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樊霞 成利軍 通訊員李建國
110千伏湯帝變電站竣工投運,中心城區電網支撐水平有效提升,用電負荷高峰期城市中心的供電質量顯著改善;220千伏愚公輸變電工程、110千伏翔雲變電站擴建項目加緊實施,為西部山區新能源并網消納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更加穩定的電源支撐;220千伏奉仙、110千伏禮莊等輸變電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園區7項電力遷改、農村30個台區和35千米配電線路建設改造等任務高質量完成,城鄉産業發展動力更足,群衆用電質量持續提升……
這是國網濟源供電公司今年以來電網發展“成績單”中的一組數據。這一組看似平常的數據,卻體現了他們在提高電力保障能力、光耀濟源大地中的追求與付出。而這,僅僅是該公司緻力加快電網建設、以愚公移山精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朵浪花。
農村配電網施工場景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風雨兼程、高歌前行。
梳理濟源電網變遷曆程,是一部承載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奮鬥史,更是一部銳意進取的創業史、栉風沐雨的發展史。從電力工業艱難起步,到解決突出的電力供需矛盾,再到為人民群衆提供優質可靠的供電保障,時代在變,濟電人建設堅強電網、光耀濟源大地的奮鬥底色沒有變。一代代電力人奮勇争先、久久為功,在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中承載着使命,燃燒着激情,诠釋着價值,體現着擔當。
艱難中起步——為濟源“五小”工業發展奠基
“解放前,濟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力工業。共和國的成立,為電力發展提供了土壤,創造了條件,也為濟源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退休後研究地方志多年的原文化系統工作人員曹向東說道。
1949年10月,開國大典的禮炮吹響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号角。踏着戰争遺留下的硝煙廢墟,濟源電力工業在艱難中起步。當時,以木炭作燃料,用美國産的破舊汽車頭,帶動1個15千瓦發電機發電,通過木頭電杆和簡陋的6千伏線路,向當時的縣政府和駐濟部隊送電。
曹向東說,電在那時候很“稀罕”,老百姓很難用上電。直到8年後的1957年,發電設備才改為1台武漢45馬力煤氣機帶動1個35千瓦發電機。1958年,濟源第一台1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使用。10年後的1968年,又擴建1台相同容量的機組,服務城市中心區重點單位用電。
1969年,濟源電廠擴建後1500千瓦汽輪發電機廠廠貌
濟源處在豫西北、晉東南的交通要沖,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濟源也是一座天然“寶藏”,煤炭、木料、石英、鋼鐵、白銀等礦産資源豐富,具有工業發展的良好條件。
電力是基礎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上世紀60年代後期,随着工業化進程加快,電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産業經濟建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架好電、供好電,是電力人的職責。那時,憑着‘愚公精神辦大電’的豪氣,我們靠肩扛人擡,硬是在山坡溝谷間豎起了一根根電杆。”親曆了那個時代的濟源電力工業發展建設的原國網濟源供電公司退休幹部李德瑚介紹道。
1969年,濟源110千伏後(海後)濟(源)線輸電工程和110千伏濟源變電站項目擺上日程。前者旨在聯通系統電網,後者是重要的電源支撐。當時李德瑚已是一名跟“電”打交道12年的産業工人。他在東北工作8年,在濟源磺礦廠機電車間工作4年,作為“資深”電力人,李德瑚欣然受命。面對重重困難,他帶着6名人員勘測現場,設計圖紙,協調施工建設。沒有路,就劈荊斬棘;條件差,就風餐露宿。次年春,後濟線投入運行,聯通了大電網。
接下來的10多年裡,在愚公移山精神鼓舞下,35千伏濟鋼變電站、坡頭變電站等相繼建成,随着電力建設加快,帶動了鋼鐵、機械、化肥、煤炭、水泥“五小”産業的發展。
“濟源五小工業能在周邊縣市獨樹一幟,電力功不可沒。正是電力人的付出,為城市工業化奠定了基礎。”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濟源工業系統不少人的共識。
奮進中前行——點燃深山盞盞明燈
濟源山多、溝多,地理環境複雜,辦電難度大。但對于電力人來說,再難的硬骨頭也能啃得動、拿得下。
