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水 原創 轉載請注明作者
墨子是戰國初期的人,他和魯班也是同一時期的人。魯班是木匠,據說發明了刨子、鋸子、直角尺、墨鬥。然而魯班遭到了墨子的批評。魯班做了一個木頭的小鳥,裡邊裝上永動機,使這個小鳥在空中連續飛翔三天三夜不停息,自以為自己巧到了極點。墨子就教育魯班說:“你做的這個鳥,不如工人做的軸承。工人在很短的時間之内削三寸之木作出個軸承,可以承載六百斤重壓。你制造出來的東西,要有利于人民,才叫巧,無利于人民那就叫拙!知道了嗎,所以你的飛鳥是奇技淫巧,光給富人看着玩的,全然沒有他的車軸有用!他的車軸是幫助勞動人民幹活的!”
魯班被說服了,很受教育,從而他放棄了對古代飛機的深入研究,改按勞動人民的需要而創造了,于是創造出了傻大黑粗的石碾子。
種種迹象表明,墨子出身可能是不怎麼高的人,所以他創見了自己“尚賢”的下層人民哲學,意思就是庶人雖然出身不高,不是大家族,但一樣也有賢人,應該讓這樣的賢人主宰天下。或者退而求其次,組成聯合政府,讓賢人參政議政,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大家族的親戚不能老壟斷着政府,要讓出一些肥缺和名額到普通階層出身的人。
墨子作為戰國初期的人,這時的社會問題已經不是春秋後期的國君卿族等級倒置,貴族秩序不複和諧,而是各國互相攻殺,民間也是大戶欺小戶,有本事的欺負沒本事的,所以,因當時的社會主要問題不是貴族等級倒置,墨子也就對孔子以禮來試圖恢複等級秩序和諧,沒有什麼切身感受了,于是覺得禮樂就是無用,隻是白耗費官僚們的時間經曆和給民衆增加稅斂上的負擔,所以他就大肆批評孔子的禮。
不過,對于孔子的另一個基本點——仁,墨子倒是不反對的,不過,他提倡的仁,目的不是像孔子那樣為了追求貴族内部的等級秩序和諧(即卿大夫要有仁心,從而不要犯上侵害國君,從而維護君卿大夫的等級和諧,這是孔子強調仁以服務于自己的“維護等級和諧”這一個中心的用意所在),而是為了改變戰國時國君民衆相侵相害,相奪相鬥,所以墨子對仁的理解,就是更廣義的愛了,就是國君要少搞奢侈,少弄宮室車馬衣服,從而減輕民衆負擔,施惠于民,民也要互相愛對方,這樣社會就不再互相侵殺欺奪了。所以,墨子所強調的“兼愛、非攻”就出來了,就是沒有戰争,沒有侵害,人人相愛的社會。每個人都把别人的家當成自己的家,别人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總之,這就類似“共産主義”了。這是墨子對仁的概念的擴展。因此墨子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希望節儉、互相愛,不要攻戰,不要為禮樂而虛耗财富,從而改善了民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美化了社會關系。墨子要魯班做車軸,因為這個能幫到别人,是有利于别人的,就是一例。
最後,墨子把他的崇尚艱苦樸素、兼愛、非攻這一系列社會理念,付諸實踐,就組織了一個在野的武士團體,在團體内實行他主義所描述的這一切原則,就是愛别人,幫别人,于是,成員們刻苦自砺,吃藜藿之羹(是當時流行的蔬菜,大約是蒿子杆),不吃肉,食求無飽,吃飯用最難看的陶碗,穿短褐之衣,粗衣草鞋,不穿絲綢,住三尺高的黑乎乎的茅草房,日夜勞作不休,總之,向丐幫的“污衣派”看齊就是了。同時,團體内的人都特服氣墨子的學說,感服墨子所唱的兼愛非攻等大義,于是都肯墨子赴湯蹈火,死不旋踵。這個墨家團體的老大叫“钜子”,墨子就是第一任钜子。钜子下達命令,分散全國的追随者都會不折不扣地執行。于是這個組織開始行動,要通過自己的組織帶動全社會都實現兼愛非攻,于是這幫人“摩頂放踵以利天下”,意思就是幫人做好事,排解糾紛,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墨子思想發揚光大。
于是,這些被稱為“熱腹”的團體成員們開始闖蕩江湖,去列國找各種社會問題去解決它,積極宣導墨子主義,身體力行,參與時事。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墨子的死去,這個團體離墨子的思想漸漸遠了,而變成了古代的遊俠團體。遊俠在當時的定義就是愛别人,幫别人,包括幫别人消解仇恨和糾紛,使對方不要互相仇殺,與别人分享财物,自己則保持貧儉啥也沒有,幫助了别人後還不矜誇自己的功勞。在這一點上,遊俠觀念和墨子的兼愛、非攻乃至自己保持貧儉,頗是有着聯系。
