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對自然萬物的愛,是從“仁”的人際道德向生态道德擴展的。
孔子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論語别裁》、《論語集注》、《經典釋文》、《禮記》等經典都做出了解釋。主要理解有兩種:
第一種解釋為: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第二種理解為: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甯。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
然而,智者何以樂水?
《韓詩外傳》進行了诠釋,即:
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曆險緻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甯,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水是順着地勢流動的,即使是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這就像有智慧的人一樣;向下方運動,這與有禮貌的人一樣。到跳進深潭而不猶豫,與勇敢的人一樣。在有阻礙的地方變得很清澈,與知道自己命運的人一樣。一定要達到終點,不會後悔,與有德行的人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有智慧的人喜歡水的原因啊!
仁者又何以樂山?
《韓詩外傳》同樣進行了釋讀,即:
夫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無私為焉,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雲氣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山是草木生長的地方,鳥獸繁殖的地方,也是生産國家财富和百姓日用之物的地方。生産财富和日用之物不是為了自用,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山都無私地給予。山還生出雲,生出風,使天地貫通,陰陽和諧,雨露潤澤,萬物賴之以生長,百姓賴之以食用。這就是仁者特别喜歡山的原因啊。
《韓詩外傳》
這種解讀以生态為核心,道出了“山水之樂”的真谛,是一種天人相合的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