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團總部位置圖
馬耳他宮
耶路撒冷、羅得島及馬耳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意大利文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俗稱馬耳他騎士團或馬耳他主權騎士團。馬耳他騎士團的前身為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為三大騎士團之一。
馬耳他騎士團國(S.M.O.M)是一個你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實際上,這個國家“位于”羅馬孔多迪大街68号,一幢占地1.2萬平方米的大廈裡。騎士團國的居民隻有幾十人。它的規模比梵蒂岡更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
【名稱起源】
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成立于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本為本笃會在耶路撒冷為保護其醫護設施而設立的軍事組織,後來演變成為天主教在聖地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醫院騎士團的口号:“守衛信仰,援助苦難!”(Defence of the faith,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政治】
馬耳他騎士團為一宗教及慈善性質且受國際法承認之主權實體(Sovereign Entity),該組織被賦予發行自己的護照、郵票、貨币、公共建築及司法獨立等權利。憲法由騎士團憲章及騎士法規所組成,現行憲法是1997年修改過的版本。
(一)首長
大教長(The Prince and Grand Master)由國務委員會選舉出,終身職。大教長必需奉獻自己投入組織事務,并且是全體成員對宗教虔誠信仰的表率,與政務會議同為行政中樞。大教長的行政權限并不包括公布騎士團憲章、政府令、醫療事務及向教宗報告騎士需求、選舉政務議員、締結國際條約及召開大議會。與騎士團有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均承認大教長為騎士團最高領袖,其頭銜是由宗座所贈與的,且羅馬天主教會賦予其樞機主教地位。
事務大臣(The Grand Commander)職責為傳播信念、監督管理各教區之騎士與女爵及向教宗報告騎士團事務,同時也管理總部馬耳他宮周圍之禮拜堂和朝聖事務,也簽署公文和大教長之無法律效力文件。
外務大臣(The Grand Chancellor)職掌内政及外交,負責對外一切事務及他國或第三團體與政府溝通的中間人。
醫務大臣(The Grand Hospitaller)職掌衛生、社會、人道援助及國際合作事務,是各地修道院、國際分會及其他組織負責人道援助的最高指揮官,并确保天主教受到尊重。
财務大臣(The Receiver of the Common Treasure)職掌财政與預算事務,負責組織與各地分會合作之開銷并監督審計部。财務大臣需向審計部和大教長做經濟、财政和預算報告,并将訊息傳給政務會議,同時也監督組織财産收納、宴請支出及捐獻收入,大教長的禮物也由财務大臣管理,另外騎士團之郵政、居住、科技事務、馬耳他宮和其他财産建築也由财務大臣督導。
(二)行政
其政府系由以下機關所組成:
國務委員會(Council Complete of State)主要是選舉大教長或大教長代理人,根據憲章第二十三條表示,選舉系不記名投票,獲過半票數者即當選。擁有投票權的成員為大教長代理人或過渡期大教長、政務議員、主教、修道院長、法警及兩名代表小型修道院的騎士和十五名國際分會的代表。
大議會(General Chapter)主要是每五年召開選舉政務議員、政策委員及審計員,負責修改及讨論憲章及法規和一些重要性議題如宗教地位、人道醫療計劃及對外關系事務。大議會系由各修道院正副院長及各國際分會代表組成。
政務議會(Sovereign Council)是騎士團的行政中樞,由大教長、事務大臣、外務大臣、醫務大臣及财務大臣和由大議會選出之五名成員共十人組成。政務會議由大教長召開,每年最少六次或有特别要求亦需開會。
政策委員會(Government Council)隻是政務議會的建議委員會,提供政治、宗教、醫療合作及外交事務的方案,主席亦為大教長,每年最少召開兩次會議。委員會由六個經大議會于不同地域選出的騎士組成。