這種遊俠團體和遊俠作風,風行戰國一時,所謂遊俠作風,或是“為任俠”,就是幫人排解糾紛,“損己而益所為”(不惜損失自己的财富生命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比如幫助處于困厄中的别人,這就是任俠了),還要言出必行,不畏生死,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如赴湯蹈刃,死不旋踵。
雖然墨子的兼愛、非攻、節儉的社會思想,沒有在戰國時代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實現,但是這種損己利人的遊俠作風,卻也頗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乃至一直影響到秦漢時期。張良、袁術年少時都好為任俠。不一定會武功才叫任俠,損失自己的财富去幫助有難的别人,愛别人,幫别人,就是任俠,或者遊俠。
但是,到了漢朝的時候,國家統一了,他們這種損己利人地幹預各家族或者他人事務和糾紛,相當于替政府行政和裁決,越俎代庖,剝奪了政府應有的統治力,而且,有些遊俠,憑借自己的名聲和影響力,也挂羊頭賣狗肉地幹些無恥圖私的事情,于是,墨家流變出的這種遊俠團體或任俠個人,不斷遭到政府打擊,最終慢銷湮于曆史。
總得來講,墨子的思想,是一種平民思想,與貴族政治下的孔子思想互相沒有什麼關聯,是在春秋與戰國兩種不同的社會狀态與社會問題中各自産生的,墨子的兼愛、非攻、尚樸素,隻靠着民間力量帶頭推行,确實也是難事,終于在後代慢慢銷湮,後代皇權政治的皇帝,本身對民衆是奪利和不愛的,因此也不可能真的幫着推行它,把它作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态,所以墨家一度在戰國成為顯學後,也就慢慢被人遺忘了。而貴族政治下的孔子思想,則容易被皇權政治下的社會所改造和繼用。孔子的維護貴族階層内的等級秩序和諧,比較易于改造為維護皇權君臣體制的等級秩序,但是由于皇帝及臣僚的侵奪國民權益的本性,也就無法仁,孔子的兩個基本點的仁和禮,也就被改造成了忠和禮。而孔子其實是很少講忠的,他講到的忠也隻是忠于職事和朋友利益罷了。所以,孔子的以仁和禮維持貴族秩序和諧,被變成了維系皇權官僚政治秩序,以忠和禮來實現,這就是後代的儒家了。
就這樣,墨家的學說和他的遊俠幫派,歸于沉寂了,而孔子的仁禮貴族等級和諧,也被修正,孔子自己的真正思想,也随着他那個時代的特征,而翻做了曆史的曾經而已。
墨子的思想中,本身還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比如他強調“尚賢”,這符合戰國開始後的社會情形,但是“尚賢”往往就等于“上功”,所謂賢人,就一定是立功,能幫助國家,具體來講,在當時列國競争的環境下,賢人的“賢”之處,就在于能出去打仗。實際上,這些布衣,為了能夠出人頭地,無不希望國君出去打仗和擴張,乃至慫恿國君這麼幹,這樣,自己方才能夠立功,從而當上大官和得到富貴。最後的表現就是,國家也“尚”了“賢”了。譬如吳起,一見到魏文侯,就唆使他出去打仗,後面又鼓舞魏國領導人去向西滅了秦國。可以說,戰國時代,之所以戰争的殘酷性開始加強,跟布衣的崛起有關。這些布衣的“賢”,為了能被“尚”,能上去當官,無不是挑撥君主的貪婪和擴張野心,從而使得列國的混戰升級。從前春秋時代,君主也是貪婪的,也想出去占地盤,但是還沒有布衣為了自身階層利益的最大化,為之推波助瀾,其戰争還未到“争城以戰,殺人盈城,争地以戰,殺人盈野”的地步,春秋的戰鬥,多數還是華夏和南楚的種族戰鬥,以及讨伐不仁的國君或者篡亂的弑君犯之類的維和行動,多少還有“義”的色彩,戰國則更談不上“義”戰了。
所以,墨子的“尚賢”,必然導緻的是列國間的戰鬥升級,可是墨子同時又嚷嚷“兼愛、非攻”,這就是他矛盾的地方。要想“兼愛、非攻”,那就不要尚賢,也不要尚智,還是春秋時代那樣世卿大夫世代為官,也許社會還和平一些。尚賢、尚英雄,也就等于尚了戰争。這種思想體系本身的矛盾,大約也是随後的墨家走向末路,最後流于遊俠,從而不知該往哪裡走,最後使得墨子的學說,成為曆史的遺痕,最後把尚賢以及非攻的思想,在後代的儒家中,有所借鑒體現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