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茯苓的植物學特點
1,名稱和分類地位
土茯苓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于《本草綱目》,在《中國植物志》中确定為正式中名;别名在《廣州植物志》中記載為光葉菝葜;一些地方叫硬闆頭;在植物分類學中屬于百合科菝葜屬攀援灌木。
2,分布和生長環境
土茯苓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甘肅南部和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通常生長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森林中、灌叢中、河岸和山谷,在林邊和稀疏林中也有。
3,外形特點
為攀援灌木,根狀莖粗壯,塊狀,通常與匍匐莖連接,粗度2-5公分;
莖長1-4米,枝條光滑,無刺;單葉互生,葉片薄革質,形狀是窄橢圓狀披針形或窄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背面通常綠色,偶爾帶蒼白色,葉柄長5-15毫米,有卷須;
傘形花序有花10餘朵,總花梗長1-5毫米,明顯短于葉柄;花序托膨大,與多數宿存的小苞片排成蓮座狀,花綠白色,六棱狀球形;雄花外花被片扁圓形,内花被片圓形;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有3個退化雄蕊;7-11月開花;
漿果成熟時紫黑色,直徑7-10毫米,表面有白粉,11月到第二年4月結果。
二,土茯苓的主要用途
第一,土茯苓的幹燥根狀莖藥用,根據資料其性甘平,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鞣質、樹脂等。藥用時請遵醫囑。
第二,由于它的根狀莖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以制作糕點和釀酒等用。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