審計部(Board of Auditors)負責監督及查核組織收入、支出及财産,由部長、四名常任委員及兩名非常委員組成,由大議會選出合法且富有專業經濟及财政背景的騎士組成。審計部同時也是财務大臣的建議委員會。
傳播部(Communications Board)監督組織内部及外部之傳播活動,并協助外務大臣之發展宣傳事務,由部長及六名由組織選出在傳播、管理、公共關系和媒體事務等領域有專業能力的委員。
(三)立法
法務辦公室(The Office of Advocate General)是根據法規成立的合法協調機關,由獨立且熟悉組織事務的專業法學家及學者組織,成員為法務長和兩名辦事員,三者均由大教長指派并經政務議會同意任命,每三年選舉一次。每當組織碰到特别複雜法律事務或必要案件時均需向該辦公室尋求協助。
(四)司法
司法委員會(Juridical Council)負責提供大教長有關司法方面之專業知識,也是政務會議的司法咨詢機構。由正副主席、秘書長和四名委員組成,其成員均由政務會議向大教長推薦任命,被推薦的騎士在憲章、國際法及教規方面都有專業學問。
獨立法院(Magistral Courts)由院長、法官及陪審團所組成,其人選由大教長指派且經政務議會同意任命,審判常規依照教廷之規定,若國際法及憲章未提及之要求,獨立法院通常也是國際糾紛的仲裁機關。
【外交】
馬耳他騎士團的特殊曆史及現世非常态情況而言,其争論有個大緻的定義即馬耳他騎士團為一主權實體比為一個國家的定位更恰當。騎士團共有兩棟享有治外法權的建築位于羅馬,一為總部馬耳他宮,是大教長官邸及政府行政中心。一為馬耳他部,主管者為羅馬修道院院長,該部是馬耳他騎士團外交部,也是馬耳他騎士團駐意大利兼駐教廷大使館。
馬耳他騎士團不像教廷還擁有梵蒂岡城,自1798年失去馬耳他島後,騎士團就一直沒有屬于自己的領土。聯合國并未将其分類為正式會員國家,而是将其視為長期受邀之實體與國際組織。像是國際電信聯盟有将準司法獨立實體如聯合國及巴勒斯坦排進國際呼号系列劃分表,但是馬耳他騎士團卻沒有,最後國際電信聯盟将其畫出國家分類,并給予非官方性的無線電台呼号1A0。
雖然大部份的學者均接受國際法對馬耳他騎士團主權獨立地位的解釋,而馬耳他騎士團也享有派駐特命全權大使之權利,但在德國國際法學專家溫格勒博士(Dr. Wilhelm Wengler)所著的國際法(Völkerrecht)一書中指出,拒絕馬耳他騎士團派遣的大使等于是承認其為國家地位。教廷于1953年曾宣布馬耳他騎士團為以神之名之功能組織,因此事實上騎士團應該是相對于海外領地之地位。
馬耳他騎士團在外交上以推動人道救援為主,而騎士團透過目前分布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以上的合法機構實行此目标。在國際政治範圍裡,騎士團持中立、公正及非政治化的态度參與相關事務,也因此騎士團能在受一國請求調停争議時,扮演好調停者的角色。近年來騎士團在外交領域呈穩定成長狀态,目前在一百多個國家設有大使館及分會。
國際雙邊關系概況:
馬耳他騎士團目前與世界上104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但其中大多數都不是以天主教為主要信仰之國家。除此之外,馬耳他騎士團也于歐盟駐有大使。馬耳他騎士團與歐盟及國際紅十字會一樣依照國際法以非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教廷為表示其主權獨立地位,因此各國駐意大利大使不得兼為駐教廷大使,而意大利也是唯一在自己首都派駐大使的國家,但馬耳他騎士團的情形則更為特殊,通常各國駐教廷大使均兼為駐馬耳他騎士團大使。
與馬耳他騎士團具有特殊外交關系國有六國,分别是: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加拿大。
另有五國未與馬耳他騎士團建立外交關系并不承認其護照,分别是:荷蘭、芬蘭、瑞典、冰島及希臘。
【曆史】
(一)成立及早期曆史
醫院騎士團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又被稱為聖約翰騎士團,成立于1099年,最初是由法國貴族Gerard和幾名同伴在耶路撒冷的施洗者聖約翰教堂附近的醫院裡成立,主要目的施照料傷患和朝聖者。由于朝聖者無私的付出讓醫院修會迅速發展,從1110年起修會同意将分散耶路撒冷的領土的财産,可以交給醫院騎士團。1113年,教廷承認他們是獨立的修會,并賜予他們一系列的經濟、政治特權,如無需繳納十一稅,無需接受任何政權的領導,隻受教皇節制。醫院騎士團的會規以聖奧古斯丁修會的會規為基礎制定。騎士團的成員分為教士、騎士和士官,以及會友或受贈者。騎士團由一位大團長(Grand Master)統治,并有教士會議和八位法官協助。其組織和聖殿騎士團十分相似,但對于慈善事業上表現更為顯著。