栉風沐雨織銀線,照亮王屋盞盞燈。濟源山區丘陵面積廣,群峰錯落、溝壑縱橫。受地理環境、技術條件等制約,上世紀八十年代,濟源的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坡頭等區域依靠山西運城和洛陽地區供電,線損大、線徑長、輸電網絡脆弱,供電得不到保障,部分行政村通不上電。
為打通西部山區電力通道,1980年1月,濟源組建400多人的施工隊伍,開工建設35千伏王屋輸變電工程。當時正值寒冬季節,施工位置正處于王屋鎮小有河村的岩石地帶。施工人員寒風中擡着電杆、電料上山,撬開岩石挖基坑,爬上山崖放導線,手腳起了水泡,肩膀磨爛了,衣服被荊棘扯破,但大家毫不退縮,加班加點、攻堅克難,在奮鬥中進取、跋涉中前行,提前1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經過一年多的艱苦鏖戰,該工程順利投用,輸電線路延伸進了大山腹地。随後,35千伏邵原變電站建成,1988年濟源16個鄉鎮全部通電。1994年12月,濟源518個行政村全部迎來電光,率先在全省山區縣市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電”。
濟源率先在全省山區縣市實現村村通電
群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電力人的奮鬥目标。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村建設不斷提速,解決山村群衆用電難的問題越來越緊迫。
“把電力送進每家每戶,讓燈光照亮大山深處。”2006年11月,國網濟源供電公司全面實施“戶戶通電”工程,26個施工團隊、389名施工人員奔赴王屋山腹地,在20多個施工點同步作戰,經過9個月的連續攻堅,427戶、1298名深山居民全部告别了無電史,家家燃起了明亮的電燈,整個王屋山沐浴在爛漫與祥和中。
随即,國網濟源供電公司上下“兵不卸甲”、接續進取,全力投入新的電網發展建設中,讓城鄉燈光更加璀璨多彩。
戶戶通電施工場景
密織光明網——扮美愚公家鄉萬般景
濟源從打造河南新興工業城市,到建成中原地區最大的裝備制造和冶煉基地,再到打造國家級産城融合示範區、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不斷對電力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建設覆蓋城鄉的堅強電網,持續提高社會民生用電質量。國網濟源供電公司聚焦産城融合、鄉村振興、新能源發展等重大決策,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用電需求,精準做好電網規劃,強力推進主配網建設。近年來,先後建成投運220千伏苗店、荊華、裴苑、湨河、轵都輸變電工程及500千伏濟源變電站,巍然高聳的鐵塔,縱橫交織的銀線,讓堅強電網在濟水跨越,在王屋延伸。
王屋山區電網建設場景
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低電壓改造任務,率先在全省實現貧困村電力設施升級,率先在全省實現井井通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國網濟源供電公司在建設主電網的同時,在配電網建設上同步發力,讓濟源電網真正成為城鄉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光明網”“幸福網”。
從火車頭發電到國網濟源供電公司擁有39座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從一條簡陋的6千伏線路,到現在國網濟源供電公司擁有91條長800多千米的輸電線路和衆多遍布城鄉的10千伏配電網絡。長期以來,濟源電力事業随着共和國的脈搏跳動,同經濟社會發展融為一體,不斷創造着輝煌,攀登着新的高度。
500千伏濟源輸變電工程開工
“110千伏湯帝變電站的投運,220千伏愚公輸變電工程、110千伏翔雲變電站擴建等項目的實施,隻是‘十四五’濟源電網發展濃墨重彩的‘起筆’。”國網濟源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工作人員介紹。未來五年,濟源電網投入将達到17.8億元,較“十三五”增長30.9%,新建2座220千伏變電站,新建和擴建8座110千伏變電站。到2025年,濟源電網整體供電能力達到190萬千瓦,110千伏變電站實現鄉鎮全覆蓋,以安全可靠、清潔低碳、高效互動、智能開放的能源互聯網建設成果,全力服務又富又美社會主義現代化濟源建設。
變電站施工場景
密織愚公故裡光明網,璀璨濟源大地萬般景。新時代、新征程,未來正來、精彩可期。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廣大濟電人必将銘記昨天的曆史印記,從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着前行的奮進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銳意進取,濟源電網的發展定然日新月異,愚公家鄉、濟源大地73萬多人民群衆的生活也定然更加美好。
編輯:濟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