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戰國末年,楚國最終敗于秦國的結局給曆史提供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
曆史上許多史學家提到秦勝楚亡的原因時,都認為秦國是因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而取勝,這是從秦國方面來考慮。
但勝敗是雙方的事,僅考慮秦國勝利的原因顯然不能了解曆史的全面,對楚國敗亡緣由的認識也很重要。
長期以來,南方楚國都實力雄厚,楚懷王執政前期的秦、齊、楚實力也不相上下。為何秦國能取得勝利,楚國最終敗亡呢?
一、楚國的曆史鬻熊是楚國最早的創建者,他原本是芈姓季連部落酋長。
當時商朝逐漸衰落,周朝興起,鬻熊認識到天下局勢即将生變,于是帶領族人前往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視。
楚國人的祖先是祝融,因為感念鬻熊,就把他也當作祖先祭拜。
到了周成王時期,成王封鬻熊的後代熊繹于楚蠻之地,并賜性芈,居于丹陽。
先進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直至此時才出現“楚”這個國号,丹陽也成為楚國人建國後的政治、經濟樞紐。
楚國剛剛建國時,一方面卑侍周王室,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國家,楚國已呈現出勃興的勢頭。
楚成王時期,令尹子文的治理讓楚國國力越發強盛,即使經曆了城濮之戰的失敗,楚國仍沒有減慢向外擴張的步伐,逼近中原小國。
楚莊王時期,楚國的野心更加凸顯,四處征伐擴充領土,邲之戰後,楚莊王聲望極大,一時間稱霸中原。
在成王後的一段時間,楚國一直以向外擴張為任,戰争不斷,到楚平王時期一改前王政策,修生養息。
楚平王的治理下,楚國漸漸恢複國力,但後期其忠奸不分又将楚國引向歧途。楚昭王十年時,楚國在與吳國的戰争中屢次失利,幾乎覆亡。
直至楚惠王繼位,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吳國被越國攻破,楚國也不再受到牽制。
戰國初期,楚惠王繼續安邦定國,在對外戰争中也取得了極大進展。
楚惠王在位期間,利用春秋戰國時期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局勢向外擴張,積極進行邦交,楚國重新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楚悼王時期,吳起變法失敗,到了楚肅王繼位,楚國因變法失敗政局動蕩不堪,為了穩定局面,楚肅王對外采取妥協的政策,也沒有主動進攻其他國家。
到楚宣王時期,楚國進一步向外擴張,楚威王時更是利用外界錯綜複雜的矛盾伺機出擊,為楚國擴充了大面積領土,使楚國成為戰國前中期割據一方的泱泱大國。
楚威王在公元前329年去世,他的兒子熊槐繼承君位,成為楚懷王。
楚懷王剛剛繼位時,楚國的前景局勢都是一片大好,他任用屈原,積極改革,在對外擴張中也有所成就。
但屈原的改革遭到楚國舊封建勢力的強烈反對,最終以失敗告終,使楚國的政局再次處于動蕩之中。
後來辯士張儀詐楚,楚懷王一氣之下出兵攻秦,最終失敗。這場戰争的失敗使楚國在衰亡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公元前299年,秦國騙楚懷王前往秦國,懷王在其子的勸說下前往,最終客死秦國,楚國的衰亡加速。
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也就是楚頃襄王。頃襄王時期,秦國多次攻打楚國,于公元前278年攻入都城,屈原得知後投河自盡。
楚考烈王期間,春申君領兵滅魯,楚國一度呈複興之勢,後來楚考烈王死,春申君被殺,楚國一蹶不振,最終被秦王嬴政所滅。
二、楚敗于秦的原因——統一思想不明戰國時期,天下動蕩不堪,各諸侯國之間紛争不斷。表面上看,這些戰争以兼并或反兼并為目的,本質上其實是為了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戰争。
楚懷王剛剛繼位時尚存一統中國的決心,重用屈原,讓屈原創制法令政策。
然而在改革過程中,楚國舊封建勢力的利益受損,于是楚國内部改革與反改革的兩股勢力激烈對抗,楚懷王對其進行過果斷鎮壓,這都足以說明懷王早期的決心和抱負。
但到了中晚期,楚懷王的統一思想就不那麼明确了,變成了沒有什麼作為的平庸君主。
楚懷王的淡薄最明顯的表現是對屈原的疏遠,屈原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是為楚國統一服務的,在他心中這項大業應當由楚國來完成,但楚懷王卻輕信奸人饞毀之言,屈原遭到冷落。
屈原被疏反映出楚懷王執政晚期時的統一思想已經不那麼明确了,進取心也不強烈。
