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20:39:08

6月21日是2022年夏至交節的日子。夏至一到,距離入伏也就不遠了。按照曆法上的說法,夏至三庚後開始數伏。數伏的說法最初起始于什麼朝代的什麼年份?古人在四季之外設伏和數伏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數伏為啥要等到夏至三庚?“夏至三庚”中的“一庚”是多少天?2022年的三伏怎麼算?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1

追溯“設伏”和“伏日”的起始年代,我們需要把時間回轉到遠古的春秋時期。是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秦德公赢嘉在公元前的676年(也就是秦德公二年)對外下令,在其當朝的曆法中規定并最先設立了“伏日”,同時也一并下令修建了用于在“伏日”裡行伏祭所需要的伏祠。

關于“伏日祭祀”有傳說認為,伏日所祭,其帝乃是炎帝,其神則為祝融。炎帝被尊為中國的太陽神,祝融被視為火神。古代先民因以為是炎帝讓太陽發出了普照人間的光芒與熱量,才使得民間五谷有了孕育生長的适宜條件,并讓人類就此解決了吃和穿的物質來源問題。祝融因以火助人煎炒烹炸,吃得更好也更美味,所以古人才為了感謝炎帝和祝融普濟關照民間百姓的功德,要選擇在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來行祭紀念他們,并就此産生了“伏日祭祀”的傳統習慣。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2

本來年有四季之分,為什麼古人還要專門設立個“伏日”?四季之外古人之所以還要設伏的目的前面我們已經簡要地說明了,是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秦德公首設了“伏日”。而當初秦德公之所以要在農曆的六月裡設個“伏日”,其實也是為了對應農曆十二月中早已經就有的“臘日”。“伏日”和“臘日”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節令,想來多少應該都有那麼一點點在夏收或秋收之後行祭感恩的意思。

作為現代人,要是我們用新式的想法和理解去釋義“三伏”中的“伏”字,最為明顯的意思不外乎就是要“隐藏起來,以躲避酷暑和盛夏”。假如從中醫的角度去談論“三伏天”裡的“伏”字之意,肯定就是在指“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中的“暑邪”了。因為,陽光強烈、酷暑難耐的夏日“三伏天”裡,“暑邪”往往也會伺機逐漸深伏于人的體内,如果人體自身不在此時想辦法去伏藏躲避盛夏酷暑的“暑邪”之氣,到了秋天,火邪克金,便會傷人肺氣,導緻免疫力下降,誘發感冒、咳嗽、發熱等諸如此類的許多常見疾病。所以說,即便是從這樣的角度去考慮,古人在四季之外的盛夏暑期裡“設伏”,真的還是挺有必要的。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3

實際上,“伏”字最早是見于西周早期的金文當中的。“伏”的本意是一隻狗狗趴在了人的旁邊,正準備伺機伏擊其目标,“伏”有引申之意為“潛藏”和“埋伏”。夏至三庚數伏中的“伏”字,特指的是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在内的“三伏天”。“三伏”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三伏”中的“伏”字,表意為陰氣在“三伏”裡受陽氣所迫而無奈地藏伏在了地下。

夏至三庚數伏,是曆法上的規定。但這種曆法上的規定也并不是古代的當權者腦子一熱就随随便便地規定了下來的。古人之所以要規定“夏至三庚數伏”,也是有其充分的道理的。與每年冬至後開始的“數九”相對應,過去的古人每逢夏至後也是要開始“數九”的。冬至時數“冬九九”,夏至時數“夏九九”。盡管“夏九九”不如“冬九九”傳播流行的範圍廣泛,但“夏九九”與“冬九九”相比起來,卻是更加切合我國大部分地區夏至後氣溫上的變化特點和氣候變化上的實際。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4

有歌謠說,“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着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這不僅特别适用于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和西北少部分地區之外的全國大多數地方每年夏至後氣溫逐漸走高至極點,再由極高陸續轉低而進入冬季的現實變化規律,也較為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夏至後的日期變化與物候轉換之間的相互關系。

盡管古籍《釋名》中說,“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但古人和現代曆法之所以都規定“夏至三庚數伏”,則是因為:秋在五行上屬“庚辛金”,可每年夏至後由于天氣都會變得炎熱至極,而炎熱中盛發出來的陽氣必然都會迫使秋來後初生的陰氣無奈地潛藏一段時間。所以,“伏”和“數伏”便都由此而生,“入伏”和“數伏”也都要打“庚日”開始了。再加上“夏九九”中的三九到五九期間,又屬于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而暑氣盛發前需要潛伏造勢的時間又是在夏至後的二十天左右。所以,數伏起始之日也便被理所當然地規定在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5

所謂的“庚日”,其實就是古代采用幹支紀日時帶有天幹“庚”字的日子。由于幹支紀日法上的天幹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個,所以幹支紀日上每隔10天便會有一個“庚日”出現。在數伏日期的曆法規定中,是将初伏的第一日确定為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又将中伏開始的第一日确定為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而将末伏起始的第一日确定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如此一來,也便有了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各為10天,而中伏在不同的年份卻可能會有10天或20天兩種情況出現。倘若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那當年的中伏即為10天。而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是有5個庚日出現時,則當年的中伏就會長達20天。

可以确定的是,2022年的“三伏天”總共要經曆40天的時間。初伏始于公曆的7月16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庚申日,終于公曆的7月25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己卯日。中伏始于公曆的7月26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庚辰日,終于公曆的8月14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己亥日。末伏始于公曆的8月15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庚子日,終于公曆的8月24日,也就是幹支上的己酉日。

夏至後到底什麼時候入伏(伏在哪朝哪年始設)6

2022年的“三伏天”不久就要來了,三伏時間表也已确定,你準備好迎接長達40天的伏期挑戰了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