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與國際象棋可以說是中國和西方最為流行的兩種棋類遊戲。然而,就在這小小的棋盤背後,卻隐藏着中、西方軍事哲學的巨大差異,以下我們具體分析其中差異。
圍棋可以說是中國流傳最久的棋類遊戲,早在先秦時期圍棋便已出現。之所以叫做“圍棋”就是因為它含有戰略包圍的意思。圍棋棋盤上橫豎各有19條線,對弈開始時棋盤上空無一子。對弈雙方各有180枚棋子可用,棋子與棋子并無差别,隻是顔色不同。兩位棋手輪流在棋盤上任何一點上落子,占據有利地形,同時設法包圍并吃掉對方的棋子。棋手在棋盤各處同時展開厮殺,棋盤上每落下一子,對弈雙方的實力對比都會略有消長,雙方都在實施自己的戰略計劃,同時應對對手的棋。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結束後,棋盤上雙方的地盤犬牙交錯,赢的一方通常隻占有微弱的優勢。對于一個外行人來說,從棋盤上并不總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國際象棋在對弈開始時,棋盤上已經擺好了功能各異的棋子。國際象棋的目标是全勝,目的是把對手将死,即把對方的王或後逼入絕境,令其走投無路。絕大多數的國際象棋比賽是靠消耗對方實力或偶爾靠一步妙着取勝。唯一的例外是雙方握手言和,即雙方均無希望取勝。
如果說國際象棋是決戰取勝,圍棋則是持久戰。國際象棋的目标是大獲全勝,圍棋的目标則是積小勝為大勝。下國際象棋時,棋盤上雙方的實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清楚地呈現在棋盤上。圍棋棋手不僅要計算棋盤上的子,還要考慮對手的後勢。下國際象棋能讓人領會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重心”和“關鍵點”等概念,因為開局後雙方即在棋盤中展開争奪,而下圍棋學到的是“戰略包圍”的藝術。國際象棋高手尋求通過一系列的正面交鋒吃掉對手的棋子,圍棋高手則通過在棋盤上占“空”,逐漸消磨對手的戰略潛力。國際象棋是練就目标專一,圍棋則是培養戰略靈活。對應到中、西傳統文化上,圍棋與國際象棋的不同正是西方傳統推崇決戰決勝,強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巧用計謀及迂回戰略,耐心積累相對優勢的體現。
孫武子
其實,這正說明中、西軍事哲學的差異。中國軍事哲學的代表是孫武及其所著的《孫子兵法》。西方軍事哲學的代表是克勞塞維茨及其所著的《戰争論》。孫子與西方戰略學家的根本區别在于,孫子強調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隻談軍事。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略自成一體,獨立于政治。即使其也曾說出“戰争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名言,也暗示過一旦開戰,政治家即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他仍強調政治于軍事的分離。孫子則合二為一,西方戰略家思考如何在關鍵點上集結優勢兵力,而孫子研究如何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優勢,從而确保勝利。西方戰略家通過大勝仗檢驗自己的理論,孫子則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來檢驗自己的學說。
克勞塞維茨
孫子最重要的深邃思想是,在一次軍事或戰略較量中,一切因素互為影響:氣候、地形、外交、情報、供應和後勤、力量對比、曆史觀,以及出其不意和士氣等無形因素,無論哪個因素,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造成軍事形勢和相對優勢的微小變化。因此,一位戰略家的任務不是具體分析形勢,而是弄清楚這一形勢與它形成的外部條件的關系。
中、西方軍事哲學上的差異甚至還反映在雙方的曆史觀上。西方人認為,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過程,是戰勝邪惡與落後的過程。而中國的曆史觀強調的是衰落與複興的周期,在這一過程中,人可以認識自然與世界,卻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的結果是與之融為一體。戰略與治國方略成為與對手“互鬥互存”的手段,目的是化強敵為弱敵,同時加強自己的戰略态勢。
總之,中、西方由于各自不同的曆史文化傳統和思維習慣,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異,有時還是不小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就會成為雙方誤解的源頭。因此,隻有加強交流,增進理解互信,才能消除誤解,友好交往。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歡,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