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是個中性詞,俗話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中的“投機”,是褒義詞,指見解相同,意見一緻;而“投機取巧”、“投機倒把”中的“投機”則是貶義詞。我們這裡所說的“投機心理”屬于後者,是指一種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冀望通過取巧的手段來達到利己目的的心理情緒。它的實質是一種僥幸心理,盼望憑借偶然因素或機遇使自己得到成功。隻不過“投機”者具有獲取利益的主動性,而“僥幸”者則是期望被動地得到實惠或機遇。
在日常生活中像這類依賴投機而獲利,或者因投機而失敗的人和事,不勝枚舉。如武漢漢正街有一位率先緻富的富翁,在80年代初他就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過了一段财大氣粗的日子。後來他發現人們對吃海鮮、吃珍奇動物很感興趣,就決定把資金投向養殖甲魚以便掙大錢。殊不知他剛完成投入,市場上甲魚大量過剩,價錢大幅度下降,使得他血本無歸。有一個我的朋友見到炒股票很賺錢,就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把幾萬元投入股市結果被套牢。後來在買房用錢時隻得忍痛割血,賠得很慘。這兩個事例說明要想發家緻富,決不能憑運氣,搞投機,要憑着自己的實力從一點一滴幹起。美國學者斯坦利在他的新着《富翁心态》中公布了他對美國千名富翁的調查結果。他總結出這些富翁三條緻富經驗是:喜歡自己開創的事業,激勵自己的動機是開創事業而不是攫取财富;生活簡樸,勤儉持家,家庭和諧;不搞投機,不光顧賭場和不買彩票。這個經驗恰好說明依賴投機隻能在偶爾的情況下獲利,終究不是成就人生或發财緻富的理想選擇。那麼為什麼還有人對投機感興趣呢?
這主要是由于社會變革時期人們受到各種各樣的吸引和誘惑,心情浮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或者一步登天,尤其是見到一些人率先發迹,更是心急火燎,于是在還沒有找到獲利項目時就急于幻想财源滾滾的美景。他們不是腳踏實地地從頭幹起,而是想憑借“不知哪塊雲彩下雨”的運氣,像押寶一樣進行投機。如果說偶爾的投機還誤不了大事,或造成不了大的損失,那麼如把人生都押在投機上就必然引出荒謬的結果。
對于這種心存投機的心理,應該使之認識到投機是依賴事物發展的偶然性來滿足自己的願望的,具有相當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偶爾得手,其成功的概率也是相當低的。上海解放之初,一些不法商人見到市面糧食、布匹、肥皂緊缺,就打起投機的算盤。他們搶購、囤積了大批的糧食、布匹、肥皂等生活用品,以便過一段時間再賣高價。市長陳毅同志發現了他們的陰謀,就從解放區調集了大批的糧食、布匹和肥皂等生活用品。這些投機商不知是計,大批地“吃進”,結果這類物品仍源源不斷地運進上海市,由于物品過剩,價錢大跌,投機商們的投機夢慘兮兮地破滅了。像投機商們的這種投機一開始較為得手,偶爾為之容易獲利;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政府的介入因素,以為有利可圖,就見利忘義,就難免遭到慘敗了。其實,即使是沒有外界介入,投機也是帶有風險的。“文革”時期有個有曆史污點的人見運動的來勢兇猛,就想投機先發制人,以便保全自己。他揭發了好幾個同事的曆史或現行的問題,一時受到組織的重視,把他列為積極分子的名單。因為他内心有鬼,心裡總是不坦然,夜裡幾次說夢話透露出他曆史的疑點。被人舉報後他更加膽戰心驚,隻得交代了自己的曆史問題,一下子又被打入“牛棚”。現在看來這個同志的曆史問題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他的投機行為卻讓同事們小看他。由于這次投機他直到落實政策以後還是擡不起頭來。投“機”不成蝕把米的現象并不少見,所以千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投機上。
應該樹立明确的目标矢志不移地堅持奮鬥。你如果想發财,就應把握市場信息,選準獲利的項目,将其作為你的事業來對待,不要見錢眼開,見錢眼就鑽。有的暴發戶專事投機生意,什麼賺錢就投機什麼,有時候賺了大錢就胡吃海喝,醉生夢死,到賠錢時就把老本都搭了出去。你如果想搞一項事業,應該腳踏實地地下苦功夫,不要企望走捷徑,“汗水澆出幸福花”,誠實的付出必然得到誠實的回報。你隻要認識到這個層次,就不會對投機感興趣了。
最後一點是守住淡泊。有一幅畫名為《布袋和尚》,其題詞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痛快。”這個“布袋”其實是人的精神負擔的喻體。投機心理也屬于人的一種精神負擔。當你見到你的同學、同事或是發了财,或是升了官,或是當了教授,或是留了洋,你或許感到怦然心動,感慨萬千。這就容易使你滋生投機的念頭來趕上他們,使你陷于“布袋”之中。假如你能認清天下之大,不可能人人當官,人人發财,人人當教授,人人都留學國外,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平頭百姓,他們在兢兢業業地幹着自己喜愛的工作,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貢獻,你就會揖别“布袋”,“心靜自然少憂煩”,心情就會感到淡泊。這種淡泊不是離群索居,超乎物外,而是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态,冷靜的思考,有一種像雷鋒的“螺絲釘”的精神一樣,擰在哪裡就在哪裡發揮作用的勁頭。一旦守住這種淡泊,你就會感受到充滿陽光的生活境界和心理境界,不再為投機而嘔心瀝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