同時,在對抗秦國上楚懷王沒有采取積極地行動,這也與其政治上的保守有關。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軍事作風是其内政的反映,軍事服務于政治,因此政治上的保守很難造就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聯合其他諸侯國抗秦失敗,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楚懷王的消極态度。
自從這次合縱失敗,楚國失去三晉聯盟,秦國對楚國的威脅更加明顯,後來秦國進一步攻取蜀地,楚國的處境更加危險。
讓楚國從優勢走向劣勢的重要原因是楚懷王統一思想的缺乏,如果他能更加堅定,楚國也不會從優勢走向劣勢。
合縱抗秦時,楚懷王如果能将統一思想作為指導,通過合縱的大好機會削弱秦國的勢力同時進一步擴大楚國的影響力,說不定戰國的曆史将會呈現出新的面貌。
楚國坐視秦國攻取韓國宜陽,也是楚懷王缺乏統一大志的表現。韓國是楚國的盟國,楚國卻在韓國宜陽遭到秦國攻擊時沒有援助,宜陽沒過多久就被秦國取得了。
這次的消極坐視不僅讓楚國處于秦國的包圍圈中,更讓其在諸侯國中威望盡失,後來漸漸失去各國信任倚重。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勢力不是共同強大,而是此消彼長,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外交取得優勢成為擴充實力的重要策略。
從失去其他諸侯國的支持開始,楚國敗于秦國的結局就若隐若現了。
三、楚敗于秦的原因——外交思想不明楚懷王執政期間,楚國的外在環境非常複雜。
西方的秦國自從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成功,其實力就以急速上升,國勢蒸蒸日上,野心也越來越大。
秦國的對外策略一直是“囊括四海”,随時準備出兵攻打弱小的諸侯國,因此“連橫”成為秦國外交政策的基礎。
在秦國外交策略的推動下,其政治、經濟、軍事全面發展,同時在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中改變策略,實行“遠交近攻”的軍事方案。
雖然秦國所走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秦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滅楚、統一六國。
當時能與秦國抗衡的隻有齊、楚兩個國家,如果齊國和楚國能堅定推行聯盟政策,破秦不在話下,最終稱王天下的則是齊王或楚王。
楚懷王在位期間,齊國、楚國已經結成聯盟,秦惠王對此十分擔憂,他憂慮的不是齊楚結盟對抗秦國,而是齊楚阻礙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
所以,對于齊國和楚國的聯盟,秦國不遺餘力地破壞,而秦國真正要打擊的是對其威脅最大的楚國。
面對秦國的連橫策略,楚國最應當做的就是堅定如一地維護與齊國的聯盟關系,這是楚國保護自身安全,謀求生存發展的唯一途徑。
然而,以楚懷王為中心的楚國領導集團沒有準确把握秦國的戰略,沒能制定出正确抗秦的策略,在外交鬥争中搖擺不定,與秦國關系暧昧不清。
楚國這樣的态度對其他諸侯國來說是與秦國不相上下的威脅,秦國又不可能與楚國真正結盟,因此楚國不僅遭到各諸侯國的打擊,也遭到秦國的攻打。
齊國和楚國的聯盟遭到破壞以後,秦國将兵力集中對付楚國,進行多次攻擊,楚國的領土一再失去。
後來楚懷王受騙入秦,太子繼承王位,此時楚國已毫無還手之力了。
楚懷王在外交上方向不明确,立場搖擺不定,不僅成為其他諸侯國的優惠,也為秦國的進攻提供了契機。
四、楚敗于秦的原因——性格缺陷春秋戰國時期,在對外關系上,外交和戰争是解決紛争的重要手段。政
策能否運用得當與執行者的能力和智慧密切相關,尤其是在集權制的社會背景下,楚懷王的決策對楚國的興衰至關重要。
但楚懷王的性格非常容易情緒化,不能冷靜理智地做出決定,常因此導緻戰略失誤,丹陽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楚國不完善的人才制度使其人才流失尤為嚴重,楚懷王本身的昏亂也讓賢臣越發失去信心。
楚懷王不是像中國曆史上的大部分君主一樣聽不進勸谏,他能聽取進言,但糟糕的是無法分辨好壞對錯。
正确的聽,錯誤的也聽,導緻後來被奸佞包圍,為楚國的衰亡加了一把力。
結語戰國時期的紛亂動蕩最終以秦統一六國告終,其成功的原因一直是史學界探讨的熱點。戰争是雙方的,秦國的額成功有秦國的原因,也有楚國的原因。
楚懷王在位期間,楚國沒有将統一思想貫徹到底、外交上态度暧昧不明以及懷王本身性格上存在的缺陷都是楚國的敗因。
因此,面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我們都應當全方位分析,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曆史。
參考文獻:《春秋》《史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