股份經濟合作社讓那些離開土地的人持股外出,有了收益,沒了擔憂,村集體經濟發展了,人人得實惠,很多事情不僅沒了阻力,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反而成了動力。”窯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潤全說。
“社會認同也得到提升,村裡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有了市場地位,參與經濟活動就明正言順了,比如融資難的問題,現在有了市場身份,村集體對外融資很容易得到銀行的認可。以前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它經濟主體不能區别,不僅難以對接惠農的資金項目,而且很難和銀行直接對接融資,沒有政策和金融的支持,嚴重制約着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杏花嶺區副區長蔡獻君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