醫院騎士團成立時隻是一個行善的組織,從1120年才開始作為一個軍事修會進行活動,以武力保護朝聖者免受異教徒攻擊,并發展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對耶路撒冷的政局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在耶路撒冷王國擁有7座大的要塞,140多座其它建築。耶路撒冷王國國王鮑德溫四世去世後,當時醫院騎士團的大團長Roger de Moulins反對居伊(Guido von Lusignan)繼任,可惜沒有成功。後來在1187年哈丁之戰中,醫院騎士團也派出主力參戰,由于指揮上的失誤,包括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在内的基督教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醫院騎士團大團長Roger de Moulins戰死。
(二)羅得騎士團
羅德島上的城堡由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王國被阿拉伯人擊敗,1291年,騎士團放棄了巴勒斯坦,前往塞浦路斯,在那兒沒呆多久,1309年又撤到羅得島。在羅得島,騎士團用海軍阻止了穆斯林向東地中海地區的擴張。當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的手裡時,羅得島上的聖約翰騎士團是整個東地中海地區唯一的基督教力量。在羅得島的抵抗一直持續到1522年。那一年,蘇裡曼大帝指揮20萬軍隊乘坐着400艘戰艦來到羅得島,而島上的騎士團隻有7000名士兵,雖然實力對比懸殊,但騎士團依然獨立堅守了6個月,土耳其軍隊至少有5萬人在戰鬥中喪生。最後騎士團與土耳其人達成協議,騎士團撤出羅得島,前往歐洲。
(三)馬耳他騎士團
在歐洲的7年時間裡,他們多次遷徒,居無定所。到1530年,奉教皇克雷芒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命令,醫院騎士團來到馬耳他島,每年象征性地向西西裡王國繳納1馬耳他鷹币作為租金,在島上騎士團建立了馬耳他騎士團國(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縮寫為S.M.O.M)。土耳其人對騎士團的卷土重來顯然很不安,1565年,蘇萊曼一世派出大軍進攻馬耳他。這場大戰一開始和上次在羅得島的大戰很相似:騎士團苦苦支撐,絕大多數城市都被摧毀,騎士團成員有一半戰死。就在騎士團眼看要支撐不住時,從西班牙來了一支援軍,戰場局勢頓時扭轉,土耳其軍隊倉惶撤退,損失達到3萬餘人。這次大勝使馬耳他騎士團國獲得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局面。
1571年,土耳其人認為海軍發展得差不多了,再次起兵,企圖消滅騎士團。不過這次他們敗得更慘:還沒到馬耳他,在海上就遇上了以基督教國家組成,由西班牙王國的無敵艦隊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于勒班陀海域展開了一場海上會戰——勒班陀戰役,土耳其艦隊幾乎全被擊沉或俘虜。此後馬耳他騎士團國進入鼎盛時期,帆上标有馬耳他八角十字的戰船在地中海橫行無阻。
(四)馬耳他的陷落
騎士團在馬耳他島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8世紀,1798年6月11日,拿破侖迫使醫院騎士團投降,占領了馬耳他島,島上騎士團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軍洗劫一空。騎士團的大部分成員前往俄羅斯,在那裡,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給予他們以庇護,而騎士團則選舉保羅一世為新的騎士團大團長。
1802年3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拿破侖·波拿巴的兄長優塞福·波拿巴及英國的康沃爾侯爵代表法英雙方在法國北部的亞眠締結休戰條約——《亞眠條約》。條約規定,英國從馬耳他、直布羅陀、埃及等占領地撤軍,把管治權交回馬耳他的聖約翰騎士團、直布羅陀殖民地的荷蘭(當時是巴達維亞共和國)。與此同時,法國會從拿玻裡王國、羅馬教宗領地等地撤軍。可是《亞眠條約》,在訂立以後,并未有得到雙方全面的遵守。騎士團也未被允許回到馬耳他島。
1834年,騎士團在羅馬重建總部,終于再次穩定下來。騎士團的軍事使命已經完結,此後主要從事慈善事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