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很多女性都在被乳腺疾病所困擾,由于現代女性朋友經常因為工作的原因熬夜加班,心理壓力有很大,有的時候還會飲酒,食用一些垃圾食品,這也會造成乳腺疾病,乳腺疾病也會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也會引發出身體并發症,那麼乳腺性增生到底該如何治療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疾病簡介:
乳腺性增生是一種婦科常見的疾病。好發于25-39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因為這段時間是女性性機能最旺盛的時期。表現為乳房的不同部位單發或多發地生長一些腫塊,質地柔軟,邊界不清,可活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在月經前、勞累後或是生氣(中醫稱氣郁)等情緒波動時,腫塊增大,疼痛加重,而在月經後腫塊明顯縮小,疼痛減輕。疼痛一般是脹痛,很少有刺痛感。應該提醒的是,乳腺增生有轉變為乳腺痛的可能,所以如果患乳腺有增生時間較長者則應去醫院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一般來說,婦女多愁善感,一不順心則心肝之火勃然而起,而肝經又通乳循行兩脅,導緻氣郁痰凝于乳。所以,中醫一般采用舒肝解郁、行氣化痰的方法治療。另外,還可以配合應用一些鹿角膠之類的“補氣藥”,可行血中之氣,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乳腺性增生易發人群:
有人把乳腺性增生稱為婦女的“現代病”,是中年婦女最常見的乳腺疾病,30歲—50歲最高峰,青春期及絕經後則少見。那麼,為什麼乳腺增生易在30歲—50歲這個年齡段發生呢?其原因如下:
1.乳房的症狀同步于乳腺組織變化,即随月經周期(卵巢功能)的變化而變化。也即随體内雌、孕激素水平的周期變化,發生周而複始的增生與複舊。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組織學變化就是乳腺本質的增生過度和複原不全。這種現象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衡的結果。
2.病人多系性激素分泌旺盛期,該病在青春前期少見,絕經後下降,與卵巢功能的興衰一緻。
3.從乳腺病變在乳房上不規律的表現,也說明是受内分泌影響引起。從臨床上看,多數乳腺增生症病人發生在未哺乳側,或不哺乳側症狀偏重。而未婚未育病人的乳腺增生症(尤其是乳痛症),在懷孕、分娩、哺乳後,病症多可緩解或自愈。
疾病治療:
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此病發病原因多與髒腑機能失調、氣血失和有關,病變髒腑責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虛弱之人或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脾土,而緻脾土運化功能失常,聚濕為痰或天生性格内向,情緒壓抑,好生悶氣或性情急躁、動則易怒或因七情所傷,憂思過度,而緻肝失疏洩,郁而成痰等,均可導緻痰濕結聚,氣血凝滞而形成腫塊。
1、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乳頭乳房及肝經循行之處,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主疏洩、體陰而用陽,易于怫郁。乳癖者,每多有性情抑郁,憂思多慮或心煩急躁易怒,胸悶嗳氣,而乳房疼痛與腫塊大小變化,亦多情緒變化有關。肝郁氣滞在乳癖發病學上有重要影響。七情不暢,肝失條達,肝郁氣滞結于腸子絡則疼痛結塊,故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為治療乳癖的主要原則。
2、活血化瘀,疏通乳絡。
乳房疼痛及腫塊為主症,二者均為血瘀證特征性表現。憂思惱怒,抑郁寡歡,必緻肝氣不暢,氣機阻滞,久則由氣及内,使血行不暢,經隧不利,下不能充胞宮,上不能溢乳房,乳絡閉阻,氣滞血瘀,凝結成塊,不通則痛。經前沖任血液充盈,乳房腫痛加重,月經後氣血得到疏洩,腫痛亦随之減輕。可見乳癖者出現血瘀證勢所必然,治療中必須重視活血化瘀,疏通乳絡作用。
3、化痰軟堅,消腫散結。
思慮傷脾或肝郁氣滞,橫逆脾土,均可緻脾失健運,痰濕内生,腎氣不足,沖任失養。不能溫煦脾陽,則精液不得運化,聚濕成痰,肝郁日久,化熱化火,灼津為痰,痰、氣、瘀互結而成乳癖。因此,痰凝在乳癖發病學上有一定影響,化痰軟堅,消腫散結可促使腫痛消散于無形。
以上文章中所講述的便是乳腺性增生的詳細介紹,乳腺疾病患者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在治療期間要注意自身的潔淨和保暖,注意别感冒,飲食上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食用過多的辛辣食物,平時可以多到戶外參加體育運動,随時保持好的心情有利于康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