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
今天起,春節拉開序幕,人們開始為春節做準備。在迎春日這個時期,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要做的哦。
二十三:祭竈、吃竈糖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的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兆天蠶、千燈節
舊俗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争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并且民間舊俗認為臘月二十三送竈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也把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稱為“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财”,人們将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舉行這一活動。臘月二十五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
二十六:豬割年肉
漢族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隻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二十七:洗浴、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這兩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新年。
二十八:打糕蒸馍、題寫桃符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了,發面,在過去沒有速效發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擱,發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發出來了,二十八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蒸帶棗的,這些帶餡的。
二十九:小除夕、上供請祖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這一天上墳請祖儀式格外鄭重。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因此每逢節慶,都要對祖先告祭一番,這不僅僅是一種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後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思念。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
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别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
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不是尚書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